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拉洋片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拉洋片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拉洋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演唱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拉洋片演唱的口语化强,语调亲切,在北京天桥地区红极一时。拖腔与装饰音的使用拉近了拉洋片与人民的距离,明快的节奏和简单的音调使得拉洋片音乐为当下艺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拉洋片;说唱音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00-01

拉洋片作为说唱音乐的一种,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已经成为留给我们当代人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唱音乐分类最先提及的是《民族音乐概论》一书,根据音乐的共同特点出发,将说唱音乐分为类:弹词类、鼓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和板诵类。我们根据拉洋片的演唱形式和表演特点以及所使用道具,判定拉洋片属于说唱音乐的鼓词类。拉洋片艺术家语言生动,动作滑稽,充满的丰富表情极具戏剧性,演唱的同时,使用鼓词类说唱的重要乐器——鼓,边唱边击鼓伴奏,节奏鲜明,充分烘托表演气氛。在满是老北京的气息的春节庙会上,拉洋片作为老北京民间艺术的代表,不可或缺地出现在其中。拉洋片的锣鼓和大声的演唱衬着过年的喜庆,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在我里面在看噢……”拉洋片艺人们经常这样为自己开场。单从这简单的一句开头,我们大致可以听出曲调的特点。开头一句的音是“sol do la so mi re do”,以后十六节奏作为开始,具有动力性和前进感,尾音的“do”一般加以处理为下滑音,口语性强,带有一点拖腔,既贴近生活又利于艺人们表演。拉洋片主要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很少使用“fa”和“si”这样的偏音。我国民间音乐的进行常以五声调式三音组的形式出现,如“do la sol”,“sol mi re”,“mi re do”等,拉洋片也不例外。从开头的几个音,我们就可见一斑,仅仅7个音就出现了“do la sol”和“mi re do”两个三音组。

如今,我们听到的都是老的经典的唱段,因为创新的曲目很少。常听到的传统曲目如著名的《大花鞋》、《西游记》。在演唱中,根据唱段的不同,根据个人风格和当时表演情节的不同,表演者演唱时音高和节奏会有所不同。当演唱者表演到高潮时,我们经常感觉到音高提高,声音加大,锣鼓敲得更响;当表演到神秘情节,我们体会到演唱声音放弱,气息增多,少用锣鼓伴奏。表演者为了吸引观众,有时会自问自答,增强现场互动性,很好地与观众进行沟通。问答都会比较有趣,比较通俗,大家很容易听懂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大人和孩子都适宜。问题的答案有时是风趣的脑筋急转弯,有时是沉稳地陈述结局,无论哪种,都能让观众们紧紧地扒着小画箱看。艺术家们往往还故设玄机,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使故事更具神秘感,让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表演时,简约又不简单的锣鼓三件是演唱者的伴奏乐器。这些金属打击乐器有着很好的穿透力,它们可以作为演唱的辅助工具,也是良好的宣传工具,演唱与锣鼓点的配合既可以为演唱者伴奏又可以让演唱者得到一定休息,并且能够短时间内烘托紧张或热闹的氛围,形成嗓音与打击乐器的完美结合。打击乐器的节奏有着无与伦比号召性,观众们听到这典型的节奏,便会跟着节奏的律动,进入演唱的故事世界之中。

在拉洋片的曲段中,我们可以听到大量的主音回归,既以一个音为主音,经过发展和变化后又回到主音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流传于民间的、口语化强的、旋律贴近生活的音乐常会出现这样的主音回归,因为它更贴近我们语言表达,像是说话的音调。在歌剧中,这种类似说话的演唱叫做宣叙调。虽然我们的“宣叙调”是用汉语乃至方言演唱,但也有宣叙调的表演特点,像说话一样,表达更直接。演唱过程中,艺人们总会在叙述故事时加点插入语,也能更好地引出下文,例如“你看看你看看”“也就是”等等。在句末,习惯性地加入“呦”“呀”“哪”“哎”等语气词,让人有种期待感。然而,句末的这些语气词又加以一定的拖腔,更增加人们的期待感。表演者经常用“do la do“这样的小三度做迂回,旋律多用级进和小三度,很少在演唱中使用大跳,而且在向上下进行后,又回到主音。

虽然拉洋片主要流行于北方,但是没有像陕北和西北音乐那么热烈。北方炽烈的音乐就像一团火,通过宽广的音域,在尽情地演唱和锣鼓的节奏中,充分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拉洋片的音域并不广,三度四度的小跳已足以达到洋片故事的叙述需要。拉洋片的旋律并不难,难的是利用简单的几个音,吟唱出京腔京韵。拉洋片当初作为天桥手艺是营生的手段,因此不是想学就能学的。过去师傅带徒弟的规矩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入师门前,要对孩子的品行和天分进行考察,只有在师傅允许以后,小孩才有资格入门。入了师门,还应好好表现,手勤眼快,博得师傅宠爱后,师傅才传授技艺。拉洋片也不例外,著名拉洋片艺术家尚斌生先生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尚斌生拜在小金牙罗沛霖的门下后,每天早早起来到师傅摊子前一通忙活,打理好摊位后与师傅一起迎客。学艺不仅要师傅教,还要勤于练习。拉洋片的表演段子必须要背诵的滚瓜烂熟,背诵内容的同时还要学习咬字,唱和说有时是两码事,咬字是拉洋片的基本功。在字句熟练后,还要研究唱腔和韵腔,不能把唱得太直白,不能听着没韵律。这些都学好了,并不能说能唱好洋片,因为拉洋片是门表演艺术,跟许多表演的门类一样,必须将学到的内容外化,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这给艺人们不小的挑战。拉洋片艺人们凭借聪明的才智,凭借对洋片艺术的把握,强大的即兴创作性和环境适应性,将拉洋片艺术传承至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程通(1990-),男,辽宁鞍山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齐江.民族音乐学教学中说唱音乐分类新议[J].人民音乐,2010,06.

[3]幺幼力,刘振涛.中国说唱音乐的分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3:46.

[4]曹鹏.关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和地位的一些思考[J].神州,2011,26:194.

[5]尹宝兴.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与形成[J].艺海,2009,08:46.

[6]崔金生.目睹天桥“小金牙”拉洋片[J].北京档案,2004,11:51.

[7]孙明舜.走南闯北“拉洋片”[J].北京纪事,2004,08:74.

[8]李琭璐.北京的符合[J].报告文学,2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