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痔结扎术186例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痔结扎术对治疗二、三期内痔、混合痔有远期疗效好,后遗症少,价廉,以及对环状痔一次手术即可治愈等优点。方法 痔结扎术。结果 术后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痔结扎术 严格准入 预防感染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R65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93-01
痔结扎手术现仍广泛用于临床,从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连续行痔结扎术186例,未发生1例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6例,年龄18-65岁:内痔121例(65%),混合痔65例(35%);其中二期痔87例(47%);三期痔99(53%)。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均在正常范围。
1.2 防止手术并发症 (1)严格控制手术准入:对痔核较大,嵌顿痔等严重水肿患者,务必先控制感染,待症状消失后再考虑手术,以免术后因结扎线松动而产生大出血。(2)预防感染:手术当天开始每日给予庆大霉素16万U、洁霉素1.2g,分2次肌注,甲硝唑0.8g,分2次口服。对痔核较多或环状痔则庆大霉素24万U、氯林霉素1.8g、0.2%甲硝唑液静脉滴注,连续用药7天后,停用以上药物,改用氟哌酸或新诺明口服,连用3天后开始口服甲硝唑片,连用5天,对排便时有滴血现象者,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总之,术后应用抗生素不少于15天,甲硝唑累计不少于10天。(3)防止便秘:术后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保持往日排便习惯,对恐惧排便或粪嵌顿者适当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协助排便。一般不用导泻药。(4)创面基底部一般不修剪,结扎线和枯痔核任其自行脱落。(5)每次钳夹组织不要过多,并且离开预切线0.3~0.4cm距离,以免切除后闭合带张力过大,钳夹切除时避免过度牵拉痔核,尤其是女性患者前壁,以免损伤阴道或过多肌层组织,避免失禁、肛管狭窄的发生
1.3 结果 治愈时间15-25天,无1例并发症(术后大出血、失禁、肛管狭窄)的发生。
2 体会
笔者认为痔结扎术后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控制手术准入不严格、创面感染引起的,以及术中结扎部位或组织过多。在凝血机制正常情况下,痔结扎后阻断了供应痔组织的血管,阻断处血管成残端,此处血液停止流动,血管内膜也在丝线的强烈挤压下受到损伤,促成了血栓的形成,血栓在形成后第1天就开始了机化过程,第3、4天血栓就能比较牢固地附着于血管壁上[1]。第5天被结扎的痔核已坏死,开始从肛管上剥离脱落,结扎线松动,随之亦脱落,创面形成,血管残端,此时血栓已初步机化,较牢靠地封闭了血管残端口,阻止了出血。同时血管自身的弹性作用,使残端回缩至创面之下,易被肉芽组织覆盖,又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出血难以发生。但痔手术时粘膜受到损伤,极易受到细菌的侵入,齿线附近适宜的环境以及结扎后坏死的痔组织、凝血块又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非常适宜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易导致感染的发生,感染可影响血栓的机化,使之不能牢靠的附着血管壁,就是已机化了的血栓也会发生感染,也能使之发生变性、坏死而松动,对坏死的血栓又易受到免疫系统的清除,同时在血管内血液压力的冲击下容易脱落而发生出血,继发性大出血多发生在半夜或清晨睡眠时,而不是发生在排便怒挣或剧烈运动时,说明导致出血的原因来自内因,而非外因,即使有少部分病人出血发生在活动时或后,笔者认为也是由于感染使血栓发生了松动,在外因促进下而脱落导致出血。因此,防止便秘、缩短排便时间及减轻怒挣也不可忽视。在操作过程中,每次钳夹组织不要过多,避免过度牵拉痔核,从而导致失禁、肛管狭窄等并发症。
大肠内常驻细菌中,96%~99%是类杆菌,特别是脆弱类杆菌,其余的以大肠杆菌为主,痔术后绝大多数感染是这两种细菌引起的。治疗时可针对这两组细菌治疗。这对预防感染防止继发性大出血至关重要。甲硝唑为最重要的防治感染药物。庆大霉素、新诺明、氟哌酸对大肠杆菌敏感,三者分别都可以与甲硝唑联合应用,基本上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考虑到周围皮肤上寄生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术中及术后难免污染创面,因此加用氯林霉素,抑制金葡菌、厌氧菌,加强了抗感染能力,对已坏死的痔组织尽量让其自行脱落,如痔组织较大、脱落缓慢,应在直视下距离痔基部0.3cm处剪除坏死痔组织,切勿修剪痔基底部。对结扎的丝线也应让其自行脱落,对10天后仍未脱落者,此时也非常松动,在直视下剪断线圈即可,只要操作正确和提高责任心,人为所造成的术后并发症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武汉医学院.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