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311-02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四肢肢端麻木、针刺、烧灼及短暂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四肢对称性呈手套和袜套分布区域痛、触觉及震动觉减退。由于患者保护性感觉功能减退,使机体对外伤及日常活动中足部异常压力伤害的防御性反应降低,容易形成足部溃疡,并且是导致溃疡经久不愈甚至截肢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本病属中医“消渴”、“肢痹”范畴,多因消渴日久不愈, 气阴两伤, 久病则瘀, 经脉失于濡养所致。西医注重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从整体上对异常代谢环境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改善糖尿病局部代谢紊乱,减轻局部氧化应激损伤,促进周围血管的舒张,改善周围神经的血供,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修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中西结合治疗DPN具有良好的前景、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理机制的研究

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高血糖导致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使神经髓鞘的施旺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积聚,渗透压增加,细胞水肿;高血糖导致蛋白非酶糖基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通过细胞AGEs受体,启动一系列病理损伤;高血糖激活细胞醛糖还原酶,使细胞NAD/NADH比值下降,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加重神经损伤;高血糖可导致机体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使神经细胞Na+-K+-ATP酶以及影响神经传导的相关酶蛋白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肝脏对摄入的亚油酸不能进行去饱和化,使促进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合成障碍。而以上病理过程无一例外的使周围神经组织血供减少,组织缺氧,促使神经病变发生、发展。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探索

根据以上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在其治疗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首先,包括DCCT及UKPDS等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虽能有效阻止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但是却无法逆转已存在的神经损伤[1]。其次,包括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补充γ亚麻酸、甲基B12、抗氧化剂:α-硫辛酸以及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等治疗方法等,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中无一例外均未取得所期待的阳性结果,这可能与血管局部缺血缺氧状态等代谢障碍未有效改善有关。因此在美国,目前尚无一种经证实有效的药物被批准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这一现状使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目前一些专家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复杂的病理机制,提出了联合性治疗方案,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抗氧化剂、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及PKC抑制剂等联合使用,以期待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该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学术界认为,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病变神经血供,有效减少神经局部氧化废物的生成,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关键。在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在ATP生成减少同时,活性氧簇(ROS)生成增加,在病变神经局部形成氧化应激性损伤,加重了神经组织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推动病情的发展。现代医学的抗氧化治疗方案如:补充维生素C、E,α-硫辛酸等,经证实不能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在于ROS具有生成后快速弥散,迅速产生病理损伤的特点,而现有的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结合ROS,减少其病理损伤,但该类药物与ROS结合速率远小于ROS的病理损伤过程,且常规剂量下不能在细胞和线粒体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不能产生有效的抗氧化效果。

3 中医中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探索

近年来大量临床报道表明,在辨证基础之上,重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除湿,使气血相和,筋脉得养,血脉流通,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活血化瘀法已在本病治疗方面得到普遍重视及应用,经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增加四肢周围神经供血供氧,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苏明等[1]对1997-1999 年发表的27 篇中药治疗DPN相关文献予以综合分析,将文献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 补气药黄芪被使用次数最多,生地、玄参、花粉、当归等养血滋阴之品亦被常用,其次为桃仁、红花、地龙、水蛭、全蝎等活血化瘀药,其中虫类药的使用似乎更多。现代研究证明, 黄芪具有明显抗氧化作用,黄芪中富含微量元素硒,而硒能激活某些细胞生长,参与细胞多种酶的合成和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就是其中的一种,从而保护细胞免疫生物氧化过程免受损害;丹参、甘草、葛根、芍药、黄芪、川芎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生成,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生地、葛根等对高血糖状态下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缓微血管病变;桃仁、红花、地龙、水蛭等均有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改善神经营养血管的微循环;研究发现大黄有抑制糖尿病鼠肾组织的糖基化作用;槲皮素可有效抑制糖尿病鼠周围神经糖基化终产物(AGEP)蓄积,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配伍上述药物确实可以提高疗效。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用药则针对其多种发病机制多靶点同时给予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因此较西药单一针对疾病某一病理因素进行干预具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苏明,周成宝.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探讨.中医研究,2000,10(13):26-27

作者单位:1615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