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突出,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对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模型的理论构建,探索贫困生科学解困工作的工作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全面发展 工作模型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政府和高校通过建立“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来保证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和尝试使用心理测量手段对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行量化方面进行研究。

曾经有学者提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从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和思想政治工作三方面相结合来进行帮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他们不仅仅在以上三方面需要帮助,在学习、自我认识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对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特困生比例有所下降,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绩,全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同时给高校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在我国高校中贫困生占总在校生的四分之一左右,特困生约占总在校生人数的10%。他们在高校的发展和营造和谐校园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成长环境、学习基础等各方面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学范畴内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过分敏感、焦虑忧郁、自我封闭、偏执偏激等几方面。

1.自卑心理

应该说只有贫富差异的家庭而没有贫富差异的学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像小丑一样,没有时尚前卫的衣服,没有流行漂亮的手机,没有足够的钱去买电脑、mp4等奢侈品,甚至没有钱去参加辅导班或者买自己喜爱的书籍来满足求知欲望。经济问题产生的落差投射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这一群体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痼疾。

2.过分敏感

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对任何事物都十分敏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这个时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在基于一定自卑心理的基础上,这种敏感的成分可能会被其自身放大。现实的情况是,对于同学的一句话,周围人的一个眼神,他们都会联想到自己,觉得别人是在评论自己。尤其是对于虚荣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他都会联想到自己,他们既想表现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又担心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而看轻自己。

3.焦虑忧郁

大学生自主择业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过早地担负了家庭的重任,加上连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他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担忧,他们担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希望,又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压方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容易产生焦躁的不良情绪,经常焦虑忧郁。

4.自我封闭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成年,遇到事情应该自己去解决,加上他们过分敏感,自卑心理作祟,遇到困难,他们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而宁愿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很少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接触的原因,他们更愿意封闭自己,独自面对困难。

5.偏执偏激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为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还不能够完全独立,有很多事情还需要依赖家庭、依靠社会,这种法理与现实相悖的情况很容易催生逆反心理。大学阶段又是其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疏导,学生很容易走向歧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容易偏执偏激,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自于经济层面的压力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外界接触面变窄,信息交换渠道略显闭塞,因此思考问题的方式、维度均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妥善加以引导,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路往往比较偏激。

(二)产生原因

产生以上现象究其根本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这个特殊时期需要比同龄人承担更多的压力,包括来自父母和自身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受经济条件制约,不能够同等的享受同龄人的乐趣,一方面家长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父辈的重望给了他们学业上更大的压力,加上对前途的担忧,使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分享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高校贫困生解困体系理论构建

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包括心理、物质、发展等多方面,究其原因和影响因子,心理、物质、发展等六方面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起关键作用(如图1所示),下面主要从这六方面来解决如何促使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

图1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

(一)物质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物质解困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通过政府、学校建立的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第二,通过社会救助来帮助学生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第三,学生可以通过本人的努力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学习之余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物质保障是基础,只有做好物质解困工作才能够全面有效的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二)思想解困

家庭经济的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并不只是基本学习资料的匮乏,更有一个严重的“思想贫困”问题。所谓思想贫困,是指“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贫困而引起的文化视野狭窄、思想保守、消极、自卑等心理贫困和心理危机”[2]。“贫困大学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从而成为他们产生思想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3]。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需要老师帮他们解放思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首先,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认识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要让贫困大学生懂得,贫困不是他们的错。只有正确对待困难,才能变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其次,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事迹,增强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事迹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自立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心理解困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主体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它在表现形式上较思想的贫困更加隐蔽与稳定。当然,“心理贫困”并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征象,只是囿于物质、经济上的弱势,这一群体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学者调研指出,在占学生总数25%的贫困生中,73%的贫困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倾向。而近年来在校学生有极端行为的人群中,贫困生占65%以上[4]。由此可见,心理解困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支持的关键,只有做好心理解困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

针对贫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建议高校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并且对其进行时时测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自卑、焦虑、偏激等问题。同时,还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宣泄通道,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无法用普通的教育手段解决时,可以让其有地方宣泄,防止出现其他意外[5]。

(四)自我解困

自我解困是最终通过贫困学生内生的能量去摆脱各类贫困征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可以认为,自我解困是解决贫困问题最深层次的方法。这需要高校工作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强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自我调适、参与集体活动,使这个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能够树立自信心,从而最终形成解困意识、解困决策能力、解困行为能力,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平等的享受高等教育。

(五)学习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能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等教育水平不发达地区,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由于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比较差。针对这种现象,高校教务处可以整合校内资源对这部分学生“开小灶”,帮助他们补基础,同时学院或班级里可以组织“一助一”的帮助,为他们补习专业等知识,弥补他们专业基础教育的不足。由于学习活动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活动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而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不断丰富,又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6],因此,学习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有效结合也是破解“学习贫困”的良好途径。

(六)发展解困

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来解决他们的发展困难。针对现有的条件主要应该从综合素质训练、职业发展规划、生存技能培养三方面来帮助这些特殊人群。

高中以前的教育主要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久,但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更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甚至普通话也不标准,这给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毕业后的去向,更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慌心理。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其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力求教育平等原则,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学校进行全面细致的引导,既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要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又要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定位自己,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综上所述,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能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担负过重的负担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许多高校贫困生把时间和自尊都押在了学习上,他们往往要在学习上战胜别人,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因此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差,影响了自身综合质的提高[7]。因此,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应该从疏导其心理着手,同时也要从物质上为其解决切实困难,另外在自我解困、学习解困、发展解困等方面学校老师也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这些特殊群体顺利渡过“三观”形成期,使其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出色的人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不是一朝一时的工作,而是一项长久的工作。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并且合理规范高等教育收费。社会应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歧视这部分特殊人群,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工作实习岗位。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合理安排资助资金和资助方式,并且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在教授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生自我教育,启发贫困生的内驱力[8],才能使贫困生真正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梅.新时期高等院校帮困工作模式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0-21.

[2][3]孟蕴华.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解困[J].教育探索,2009.9:121-122.

[4]李爱飞.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宁夏教育,2005.10:66-67.

[5]马福全.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探微[J].教书育人,2006.8:28-29.

[6]陈峰.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J].2009.3:225-226.

[7]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2009.9:218-220.

[8]何芬林.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1-72.

来源于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项目批准号08FD

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