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0T MRI在肝脏结节性病变及弥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0T MRI在肝脏结节性病变及弥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研究讨论在肝脏结节性病变及弥漫性疾病的临床检测中,应用3.0t mri检查进行临床诊断的情况和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内科进行就诊的75例疑似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结节组),疑似弥漫性疾病患者76例(弥漫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3.0T MRI技术进行临床检查,并就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结节组和弥漫组患者在检出符合率(81.33%、98.68%)、敏感度(80.82%、100%)以及特异度(100%、90.00%)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组中,肝癌同良性肿瘤在B=400 s/mm2时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B=600 s/mm2及B=800 s/mm2时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5);同胆管癌各项B值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肝脏; 结节性病变; 弥漫性疾病; 3.0T MRI; 临床诊断

doi:10.14033/ki.cfmr.2017.3.0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54-02

肝脏结节性病变以及弥漫性疾病均是内科临床上的一类肝脏肿瘤病症。其中,肝脏结节性病变简称FNH(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属于良性病变,它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整体患者的0.9%左右[1]。而肝脏弥漫性疾病则属于恶性病变,对患者肝脏进行长期的持续性损害,容易诱发肝纤维化,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就容易发展成肝癌或肝硬化,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3]。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肝脏结节性病变及弥漫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从而更好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75例疑似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以及76例疑似肝脏弥漫性疾病患者,对两组患者均采用3.0T MRI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内科进行就诊的75例疑似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结节组)。患者的年龄35~67岁,平均(50.4±5.3)岁;女32例,男43例;临床症状中,3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19例患者有轻微上腹疼痛,17例患者有腹部肿块。同时,抽选同期同科的76例疑似肝脏弥漫性疾病患者(弥漫组)。患者年龄38~70岁,平均(51.5±4.6)岁;女25例,男51例;临床症状中,55例患者有腹部疼痛,32例患者有腹水,7例患者有黄疸,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发热、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结节组患者中有70例确诊为肝脏结节性病变,5例为肝正常;弥漫组患者中有66例确诊为肝脏弥漫性疾病,10例为肝正常。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表现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仪器准备 采用3.0T Skyra磁共振扫描仪(德国西门子生产)进行扫描检查,线圈选择8ws TORSOPA coil(8通道体部包裹线圈)。

1.2.2 临床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6 d,要进行禁食准备。进入检查室后,将佩戴的金属事物全部摘除,并平静的进行胸式呼吸(切忌腹式呼吸)。医生指导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对患者进行全肝MRI平扫(轴位面、冠状面以及矢状面),其序列选择HASTE序列、EPI序列,层厚保持7.0 mm,层间距为1.5 mm,带宽大约在250 Hz,矩阵是128×128,B值分别选择400、600和800 s/mm2,扫描时间大约保持在17 s。对患者肝脏病灶部位的边缘、边界、形态、结构、信号以及血流动力变化等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软件SPSS 16.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检查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3.0T MRI检查后,其符合率、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均较高,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结节组不同检查结果患者ADC值情况

结节组中,肝癌同良性肿瘤在B=400 s/mm2时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B=600 s/mm2及B=800 s/mm2时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5);同胆管癌各项B值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弥漫组不同检查结果患者的ADC值情况

弥漫组中,正常肝、脂肪肝、肝硬化(ChildA、ChildB、ChildC)患者各项B值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脏结节性病变和肝脏弥漫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均危害较大,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就容易导致病情发展成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由于两种疾病在早期的临床症状均不明显,容易出现漏诊、错诊等问题,导致患者病情受到延误[4-5]。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肝脏结节性病变和肝脏弥漫性疾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目前,对肝脏结节性病变和肝脏弥漫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有CT检查、超声检查、MRI检查、核素检查以及血管造影检查等。其中,MRI检查是近些年来不断应用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检出率高、准确性好、方便快捷且经济费用相对较低的临床检查方法。而3.0T MRI技术则是基于传统MRI技术改良研发出的一种功能更加强大的临床检查手段,它的诊断效果更加明确、具体、全面,能够准确的对患者术前分期情况进行确诊[6-7],从而实现对肝脏结节性病变及弥漫性疾病更早期的发现和确诊。经过临床研究表明,在本次抽检的患者在经过3.0T MRI检查后,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的检出符合率为81.33%,肝脏弥漫性疾病患者的检出符合率为98.68%,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均较高,比较无明显差异,并且在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病变患者中,肝癌患者同良性肿瘤患者在B=600 s/mm2或B=800 s/mm2时ADC值有明显差异,同胆管癌在B=400、600、800 s/mm2时ADC值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弥漫性病变患者中肝正常患者、脂肪肝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在B=400、600、800 s/mm2时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永,黄光健.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8):564-567.

[2]梁碧玲,杨绮华,李勇.影像学技术用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诊断价值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9):733-739.

[3]陈锦秀,陈光文,宋彬.弥漫性肝脏实质疾病的CT和MRI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2):195-199.

[4]戴志军,吴小红,哈若水,等.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肝脏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1):55-58.

[5]冯再辉,张雅斌,杨艳红,等.影像学技术用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296-297.

[6]王科星,李春霞.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6):3-5.

[7]李成东,赵林伟,董国礼,等.ADC值结合常规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6):487-492.

(收稿日期:201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