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亚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亚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三亚吸毒人群hiv感染和高危行为状况及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对材料进行人口学、行为学特征分析。结果 3年共监测785人,hiv抗体阳性19人,阳性率2.4%,2003年、2005年、2006年阳性率分别为3.7%、2.0%、1.5%,个别农村地区阳性率较高;吸毒人群注射率、共针率、性乱率、性乱者未用安全套率显下降趋势。结论 三亚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对减少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起重要作用,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词】 吸毒人群;哨点监测;艾滋病;阳性率

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是了解吸毒者艾滋病感染率和相关危险行为变化动态的重要方法。本文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为评估三亚市艾滋病防治效果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来源、检测与统计方法

材料来源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吸毒人群哨点监测资料。血样筛检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严格按照程序检测,确认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数据采用spss 8.0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

监测总人数785人,均为吸毒者。其中,三亚614人,分布于市区及6个乡镇的12个工作站、省内其他市县126人、省外45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53岁,平均26.9±5.5岁,16~30岁占76.6%;男720人,女65人;未婚581人、已婚189人、离异15人。

2.2 行为学特征

2.2.1 总体情况

监测的785人中,静脉注射676人,注射率86.1%;注射者共用针具(简称共针,下同)297人,共针率43.9%;性乱274人,性乱率34.9%;性乱者使用安全套(简称用套,下同)情况为从未用170人(62.0%)、有时用84(30.7%)、每次用20人(7.3%)。

2.2.2 地区分布特点

三亚、省内其他市县、省外注射率分别为86.3%、88.1%、77.8%,共针率分别为46.6%、40.5%、14.3%,性乱率分别为33.7%、41.3%、33.3%,性乱者未用套率分别为65.2%、61.5%、20.0%。三亚各地区注射率在66.7%~93.8%之间,共针率在20%~66%之间,吸毒同时伴有性乱者在23.1%~66.7%之间。

2.2.3 按性别、年龄组行为学特征

男女注射率分别为86.5%、81.5%,共针率分别为45.5%、26.4%,性乱率分别为35.6%、27.7%,从未用套率分别为65.6%、11.1%。年龄按每5岁分为7个年龄组,共针率和性乱者未用套率较高的年龄组分别为21~25岁组和16~20岁组。

2.2.4 按年份行为学特征及变化,见表1。表1 三亚市吸毒人群各年份行为特征及变化情况年份检测人数hiv(略)

2.3 hiv抗体阳性率

共监测785人,阳性19人,均为男性,阳性率2.4%。2003年、2005年、2006年阳性率分别为3.7%、2.0%、1.5%。三亚、省内其他市县阳性率分别是2.3%(14/614)、4.0%(5/126)。三亚籍阳性率分别为天涯30.4%、梅山26.7%、保港1.2%、藤桥2.5%。注射者是否共针阳性率分别为5.7%、0.5%(χ2=16.4,p<0.01), 控制性乱行为后,阳性率仍然有显著性差异。各年份注射行为hiv抗体阳性率及变化,见表2。表2 三亚市2003~2006年吸毒人群踢除性乱行为前后因注射行为致hiv抗体阳性变化情况(略)

3 讨论

三亚籍吸毒人群hiv感染率为2.3%,低于我国2004年该人群的感染率(6.48%)[1],表明三亚吸毒人群感染率尚处于低水平(<5% ),但是个别农村地区,感染率较高,发病较集中,这和当地吸毒者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防病意识低有关。共针吸毒是导致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原因,三亚发现的感染者90%以上有注射吸毒行为,而且监测分析发现,三亚吸毒者注射率高、共针率高、感染率与是否共针差异显著,因此认为共针吸毒是导致三亚市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性乱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而这一行为对注射吸毒者传染艾滋病的作用有多大,由于情况复杂,无法深入分析,但是从控制性乱人群后病例发生的变化(从原来的19例减为12例,见表2)中看出,不能排除的传播作用。因此,对吸毒者的高危行为干预,除了开展注射、共针行为干预外,不要勿视性乱行为干预。

从年份分析情况看,注射率、共针率、性乱率和性乱者安全套未使用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见表1,但与国家确定的2007年控制目标[2]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清洁针具交换工作是控制吸毒者共针吸毒的重要措施,也是进行防病宣传的重要途径,这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迫切。三亚市于2004年底开始在农村开展针具交换试点,从针具发放与回收量及试点地区发病控制情况看,效果明显,但是全市覆盖面还小。综合上述情况提出以下主要防治措施:(1)对吸毒人群加强高危行为干预,扩大针具交换覆盖面,开展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2)在开展大众防病宣传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村吸毒者的宣传。(3)开展吸毒人群性乱等其他行为的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j].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2006,85:17.

[2]《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确定2007年目标[j]. 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2006,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