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沭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沭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总结2015年沭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预测预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措施,以促进小麦的高效生产。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江苏沭阳;2015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34-02

沭阳县地处苏北、黄淮南部平原地区,农作物耕作以稻麦(麦―玉)轮作为主,常年种植小麦10.5万hm2左右,是江苏省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精面小麦生产区,2013年、201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由于气候、品种、管理等因素,小麦赤霉病已成为我县域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近来发病概率增加,2015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是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造成小麦大面积严重减产,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小麦赤霉病[Gcbberella zeac(Schw)Peteh]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小麦赤霉病,可以危害麦类的幼苗、茎秆和麦穗。苗期形成苗腐,拔节形成茎秆基腐,其中以危害麦穗的损失最大。通常一个麦穗的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从而影响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能结实,或形成干瘪子粒。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当麦穗接近成熟时,遇高温高湿,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子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红色霉层[1]。

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表现:一是减产,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20%~50%;二是品质下降、出粉率低、种子发芽率下降、出苗率差;三是病麦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中毒。

小麦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最易感染的生育期;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小麦赤霉病能否流行的主导因素,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更容易感染赤霉病,扬花期遇2 d左右降雨或高温高湿伴大雾天气,即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

2015年我县域春季雨水比较多,特别是4月28至5月3日连续阴雨,雨日超过3 d,而且伴有大雾,5月10日又出现过程性降雨,5月26―27日持续雨雾霾天气,气温稳定在20~27 ℃,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侵入。而本县少部分旱茬麦在4月24日左右扬花,大部分稻茬麦在4月底至5月初扬花。部分迟种稻茬麦扬花期在5月10日左右[2]。因此大部分稻茬麦的抽穗扬花期与降雨和雾霾天气吻合度非常高,而常年此阶段很少出现连阴雨天气,从而造成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为近30年来的最严重一年。

为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笔者对沭阳县2015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地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人为因素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

1 2015年沭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1.1 发生面积大、损失重

2015年,小麦大面积扬花期与4月28日至5月3日及5月10日左右的连续降雨雾天气吻合度高,从而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危害程度为近30年最重的一年。全县小麦赤霉病共发生面积5.2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9.09%。其中病穗率在0~10%占3.13万hm2,11%~20%占11 700 hm2,21%~30%占5 270 hm2,31%~40%占3 200 hm2,41%以上占530 hm2。造成粮食损失37 050 t。

1.2 区域性发生差异较大

就本县域考查分析发现:沂河南重于沂河北。沂河南、西南岗悦来、陇集、刘集发生重,耿圩、北丁集发生轻;东南沙的十字、七雄、汤涧、李恒、塘沟、马厂等发生重,而钱集、胡集发生轻。沂河北:韩山、西圩、官墩、湖东、高墟、吴集发生重,而华冲片发生轻;庙头片的潼阳、茆圩(西北岗)旱田发生为全县最轻。砂土地与黏土地差别较大。

1.3 品种间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差异明显

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各种植品种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以矮抗58为代表的河南品种、济麦系列22、23明显重于淮麦系列(淮麦20等),江麦856等品种。据小麦腊熟期调查,矮抗58平均病穗率31.8%,最高达83.2%;济麦22平均病穗率为26.4%,最高达63.8%;而淮麦20平均病穗率为12.3%,最高达36.9%。

1.4 大户承包田块发生轻

据调查情况看,大户种植除个别为矮抗58发病重外,其他都发病较轻,如十字某大户种植的淮麦33,病穗穗为11.3%,严重度平均2级左右,而旁边种植同一品种的农户病穗率32.5%;青伊湖农场某大户种植的江麦816的病穗率为3.7%,而邻地块农户种植江麦856的病穗率达19.3%。

1.5 病害感染期长,潜伏期长

2015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因小麦不同播期,造成大面积稻茬麦在4月底至5月初及5月10日左右扬花的田块正好与4月28日至5月10日左右的持续、间断性降雨和大雾天气相符,增加了赤霉病感染的几率和时间。2015年小麦赤霉病从侵入到大量显症为25~30 d,4月28日至5月3日扬花的麦田,直到5月26―27日田间才大量出现症状造成死穗,5月30日至6月2日田间出现大量半籽枯穗[3-4]。

1.6 错过用药预防适期的田块重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主要以预防为主,抽穗扬花期是预防的关键时期。由于2015年小麦大面积扬花期4月28日至5月2日连降阴雨,用药时间被推迟为5月3日以后,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防效下降,病害发生重。据调查,用药时间不同,赤霉病病穗率差别较大。如十字赵解村一片4.2 hm2的机条播的淮麦33,扬花期同为4月29日至5月1日,所用农药为江苏华裕生产的40%多酮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 500 g/hm2,由于错过防治适期,田间平均病穗率达21.4%;而在该片的另一农户的0.5 hm2机条播进行了适期防治,4月30日用药,田间平均病穗率为3.5%。

1.7 不同播种期的小麦发生轻重不同

早播的旱茬麦(10月5―15日)发病最轻,而播期在10月底11月上旬发病最重;而在11月底播种,春节后出苗的发病程度表现一般。原因可能是由于早播旱茬麦在4月25日前后抽穗扬花,未遇阴雨天;而10月底至11月中旬播种的麦苗遇上4月28日至5月2日的阴雨天,从而造成了大面积发病重;而在11月底播种的又遇上了后期5月8―12日的过程性降雨和后期25―27日雾、阴雨,造成病重,虽病穗率低,但严重度高,减产严重。

1.8 选用配方不准,喷撒不匀

调查发现同一块田,发病轻重不同,反差较大,原因可能是用药时对水量太少,大多数农户对水量为225 kg/hm2,且喷洒不均匀;此外,农户选用药剂不对路,个别农户只选用三唑酮或多酮用量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购买了一些不法商家销售的劣质农药,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

2 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应以穗期药剂防治为重点,并结合农业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加强栽培和水肥管理为中心,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及时加强适期用药预防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加强监控,准确预报

建立有效的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体系,在不同区域设立病情监测点,进一步系统调查和监测。对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进行预测,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准确掌握天气发展趋势,及时指导农民适期用药,提高预防效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小麦赤霉病的自主预防意识。

2.2 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综合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要加强引进和选育适合当地栽培的抗赤霉病的品种,扩大以淮麦系列为主的品种,压缩以矮抗58为代表的河南一些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以及济麦系列的种植面积,以便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在防治上争得主动。

2.3 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性

田间“三沟”配套,及时排水降渍,改善田间小气候;实行精量和半精量播种,合理密植,壮个体,强群体;实行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全面提高植株自身素质,从而增强植株自身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侵入感染机会,降低发病率和为害程度。

2.4 及时喷药预防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就须及时用药防治。防治效果好坏,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应在小麦扬花10%时主动出击,施药预防;若遇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施药应抢在雨前进行。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喷药。在第1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品种严重感病,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 d以上,应在5~7 d后再喷药1次。

可选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或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对准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

3 参考文献

[1] 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徐润成.麦类赤霉病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刘思衡.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 继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