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1、创设充满童趣的有效教学情境,要因人而宜;2、创设贴近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教学情境,切忌“唯书”;3、创设具有大问题意识的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75-01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一、创设充满童趣的有效教学情境,要因人而宜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案例1】学习内容:一年级的《拼组图形》。

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袋鼠妈妈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袋鼠妈妈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袋鼠妈妈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

2、为小袋鼠补口袋,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

3、为袋鼠妈妈家修补外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案例2】教学内容:六年级《圆的周长》

导入: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

新授:学生分组测量圆形卡片,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案例1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他们的兴趣呢?究其原因教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没有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看来充满童趣的有效情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

二、创设贴近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教学情境,切忌“唯书”

数学来源与生活,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创设贴近自己学生的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求最小公倍数》:

导入:在音乐声中教师讲解并请学生欣赏自己的新居。创设问题情境:为老师设计电视背景墙。(教材上是铺地)。学生在题纸上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进行操作、观察、实验。在其次的推理、交流阶段反映出学生观察、实验的不成功,最终导致整节课的失败。

【案例2】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求最小公倍数》:

导入:教师采用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三、创设具有大问题意识的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角的度量》

教师在导课阶段创设的三个问题情境:1、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说说你们在哪还见过角?2、你知道什么是角?画一画。3、你们画的角一样大吗?比比看。

案例中教师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但学生缺乏思考的欲望。究其原因,我认为课之初的情境创设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虽然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但是问题情境层次太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无助于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无助于由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太简单、太直白,学生只能进行白描性的回答,而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二年级时让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叉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时,已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过比较,其中观察比较、重叠比较、用三角板比较等方法,在当时会让我们欣喜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生活经验的丰富,而现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继续在这种浅显的方法中游走,让我们感觉到情境中问题的设计缺乏较高的思维含量,无法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无效的情境无法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无法迅速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

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 黄素兰.该为学生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小学数学教育.2004(12).

[3] 朱继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新课堂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