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叩响TB时代之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回顾硬盘进入GB时代时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硬盘容量的增长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相对平缓的曲线向前发展的。而磁头、碟片技术的成熟会促使硬盘容量发生较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MR磁头,把硬盘的容量提升到了1GB;90年代末的GMR磁头,把硬盘容量提升到了10GB,而现在的PMR磁头,则将硬盘容量带入了tb时代。
大势所趋
实际上,PMR(垂直记录)技术出现不久后,硬盘的容量就达到了ITB。但我个人认为那并不能算得上是成熟的TB级产品――通过5碟结构拼凑的ITB容量,显得颇为勉强。机械机构过于复杂,发热量也比较大,而性能表现方面并不比之前的产品好多少。我个人更倾向于把这类产品归为“试验性”或是“形象型”产品。来自市场的实际反馈也比较贴近我的这种想法。当时的ITB硬盘价格高昂,而且当时的应用环境并不需要太大容量的硬盘,用户升级意向并不明显。所以说,当时的ITB硬盘标杆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过即便是这样,本人还是在第一时间购入了一块5碟结构的ITB容量硬盘(不久前这块短寿的硬盘让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随后的几次硬盘单碟密度的提升,加速了硬盘容量的提升。从单碟250GB到单碟333GB,再到现在的单碟500GB。如果现在再设计一款5碟10磁头的3.5英寸硬盘的话,容量就可以达到2.5TB――较之之前的5碟1TB而言,硬盘容量提升了1.5倍。而如果仅从容量考虑的话,现在实现1TB容量,只要2张碟片配合4个磁头就可以了。随着结构的简化,耗电量、发热量等等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也都得到改进。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性能上的大幅度提升。碟片密度的增加可以较为有效的提升硬盘的持续传输率,从而提升硬盘性能。在随后的测试中,我们特别选择了一组旧硬盘的测试成绩用于对比,差距十分明显。
历来,市场上出售的主流硬盘产品,都是结构相对简单的产品。比如单碟160GB时代的160G B硬盘产品,是市场上绝对的主流产品。原因很简单,这样的产品因其结构相对简单,所使用的碟片、磁头数量都要比更大容量的多碟产品少很多,因此生产成本就比较低,也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而结合当时的应用来看,160GB的硬盘对于占有“用户金字塔”中最大部分的“普通用户”而言,已经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容量的需求了。现在,当单碟容量达到了500GB后,这种情况得以重现。
虽说目前市面上仍有部分多碟低容量的硬盘在销售,比如320GB、250GB、500GB,或是640GB等等。但显然硬盘厂商会逐渐减少这类产品的产量,甚至直接停产。换句话说,一旦目前市面上的这些硬盘销售完毕,那么3.5英寸硬盘的起跳容量将会是500GB。当然也有可能仍然有使用单磁头,容量为250GB的产品出现,不过从生产成本上来考虑的话,少用一半容量,减少一个磁头并不能节约太多的成本,250GB的产品又不可能定价太高。而目前500GB容量的硬盘价格已经很低了。换句话说,这样做会使得250GB的产品与500GB的产品价格之间拉不开太大差距。所以说500GB容量的硬盘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在这一潮流的带动下,用户则不会再继续固守诸如“有300GB就足够用了”这样的想法。因为即便是购买1TB容量的硬盘产品,价格也不过是700元左右500GB容量的硬盘价格更是以接近400元的低价销售。按照“容量越大越便宜”这一理论,没有理由选择小容量的产品,甚至不少用户更愿意选择容量为1TB的硬盘产品。在完成了这样的市场潮流切换后,TB时代才能真正开始。所以,单碟密度500GB技术的出现,才算得上是TB时代的敲门砖。
也许不少读者仍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要这么大的硬盘怎么用?虽然大多数用户从价格,或是性价比的角度可以接受500GB或是ITB容量的硬盘产品。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用户都知道如何利用这么大的存储空间。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轻易的说明大容量硬盘的存在意义。
前不久,编辑部的一位同事喜得贵子。为了能够记录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位同事购买了一台高清DV。准备用来记录儿子成长的历程。此外,这位同事还拥有一台数码相机,用途和高清DV相同。这位同事的想法是从儿子出生,便开始使用视频、照片来记录儿子的成长,直到儿子满18岁为止。那么就算每周只拍摄一段时长为1小时的视频,那么一个月就会产生4个小时的视频文件,4个小时的高清视频文件,经过编码压缩容量大致在4GB(视编码及视频尺寸而定)左右。也就是说,1个月至少要产生4G B的数字内容,这样一年下来就需要大约50GB左右的存储空问。
这并不包含同事肆无忌惮的拍摄的那些儿子的照片,而且我们日常使用电脑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数字内容,同样需要硬盘空间来存储。当然,1块硬盘很难用18年这么久,而用户往往也会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备份他们的数据,并清理硬盘上的数据。不过这个例子却很好的体现出了用户应用模式的变化。几年前可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像我们可爱的同事这样为了自己的儿子购买DV、DE的。
除此之外,来自互联网的内容也会逐渐塞满用户的硬盘。相信已经有不少用户不再购买DVD光碟来欣赏影片了――因为互联网上可以方便的观看,或是下载到DVD画质,甚至是高清画质的影片文件。且不说这种方式是否合法,这些电影已经成了用户硬盘中比重很大的一部分数据组成。而基于各类在线音乐商店的普及,用户硬盘上的数字音乐内容也在成几何级数增长。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各种照片、视频(没有儿子还有女朋友,没有女朋友还有男朋友),存储空间肯定是不嫌多的。
如此一来,从产品更迭、性价比的考虑、应用模式的演进等诸多方面来看,没有理由固守“300GB够用”这一陈旧思想,勇敢的拥抱TB级硬盘吧!但是……随着大容量硬盘的普及,数据安全问题却并未因新技术而消亡,相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悲愤还是备份
先来看看2009年我以及周围同事遇到的与硬盘、数据有关的一些事情吧。
1月,前文提到的本人曾购买日立5碟ITB容量硬盘出现大面积坏块,导致硬盘损坏。数据无法恢复。
3月,本人的另外一块Maxtor OneTouch II500GB外置硬盘因磁头故障损坏。数据无法恢复。
6月,本刊副总编同志家中使用的w DCavlar RE2 400GB硬盘因固件故障,磁头故障,硬盘损坏,损失全部数据。至今尚未恢复。
7月,本刊打印机测试工程师松下笔记本电脑硬盘出现大面积坏块,硬盘损坏。所幸工作数据得以恢复。
8月,本刊实验室主任家中使用的WDCaviar SE16 250GB硬盘出现磁头故障,硬盘损坏。至今尚未修复。
8月,本刊主板评测工程师工作用机中 的WD Caviar Black 500GB硬盘主分区出现坏块,系统无法启动。所幸无数据损失。更换WD Caviar SE 160GB后,再次出现同样故障。
突然之间。我们陷入了数据安全危机中,损失数据的同志们觉得很悲愤,尚未遇到类似问题的同事觉得很恐慌。好像一夜之间,硬盘存储变得不再安全了。不过事实上,这些出现故障的硬盘都已经是比较老旧的产品了。多数使用了2年以上,而那块500GB的Caviar Black虽然是比较新的产品,但实际上它之前一直是作为我们的测试平台使用的,使用频率很高,而且连续数日工作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最近一份来自Google Labs的硬盘故障调查报告,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硬盘产生故障的原因,比如温度、震动,甚至是频繁的磁盘扫描、S.M.A.R.T故障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引起硬盘故障。而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加,硬盘变得越来越精密。由于碟片密度的不断增加,为了能够精确的区分磁介质中的磁极变化,磁头的精密度要求变得更高,磁头的飞行高度变得更低。这样一来读写过程中的一次微小震动都有可能造成硬盘的损伤。而磁头臂的金属材质,因温度变化产生形变,进而导致的飞行高度变化,也有可能引起硬盘故障。虽然各大硬盘厂商均有针对以上情况的技术策略,但仍然不能改变硬盘对使用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事实――原本就属于精密设备的硬盘在容量提升后变得更为精密,也更为脆弱。
不用硬盘?好像暂时不太可能。SSD固态硬盘短时间还无法达到硬盘现有的高度,容量、价格都是问题。而就算SSD固态盘这种方式,仍然有其自身缺陷。使用闪存颗粒作为存储介质对于使用环境的要求也不见得就比硬盘低多少,至少SSD固态盘对周边电气环境要求要比硬盘高出不少。而且一旦数据损坏,基于闪存技术的SSD固态盘的数据几乎是不可恢复的,而基于磁介质的硬盘还可以尝试使用特殊设备来进行恢复,只是恢复代价比较大而已。
单纯针对数据存储而言,硬盘的地位暂时无可取代。因此也就不要考虑所谓的替代方案来解决硬盘故障的问题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数据。“硬件有价,数据无价”,这一点相信没人反对。不过仍有超过半数的PC用户并没有任何数据备份策略。正如前面提到的那几起硬盘故障造成的数据损失那样,甚至我们的工程师们也并不是经常备份数据,包括我自己。理由有很多,比如我自己的那些电影、音乐之类的数据都是放在单独的硬盘上,于是我也基本不会去备份它……所以当我那两块硬盘坏掉的时候,对我来说并不太痛苦,毕竟这些东西与外出旅游的照片,工作中的邮件相比,属于可接受的损失。再比如一块装满数据的320GB硬盘,就算我们想备份,我们也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备份。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备份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就可以了。比如照片和个人影像资料,电子邮件地址及重要电子邮件,通过手机同步到计算机上电话号码,网上银行的证书或是信息,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工作内容、个人资料、信息。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远比下载的音乐、电影来的重要,这些重要信息如果因硬盘故障造成损失,那么就只有“悲愤”二字可以形容我们的心情了。
你也许会问,前面不是说到由于磁介质的特殊性,硬盘的数据是可以通过特殊手段恢复的吗?这么说是没错,只不过这种手段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用到的。比如美国FBI在调查ODay组织涉嫌非法拷贝各类软件时,曾使用这种手段对该组织反复覆盖、格式化后的硬盘进行数据恢复,以求找到证据。虽说FBI最终找到了足够的证据,但与该组织庞大的数据存储设备中的海量数据相比,这些证据的容量实在少得可怜。而事实上,通过开盘,取出盘片使用特殊设备进行数据恢复这一手段,个人用户基本上是不可能用得到的,因为设备过于昂贵、专业,导致这一手段只有特殊机构才有可能用得到。而常规的提供数据恢复业务的公司也可以提供硬盘数据恢复业务。不过能够恢复出多少数据并不能保证,而且费用极高。
但是,如果你有数据备份的习惯,那么硬盘故障带来的损失就只是一块硬盘而已,而且如果硬盘仍在质保期内,则可以与硬盘厂商协商更换新产品,而不是损失所有数据――要知道硬盘厂商提供的是硬件更换服务,而不提供数据恢复服务。
常规的备份手段包括CD/DVD光盘刻录、USB闪存盘、在线数据存储服务,或者是使用另外一块硬盘来备份数据。就CD/DVD刻录而言,如果数据量不是很大,并且用户拥有很好的习惯――比如定期更新备份,并销毁过期数据;详细记录每张光盘的数据内容,并贴好标签,拥有专门收纳备份光盘的空间等等。这样一来,你的数据会很安全,光盘的安全性的确是要高于硬盘。不过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在某张光盘中寻找某个Word文件的时候,就算是你的习惯良好你还是会觉得很痛苦。
对于USB闪存盘来说,虽然它们的容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但仍然不是很好的备份方式。首先是因为它们太小了,很容易遗失。一旦丢了,那就不仅仅是损失一些数据那么简单了,如果你备份的东西不希望被别人看到,那么你只能祈祷遗失的闪存盘不要被图谋不轨之徒捡到。而且闪存盘的容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数据备份”选一应用的需求。至于在线数据存储服务,首先带宽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定期备份大量数据,带宽就成了很严重的瓶颈,相信谁也不愿意花费半天时间来上传IGB数据的。
最后,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怪圈之中――用看上去不那么“坚固”的硬盘来备份我们硬盘中的重要数据。实际上,从Google Labs的一份硬盘损坏研究报告来看,硬盘的故障往往来自长期使用。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温度、震动、频繁的扫描磁盘、甚至是启动时自动检测硬盘状态的S.M.A.R.T功能,都有可能造成硬盘损伤,尤其是长期使用的硬盘更是如此。那么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备份硬盘不经常使用,并且保存在比较安全的位置,那么出现故障的几率还是非常低的。所以,外置硬盘就是备份数据最为合适的产品解决方案了。它们使用方便,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使用eSATA接口的产品,性能更是与我们的内置硬盘十分接近。只要,我们将备份好数据的外置硬盘从PC上拔下来,单独保存起来,那么这些数据基本上就是安全的。
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数据备份方案,备份都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关键数据。硬盘容量越大,就越要做好备份工作。否则一旦出现故障,损失将是非常惨重的。为了用的踏实、安心,为了不在硬盘故障时感到悲愤、绝望,尽早选择一套行之有效的备份策略,脱离“从不备份”这一行列吧。
要备份不要悲愤
我们在本次专题的前半部分讨论过大容量硬盘做数据备份的必要性,现在我们来简单聊聊如何来备份。
首先要明确一点,数据备份并不是简单的将数据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上这么简单, 这只是最为普通最为基础的备份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些先天的不足。如果你只是将要备份的数据一股脑的刻录成光盘,或者是copy到移动硬盘上,那么下次备份的时候,你该如何操作?再重复一次?那么重复的文件会浪费掉你不少时间:如果第二次备份不是直接复制,那么你就要挑选更新过,新创建、新下载的文件来备份,虽然Windows提供按日期显示文件列表,但这仍然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另外这一过程很漫长。不管是刻录光盘也好,复制到移动硬盘也罢,大面积复制文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其次,要理清自己真正需要备份的数据有哪些,并把这些数据单独整理到一处,便于数据备份。我们的硬盘中,真正需要我们备份的数据可能并不多。比如我的文档、收藏夹,桌面等关系到我们使用电脑的文件夹肯定是需要备份的:又比如我们的Outlook数据文件里面包含全部电子邮件、联系人信息,这个文件也是需要备份的。其他诸如此类的文件肯定还有不少,你应该自己对这些文件的存储进行规划,方便的备份与恢复。比如将我的文档等文件夹的默认位置调整到其他分区,将Outlook的数据文件更改到我们准备备份的文件夹中去,这样在进行数据备份的时候就不会忘记这个重要的文件了。其他重要文件,文件夹都可以照此处理。尽可能的不要在系统分区上存储你的文件――一旦重装操作系统,这些文件极有可能被你忘掉,并因安装操作系统所必需的硬盘格式化过程导致丢失。
再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备份工具。Windows XP,Windows Visia都提供系统还原功能,但这仅能为系统做备份,以便将来出现故障可以回滚到上次的备份节点。这样的功能对你的文件一点帮助都没有。对于使用这样操作系统的用户而言,选择一款第三方的数据备份工具是必须的,比如赛门铁克的Ghost系列软件。最新的Ghost不仅仅提供镜像备份功能,还提供其他文件的增量备份,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功能。安装好Ghost,选择需要备份的文件、文件夹,让Ghost监控这些文件夹,再选择一个备份位置,比如移动硬盘。这样Ghost会自动安排备份周期,定期帮你备份你选择的数据。到时候你要做的仅仅是将移动硬盘连接在你的电脑上,Ghost会自动监测其监视目录的文件改动,变化,进行小幅度的增量备份――仅复制有改动的和新创建的文件。
最后,也是关键所在。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基于增量备份这种比较科学的模式,选择可以多次写出的材质是比较节省的备份方式。也就是说,你还是可以用光盘来备份你的数据,只不过完成一次备份后如果光盘未满,切记不可以封口,以便下次进行备份,充分利用光盘的存储空间。当然,我们还是推荐你选择外置存储设备,USB接口的也好,eSATA接口的也可以,甚至你可以选择一款大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比如NAs,作为家庭网络环境中的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一切就看你的预算有多少了。另外,目前绝大多数的品牌外置存储设备都会提供功能全面的备份软件,而且这些软件除了能够管理你的外置存储设备外,基本都支持增量备份,甚至是双向的数据同步。也就是说,如果你购买一款品牌外置存储设备,就可以省下原本用于购买赛门铁克Ghost软件的钱。
不管怎么说,数据备份都是必须的。而且面对现在容量这么夸张的硬盘,对上面的数据来说,最合适用于备份的存储介质仍然是硬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对于外置硬盘而言,基于其备份后的离线状态,它们的稳定性要比长期工作在主机内部第一线的内置硬盘好很多。当然,我们还是要保护好我们的外置硬盘,尽量别摔,使用的时候插拔也要小心一点。这样才够安全。
而对于备份用的软件来说,一般随外置存储设备附带的软件,功能上就足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了,而且这些软件都很容易上手,一般都会提供设置向导,按照向导操作就能完成设置,并且可以定期自动备份或同步你的数据。不过对于使用Mac OS的用户来说,他们是看不上这些备份软件的,他们也不需要,因为他们拥有狂吃硬盘空间,但易用性极佳的Mac--Os专用系统级备份软件Time Machine。Windows用户也不用羡慕,因为Windows 7中已经集成了具有系统镜像备份,监视文件改动的增量备份功能了,虽不ATline Machine那么华丽,但足以满足用户需求了。
seagate FHAgentl GO
新一代FreeAgentlGo的设计简洁而明亮。其上盖为金属亚光质感表面,底面则采用了材质设计,而四个面则采用的是象牙白工程塑料。相对于之前的产品而言,新一代FreeAgentIGo的外壳工艺复杂了许多,但这种设计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的不错。超薄的设计,配合典雅的配色,让FreeAgentIGo颇具质感。此外,本次希捷推出了10款不同颜色的FreeAgentIGo,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
新款FreeAgentlGo目前提供250GB,320GB,以及500GB三种容量供用户根据需要选择。接口方面,FreeAgentIGo采用是标准的USB 2.0接口,可以适应绝大多数使用环境。由于内部配置了5400rpm的2 5英寸硬盘,因此FreeAgentlGo在读写性能方面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FreeAgentIGo提供了1套用于管理硬盘,并且提供数据备份,同步功能的软件。这套名为“Seagate Manager”的软件,可以提供硬盘管理,自动备份,自动同步数据等功能。硬盘管理方面,用户可以通过Seagate Managm设置硬盘访问密码,或是定制硬盘节能时间等功能:通过备份功能,用户可以设置备份进程调度,自动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定期进行备份;而数据同步功能,则在数据备份的基础上提供了双向数据同步功能,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迅速恢复自己的数据。
Seagate FroeAgentlxTreme
FreeAgentIxTreme的存储介质为编号sT31500341As,容量1.5T8的Barracuda72001.1 SATA硬盘。FreeAgentlXTreme的外形设计相当时尚,配合“星空”概念设计的工作状态指示灯,接通电源后效果很不错。F reeAgentIXT reme提供2个IEEE 1394接口,1个uSB 2.0接口,1个esATA接口。对于追求高性能的高端用户来说,毫无疑问FreeAgentIXTreme会带来更好的性能表现。即便没有eSATA接口,通过IEEEl394或是USB2.0接口,仍然可以保证产品的正常使用,并满足用户的绝大多数需求。
这一系列硬盘除了提供超大的存储容量外,还提供一套易用性相当不错的数据备份软件。这套软件叫做Seagata Manager,不但能够 提供数据的备份、同步等功能,还能提供对~eeAgentIxTreme的管理功能,比如设定电源模式,简单的硬盘测试等功能设定。这套软件的uI设计极为简介,主界面上只有3个模块,分别是“我的硬盘”,“备份”,“同步”。其中“我的硬盘”用于管理目前连接在系统上的外置硬盘;备份功能则可以提供定时,定制的增量备份功能;而同步则是用于保持计算机内数据与外置硬盘内数据实时同步用的工具。
该软件的所有设置都很简单,远比我们常用的Norton Ghost之类的软件易用,所有设置均为向导式界面,用户只要根据需要,选择好需要备份或同步的文件即可。同时,这款软件还提供了不同时间点的文件还原功能,以及详细的系统日志。在发生数据灾难时,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备份在FreeAgentlXTreme和FreeAgentlDask上的数据,迅速还原到之前的状态。
WD MyBook WorId Edition
作为MyBook系列外置产品中面向网络应用的产品,worId Edtion可以算的上是整个M y Book系列产品中使用最为方便的一系列产品。目前新款的Wo rId Edition的最大容量为2TB,最小容量也已经达到了1TB。与wD的MyBook World Edition lI不同的是,WorldEdition为单硬盘结构,不具备RAID功能。
新款的MyBook World Edition在外形设计上变得更为圆润,并且具备了最新的带状指示灯,除了可以显示当前MyBook World Edition的工作状态外,还可以显示出目前MyBoo kWorld Edition空间的使用量情况。在接口方面MyBook World Edition提供千兆以太网接口并且还提供一个用于扩展功能使用的USB 2.0接口。通过U,SB 2.0接口,用户可以使用USB接口的外置硬盘对MyBook World Edition进行备份,同步等操作;或者直接把uSB外置硬盘作为扩展空间使用。
由于MyBook World Edition直接接人用户的局域网环境,因此它可以方便的成为整个局域网环境内的数据中心,网内的各种设备均可方便的访问MyBook World EaItion上的资源,除了传统的PC,笔记本电脑,还包括时下流行的Xbox 360等游戏机设备,均可访问MyBook World Edition上存储的照片,视频或是其他资源。
MyBook World Edition同样附带一套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软件,允许用户进行数据的同步,备份。软件的设置界面相当便捷,一次设置完成后,即可方便的使用。比如当你的移动平台接入MyBook World Editione:在的网络环境后,即可自动与MyBook World Edition进行互动,自动完成新数据的同步更新,或是备份。这一过程基本 不需要用户干预,使用起来可以说是相当的方便。
Seagate BarraCUda 7200.12
作为Barracuda家族的第十二代产品,Barracuda 7200.12通过两片单碟容量500GB的碟片实现了ITB容量。理论上来讲,碟片数量较少出现故障的几率就要低一些,毕竟磁头数量也随着碟片数量的减少而减少。换句话说,硬盘内部空间会比较富裕,对行精度要求较高的磁头而言,较大的空间控制起来更为轻松一些。而且磁头对于温度的敏感性较高,较少的碟片数会让磁头工作的更稳定一些。
这款Barracuda 7200.12 ITB的型号为ST31000528AS,接口为SATA 3Gbps接口,扳载32MB缓存,2碟4磁头结构。其主轴马达仍然采用希捷SoftSonic技术,因此在工作时的噪音较低。除此之外,它还具备适应性磁头飞行高度(Adaptive Fly Height)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磁头周围温度环境自动调整磁头飞行高度,保证即使磁头因温度变化发生细微形变时,仍旧保持固定的飞行高度,从而提供始终如一的读/写性能。而增强的G-Force Protection防护技术,可以防止在拿取过程中因意外碰撞导致硬盘损伤。可以说,这款ST31000528AS集目前Seagate在桌面级硬盘上的全部优势技术于一体,是一款在设计上相当出众的产品。
从测试成绩来看,这款产品拥有惊人的平均传输率,已经突破了100MB,而Barracuda上一代产品的极限速度仅仅是接近100MB。可见碟片密度的提升带来的性能提升是十分显著的。至于价格方面,目前的TB级硬盘可以说是相当的便宜,结合如此好的性能表现,Barracuda 7200,12是一款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Seagate BarraCuda LP
Seagate近期推出的一款面向低功耗、大容量应用的硬盘产品。主要面向应用对象是中小企业、工作组组建网络共享存储设备,外置海量存储设备,或是低功耗PC桌面存储,其中LP的就是Low Power的缩写。这一产品定位与西部数据的WD Caviar Green比较接近。Barracuda LP系列产品的转速被固定在5900rpm,目前提供1TB、1.5TB,以及2TB版本产品,而这款型号为ST32000542AS的Barracuda LP的容量是2TB。它采用单碟密度500GB碟片,4碟8磁头结构,板载32MB缓存,使用SATA 3Gbps接口。
此外,Barracuda LP系列产品支持Seagate的PowerTrim技术和PowerChoice技术。P0werchoice是希捷特有的4级节能技术。近期推出的企业级2级近线存储产品Constellation系列产品均支持PowerChoice技术。通过这一技术,Barracuda LP的最低待机功耗仅为3W,寻道操作功耗为5.6W,比7200rpm的硬盘产品节省大约70%的功耗。从节能的角度来看。Barracuda LP做的相当不错。
而从性能测试的结果来看,这款产品的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与针对桌面级高性能应用的Barracuda 7200.12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相对之前的硬盘产品而言,仍有不小的性能提升。由此可见单碟密度的提升的确能够带来性能提升,而这时厂商便可以在转速、待机等方面做一些细微调整,从而在功耗和性能之间寻找更好的平衡点。不过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Barracuda LP用来做纯数据存储会更具性价比。
WD Caviar Green
这款Caviar Green的型号为WD5000AADS,容量为500GB。其物理结构为1碟2磁头,单碟容量500GB,板载32MB缓 存。不过由于WD Caviar Green的智能控速功能,它的转速并不是固定在7200rpm,而是在5400rpm和7200rpm之问动态调整。根据WD的产品线规划,Caviar Green属于大容量的环保产品,因此性能表现并不是它的产品特色,反倒是节能环保才是它的卖点。
WD Caviar Green的环保节能技术来自著名的WD GreenPower技术。GreenPower平台涵盖了三项主要技术,IntelliPower能够让硬盘在运转速度、传输速率以及缓存容量之间达到良好平衡。IntelliPark可以通过在闲置时自动卸载磁头以降低气动阻力,从而降低能源损耗。而IntelliSeek则能计算最佳的寻道速度,以降低运转时的能源损耗、噪音和震动。此外,这款产品还提供No Touch斜坡加载技术,可以确保硬盘在非工作状态下不会因意外碰撞造成硬损伤。
从测试成绩来看,这款产品在性能方面的表现并不出众。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性能不是它的特色,如果你想追求更好的性能,大可以选择Caviar Blue或是面向高性能应用的Caviar Black,Caviar Green并不适合你。这款容量为500GB的硬盘产品更适合作为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使用,而不是运行关键应用。
WD RE4-GP
从命名上不难看出,WD RE4-GP已经搭载了WD的Green Power节能技术。这方面这款WD RFA-GP与WD的Caviar Green系列硬盘分享同一套节能平台,即IntelIiPower、IntelliPark,以及IntelliSeek。当然,仅有Green Power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全新的WDRE4-GP的容量较之之前的产品有了极大提升,借助成熟的单碟500GB碟片,WD RE4-GP得以通过4碟8磁头的架构实现2TB的最高容量。
同时,这款产品搭载了64MB高速缓存,并且采用双控制芯片电路设计,在兼顾大容量的同时,尽可能的提供优秀的性能。除此之外。WD RE4-GP还提供StableTrac技术,该技术可以保护电机轴两端,以减少系统引起的震动,并在读写操作中稳定盘片,从而进行精确跟踪。同时,RAID限时错误恢复(TLER)功能可防止由扩展的硬盘错误恢复流程造成的硬盘RAID故障,而旋转加速向前反馈(RAFF)技术则专门针对大规模RAID模式下。多块硬盘同时工作所产生的震动相互叠加影响硬盘稳定性的问题而设计,确保每一块硬盘均可在复杂的环境下稳定工作。
从测试成绩来看,满负荷状态下的WDRE4-GP性能表现不错,并不会因为G reenPower而造成性能低下的问题,无论是传统的读写测试,还是常见于服务器应用的I/O测试,WD RE4-GP的表现都很不错。虽然这是一款面向企业近线存储的产品,但是对于热衷于下载高清影片的玩家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在获得企业级的稳定性的同时,用户也要面对企业级的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