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艺术教育反哺音乐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艺术教育反哺音乐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院长新语

编者按:褒贬不一的扩招、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各方对音乐教育特殊性的不明白和不重视,让众多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承受太多,他们面临的情况,似乎比单纯的音乐学院更为复杂。就功能而言,这些院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输出单位,直接关乎着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这个基座的好与坏,决定着金字塔尖的成色。就地域而言,九大音乐学院所惠及的城市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国城乡的音乐生活由这些院校生成、辐射和发生影响。这些院校的院长在想什么?学校面临什么问题?即日起,本版开设“院长心语”栏目,倾听各方院长的坦白心声,以期粗描宏观世象,带来更多的沟通和思考。第一位出场的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

记者: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田耀农:简而言之,学用严重脱节。学生所学非所用,工作岗位需要的学校里学不到。历史原因是最主要的。高考恢复,社会需要大量音乐表演、管理、制作等各类人才,而专业音乐学院根本无法满足。作为补充,各地师范大学纷纷建立音乐系,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当然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这一做法很好地弥补了历史的欠账,大量人才被分配至音乐院团、电台、电视台等。可以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一直到90年代中期这种做法都没有显示出其弊端。随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社会情况大不相同,从大众欣赏音乐的途径而言,可谓是迅速从留声机时代进入了电视机、后电视机时代。而这个时代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大量减少。这么说吧,留声机时代里,十万人需要一个郎朗,而现在一千万甚至一亿人中才需要一个郎朗。然而,可悲的是,我们还延续留声机时代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这就是目前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记者:能谈谈具体问题吗?

田耀农:比如师范的培养目标,我们现在还是提“一专多能”。坏就坏在这个“专”字上,导致单纯地追求技术。大部分院校都愿意招收有专业特长的考生入学。但是谁都知道专业好的人的目标是专业音乐学院,原本不是冲着师范院校来的,将来也往往没有到教学岗位上去工作。文化课要求也是个问题。高考中,普通师范大学是二本录取线,而音乐专业一般大约是二本分数线的60%,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文化课要求。这样录取上来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力、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有差距,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其他专业的二本的水准、素养都很难。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纷纷上马“音乐表演”专业,而专业音乐学院不断扩大“音乐教育系”,我说这是“换防”。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没有培养各级各类音乐教师的层次,都往一条道上挤,教育能不出问题吗?

记者:您怎样看待扩招?

田耀农:利益驱使。按照国家目前对高校的投入,不收学生一份钱学费也能保证正常教学,学生的学费是教育成本的1/5,这样多收一个学生就多创收。但是,高校讲创收、产业化是违背教书育人的宗旨的。

记者:学生分配流向如何?用人单位满意吗?

田耀农:表演专业3―5%进专业院团,大部分还是拿到教师资格证当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进少年宫和琴行等等,也有企业当文秘、到媒体的。院方接到用人单位的反馈不太乐观――主动性差、自主性差、达不到所教授课程的基本标准。教育部推行课程改革,为什么这么困难?教师素质不尽如人意这个原因不容回避。

记者:作为院长,既然看到问题,为什么改变不了?

田耀农:一个院长要改革很难,千头万绪制约着。阻力来自各方面。

家长方面,为了考大学让孩子单学声乐、钢琴,每堂课少说也是三五百,家长花这个钱不心疼吗?花这么大代价把孩子送进大学,家长当然期待能收回投资,于是就要求大学多教专业,专业好了就在外面带学生,好尽快收回成本。家长出于这种考虑不支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方面,学生有惰性,不愿意从一种状态改变到另外一种状态,不愿学更多东西。

而教师呢,相比其它专业,音乐教师的价值更加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某个比赛获奖是重要标准,谁会去看某个教师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贡献有多少呢?而且,教师按照“单科独进”的方法培养学生习惯了,也没有改革动力。

社会上流行的评价机制也不大允许。现在流行“单向价值评估”体系,像个指挥棒一样,我们提“综合素质”与“个性化发展”的大趋势有点矛盾。

记者:您认为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田耀农:从培养合格、合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先博后渊”。即音乐、美、舞蹈、戏剧等方面的素质都具备之后,可以在某一方面发展特长。每个方面不要求太高,满足教学需求即可。官方应该制订更为详尽的音乐教师职业标准,不仅规定门类,还要说明程度,比如钢琴应该在什么水平?我看车尔尼849就够了,可是许多院校回避这么说,好像一说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准似的,但是做教育盲目图高难度,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啊。而且,艺术学习是要求天赋的,不是所有人花时间就能弹得更好,更是浪费。

当教师是要有些思辨能力的,而我们的教师呢?很多人一提哲学,一头雾水,思考问题容易绝对化和单一化,是多年“一专”培养模式的结果。令人担忧。

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学院有没有做些可行性改革?

田耀农:我总在想,综合素质是什么?不就是古人常说的“琴棋书画”吗?还有开创杭师大事业的李叔同、丰子恺等人,他们当年都能做到“综合”,我们现在怎么做不到呢?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考虑到打破现状的难度,我想另起炉灶。做一个示范和标本出来。2007年,我院开设了一个新专业――“艺术教育”,想做一个尝试,回归音乐教育本身。涵盖钢琴、舞蹈、美术、戏剧多个门类,教材白手起家,自己编写。

记者:“艺术教育”就业前景如何?

田耀农:我们做了两个准备,一是中小学开设艺术课,那就好办,完全对路;如果不开设,我们的学生可以做有一项特长的教师,他可以竞聘音乐、美术、舞蹈老师,选择面也宽泛些,具有相当的优势。我们也直接告诉学生。据我了解,全国有5、6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这门专业。但愿这门专业能够反哺音乐教育,解决一些意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