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高语文中诗歌朗读教学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高语文中诗歌朗读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如教材诗词涵盖量的限制,教师传统教学手段的制约,学生对诗词学习兴趣淡化等都影响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开展。本文探讨通过朗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体会诗人创作情感,再创意境来学习诗歌。文章从口诵诗节、心领诗意、神会诗境三个方面谈赏析诗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以传授典故趣闻为辅,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根据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一代代中国人借助这些诗词找到情感的归属。随着近年的高职考试卷中出现诗歌鉴赏题比重的增加,古典诗词在职高语文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一定缺陷,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往往是根据高职考命题趋势而进行学习的相应调整,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增加诗词赏析题以前,学生学习诗词大多作为一种消遣。有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背诵大量诗词,在超越一定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被迫学习而造成对诗词产生腻烦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便拒绝再学习诗词。强按头喝水的效果正适得其反。况且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受古汉语知识的局限,以及理解能力、联想水平的限制,常常对涵义较深的古诗词不能理解,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了。而且当前的职业教育对专业课的强调,也使他们对基础学科如语文产生轻视,认为花在诗词上的时间没有用在专业课上所收到的效果明显,这也是时下职高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

目前职高教师都是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大部分的职高语文教师都是经由普通高中学习进入师范院校的,学习的都是普高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与职高语文教学存在偏差。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即上课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记录笔记。而教师的讲解往往是字句疏通的办法,教诗词就类似于教古文。将完整的诗歌分割开来,讲解又显得烦琐、细碎。这种训诂式的学习,不仅抹杀了诗词的精彩之处,如审美感受、意境等,而且让学生对诗词望而却步。在这种味同嚼蜡的学习情况下,学生还被要求全篇背诵课文。即使背出来了,也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的,更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教材分布不合理

在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高《语文》基础版中,很多诗歌都是初中教材中的内容。如第一册中的《诗经・关雎》、《诗经・蒹葭》。而第三、第四册的教材中就没有诗歌内容安排。实际上这一安排也可看出教材编写者对诗词的不重视,自然也就难以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了,学生也就感觉收效甚微。而一般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学生即便背出来了,由于在后期学习中没有诗词学习,无法及时巩固,很可能会较快遗忘。而在短时间内背诵大量诗词的做法,也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损害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就是朗读。中国不仅是诗歌的国度,而且是诗歌朗诵的国度。古人创作诗歌就是依靠吟诵的方法。我们今人学习自然也可从这一角度入手。“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通过朗读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从而更适合于表情达意。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尝试三步走。

(一)口诵诗节

古人读书多是采取朗读的吟诵方式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唐代韩愈曾从创作的角度提出“气盛言宜”说,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情思酣畅,沛然有力,表现在文辞上便有声调的抑扬,句式的长短,节奏的快慢不同。一首诗只有读得层次井然,错落有致,情感充沛,摇曳多姿,才能真正理解诗歌。而且因为诗词具有音乐性,使得诗词读来具有琅琅上口、音节婉转的特点。诗词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律要求,这些格律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使诗词更适合于朗读的规律。诗词的平仄相协,韵白相间,井然有序或参差不齐都是适合人的声音特点,呼吸规律的。一般说来,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地形成主观情绪的起伏不定,读者能在朗读过程中产生对客观物象的感受。我们今天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韵脚:“ai”、“ang”、“ao”、“ong”、“u”。在诵读时,教师示范一遍节奏,学生便可掌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确定诗中的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对母校的深情和淡淡的离愁别绪。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开头七字,连用四个平声,突然用一个“怒”字的仄声而且是陡仄,这种声调的变化恰好反映出大风席地而卷、突如其来的信息。除平仄外还应注意诗词的朗读节奏。一首诗用同一节奏朗读便会显得单调、沉闷,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甚至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破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此外,诗词特有的押韵中,韵脚还有轻重、洪细、宽窄之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段的“号”、“毛”、“梢”、“坳”等押的是“豪”韵,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读音洪畅,并且句句押韵,蝉联而下,读来有自然生成的狂风骤来,呼啸腾涌之声不绝于耳。

值得一提的是,古诗词用的语言是古汉语,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古汉语与一些方言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比如入声、塞音等,特别是入声字,在吴方言和粤方言区都有所保存。在古诗词中,入声字的铿锵、急促的特点通过普通话有可能不能反映。而职高生平时交流就喜欢用方言。吴方言又恰好较多地保留了古音的很多痕迹。因此,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他所擅长的方言来朗诵诗词。一来有助于理解诗词,二来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心领诗意

学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悟”。对于学生来说,在朗诵上常常会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一种是矫枉过正式的过于注意阅读。念经式的朗诵读的时候平平淡淡,不疼不痒,自然也了无所悟;而矫枉过正式又因自我情感处理不当,过于关注于朗读而忘了朗读的最终目的是“悟”,即理解、领会诗词的内涵――心领诗意。理解一首诗,学生不仅要调动想象力、审美经验,而且要通过诗词本身的知识来理解。诸如诗词格律知识、古典文学常识及各类典故纪闻。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师者先行”。因为职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涉猎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在典故的运用上,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中有“陈王昔时宴平乐”,学生一看注释马上对曹植展开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讲述相关典故,通过典故纪闻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产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比如在教授《诗经・无衣》时可以插入一些古代兵器知识,如戈、矛、戟等,这些对于男生的吸引力就比较大。而对于女生,讲述古代服饰、衣着的相关知识必然会引起她们的兴趣。

(三)神会诗境

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意象化的特点,通过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要全面理解一首诗词,必须能够独立地在自己脑海中再造意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感受、想象能力的不同,每个人对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再创造的意境也是各不相同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生形成意境之前,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画面来辅助学生展开联想。姜夔的《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通过各种颓败、衰枯的意象如废墟、枯树、断壁、颓垣等图片,以及苍凉的音乐背景的衬托就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战争过后的萧条感。这较之于教师纯粹的阐释、讲解要形象生动得多。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因其本身就是一幅题画诗,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而职高很多专业是动漫,美术专业的,可以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再与原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其中的差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学相长。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适时举行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近年来全国上下诗歌诵读的气氛尤为浓厚。上至央视各大媒体,下至学校班级,经常组织诗歌诵读以弘扬传统文化,学生可以趁此机会聆听经典,感受诗歌的魅力。

总之,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也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诗词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为精致。在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功利思想冲斥社会的今天,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防止文化的粗鄙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火关民.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语文学习,2001.7-8.

[2]李良军.诗意的追寻――研究性学习与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月刊,1999.9.

[3]刘静.让诗歌女神重焕光彩――浅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语文学刊,2009,(22).

[4]现代心理学导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8.

[5]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