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了长期快速发展。其中投资和出口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变化,应该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把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背景意义
(一)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单靠出口和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对快速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也有不少弊端。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对外出口不断扩大,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经济发展也不能过于依赖投资,过度投资则会导致投资规模急剧膨胀,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加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供过于求,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是可获得数据中的全球最高值,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20%-30%、发达国家平均15%-20%的比重。考虑到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人口数量庞大,投资占GDP的比重可以比一般发展中国家适当高一些,但也不宜过高。最近中央做出今年新增1000亿元和今后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也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衰退的战略性举措,并且主要是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及新农村建设。其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按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消费比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近年来,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我国GDP增长的强大动力,其中消费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终消费需求对我国GDP平均贡献率是6.42%,即在GDP年均11%的增长率中,最终消费需求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6.42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拉动GDP增长也很重要。投资需求主要是指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对我国GDP平均贡献率为4.5%,即在GDP年均11%的增长率中,资本形成总额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则相对有限。出口需求对我国GDP平均贡献率为0.12,即在GDP年均11%的增长率中,出口需求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0.12个百分点。通过对比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度,表明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整体消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根据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我国已经到了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今后的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靠消费来推动。
(三)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只有走主要依靠内需增长的道路,才能有效防范外部风险,避免外部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剧烈冲击。保持自身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但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低迷。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近些年的50%左右,居民消费率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48.8%下降到近些年的40%左右,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率更低,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达80%左右。有研究表明,如果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现在的不足40%提高到50%,就意味着新增8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如果农村人均消费额增加50元。全国消费总额便可增加400个亿。当然,过度消费不可倡导。但消费低迷确实是困扰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而农村消费未能有效扩大是内需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能极大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按2.5亿户农村家庭计算,每户多购买100元钱的商品,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500亿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多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领域广阔,不仅有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有对生产资料的消费。其对国民经济各有关产业和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各有关产业和行业的联动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拉动作用。对比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效果,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效果更加明显。农村居民每消费1元钱,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23.6元,而城市居民每消费1元钱,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只有10.8元。如果农民收入能翻番,农村消费能力将增长89%,农村消费会拉动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
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扩大内需,逐步改变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是一项重要任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民收入已经大幅度提高,并且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逐步升级,启动农村消费的条件已经具备。
农村居民消费低迷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重视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但农村消费仍然是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实际购买能力低。农民收入增长慢、增收难度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我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滞后城镇消费水平整整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趋缓,与城市市场增幅一般相差7.1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悬殊。资料表明,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居民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0%,消费能力与城镇居民相差悬殊。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支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公共品供应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对公共品和社会保障的出资负担重、支出比重大。削弱了其消费能力。教育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经费负担大部分落在农民头上,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也就近几年,但对于上高中直至大学,这笔开支对大部分农民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医疗方面,目前的新农合只能解决少数生大病住院农民的部分医药费用,没有解决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养老方面,大部分农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能够享受到健全保障的仅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对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预期,抑制了农民的即期消费,他们不得不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风险。
(三)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农民自建支出大。较为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现代消费的先决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造成农民有钱不能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
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仍存在许多不足。调查显示。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通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不通电话,95%的村虽通电,但有的村电压不稳,电价较高,93%的村接收的电视信号相当微弱。尽管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农村基本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农民自己出资的比例较大,负担较重。
(四)农村消费环境不完善,商品市场问题多。一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市场难扩大。二是产品不适销对路,难以满足农村需求。三是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不完善。许多企业很少在农村开展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技术咨询、维修等售后服务。农村市场的种种问题,导致农民手中拿着钱也心有余悸,这极大地压抑了农民的购买欲望。
(五)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保守,消费意愿不强。许多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普遍存在着“勤俭过日子”的思想,即使有较高的支付能力,仍然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并不在意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免有“露富”的嫌疑。农村居民因对商品信息掌握的不充分,对其使用情况的陌生,消费的不自信程度很高,周围群众的购买行为往往成为个人决策的重要参照,致使购买廉价商品或少花钱成了农民的习惯。此外,受消费意识、消费习俗和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的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失衡,畸形消费问题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围绕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应着力做好4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民职业转移。统筹城乡就业,把农民就业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实行农民免费培训和就业服务政策,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区域性产业带,建立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推进对农业和农村的全面补贴。根据wro的基本原则,创新农民补贴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绿箱”补贴,特别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农民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实行有利于种粮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政策。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农业和非农收入,使农民有钱消费。
(二)实行有利于农村消费的相关政策。一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稳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努力保持粮价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完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体系。二是严格落实农资价格调控。加强对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产品产销环节的监管,对其价格进行一定的干预,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三是实行向农村倾斜的公用事业收费政策。研究制定更加向农村倾斜的电价、有线电视、电信、网络等资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除规定的证书工本费外,取消其他一切针对农民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应当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三)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净化农村消费环境,将增加农民消费信心。加大监管力度,将农村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依法严惩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营造公平、合理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企业对农村市场进行系统、全面、深入、持续和动态的调研,根据农村消费水平、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本,不断开发适合农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适销对路产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充分发挥生产和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使农民有钱有地方去消费,如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县、乡投资开设连锁超市,支持各类中小型企业通过自愿连锁,即企业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村超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成为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一方面利用网络优势。农村超市在当地直接收购农产品,到城镇超市中销售,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宏观调控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支持,抓住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把公共资源的分配重点放在农村,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农村。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根据财政的增长情况,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就医、子女就学资助力度。落实补贴政策,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严格落实农村“五保”老人、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对其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总之,要千方百计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五)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破除传统消费观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充分认识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逐步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鼓励农民在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的同时,相应地扩大消费,在逐步提高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消费的同时,增加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努力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档次。同时,要积极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民就近向县城和中小城镇转移就业和定居。以城镇化带动农民消费观念的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