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顾广济文曲戏剧团黄金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顾广济文曲戏剧团黄金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曲发源于黄梅、广济的太白湖区,明万历十一年早有《太白渔歌》的记载。太白湖区从明、清以来一向是民歌、词曲兴盛之区,丰饶的土壤,产生大批文曲艺人而历代传承。

一、文曲戏传统剧目

据第一代广济民间艺人程三爱回顾,文曲戏从座唱、灯戏等形式发展到舞台演出本,传统戏传承下来的大戏约10余个,小戏约20余折,总起来不到40个。

笔者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省戏工室修改剧本时。有幸翻阅过广济文曲戏档案资料柜,发现其归档的大戏如:《王金龙嫖院》、《宋江杀惜》、《琵琶井》、《土地祠》、《照花台》等;小戏如:《浪子踢球》、《金莲调叔》、《苏文表借表》、《铁板桥点药》、《云楼会》、《追舟》等45出。其中有不少是从汉剧移植过来的,属文曲戏本剧种的传承剧目只有28个(民间流传的剧目未曾搜集存档,不在此列)。

二、文曲戏专业化以来剧目的繁荣

广济文曲戏剧团于1960年五月正式建立,由于演出剧目贫乏,为适应演出市场必须依靠大量地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建团初期移植现代戏《奇袭山》、《智取威虎山》、《雷雨》、《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而优秀传统戏如《半把剪刀》、《状元打更》、《御河桥》、《碧玉簪》、《谢瑶环》等近60余个剧目大批生产,使剧团上演的古装和现代戏一派繁荣,先后至江西九江、瑞昌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等地巡回演出,提高了剧团知名度。武汉市演出公司特邀请剧团于六十年代初赴武汉民众乐园演出。由于剧种新颖别致,演员年轻漂亮,剧目繁多,轰动江城,观众有增无减,以至演出合同一再延续。长达数月。

剧团六十年代初以优秀传统戏为主,兼顾演革命现代戏。文化革命前期专演《杨立见》、《焦裕禄》、《三世仇》等现代戏,时期演出样板戏以及《井冈山道路通天下》等,至七十年代初,剧团演出剧目总计100余个,体现了专业化以来在剧目生产和演出商的惊人成就。

三、新剧目的创作和荣誉

文曲剧团成立不久便以挖掘、整理、改变的文曲戏《挑牙虫》参加湖北省首届专业戏曲教学会演。由于剧种独特,地方特色浓郁,表演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获得优秀教师和学员表演奖。此后剧团创作了以阶级教育为题材的大型现代戏《一把大刀》,引起黄冈及湖北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专调剧团赴湖北省军区礼堂展演,演出效果颇佳,受到省委领导和军区政委的接见,《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

后期,剧团创作力量加强,设专业戏曲创作组,创作了《投红军》、《两把竹椅》、《卖猪》、《换车把》、《青松岑》、《连山湖畔》、《队长新传》等代表剧目,先后参加黄冈市及湖北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和优秀剧目奖。

四、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文曲剧种独特,引起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的青睐,专派著名戏剧作家马希良来武穴与当时供职县文化馆的我搜集、整理、改编原文曲剧本《王金龙嫖院》(正名《玉堂春》),由文曲剧团排练演出,引起社会轰动。

改编后的《玉堂春》,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0月至1985年4月共演出364场,观众达15万人次成为广济文曲戏剧团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之一,剧本得到原湖北省文化厅厅长韩光表的首肯,并在剧本上作赞赏批示。演出时受到省委领导陈丕显、韩宁夫的亲切接见。

1982年至1985年,剧团将传统小戏《苏文表借衣》改编为分场大戏,先后参加县四级干部会及黄冈地区专业戏剧会演。演出效果空前,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此后参加湖北省首届戏剧艺术节,荣获一金三银的大奖。湖北电视台专程来武穴录制舞台艺术片,于198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向外播放,剧本由《长江戏剧》、《乡土戏剧》、《戏剧艺术》三家刊物分别发表。

剧团于1970,1974至1976连续三届招收文曲新人,八十年代初,后两届新秀已是小荷初露尖尖角。创作人员邂逅为他们写了《杨桃戏主》、《杨八郎招亲》、《八姐救兄》,并移植改编《济公追踪》、《三戏白牡丹》等。学员队至阳新、大冶、黄石、矿山、下陆及瑞昌、武陵巡回演出,观众爆满还排起长龙,再武陵形成一票难求的局面,演出期满观众还一再挽留,依依难舍。学员队还与老师队合团,为繁荣艺术,争创文曲剧种独特魅力,先后创作有《孝女奇缘》、《济公传》等。上述剧目,既体现了文曲剧种的特色,又锻炼了演员,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打出了文曲剧种独有的品牌,通过实践而提高剧团的知名度。

五、剧本创作的几点体会

1 每个剧本要体现剧种的特色,也就是个性化。一个剧本要代表其剧种的风格及唱、念、做、舞的特点和地方戏特色,人们谈戏时,提起京剧就想到《群英会》,汉剧就想到《打花鼓》,黄梅戏就想到《天仙配》,河南豫剧就想到《花木兰》,越剧就想到《粱祝》,昆剧就是《牡丹亭》、《十五贯》为代表。剧种不同,风格各异,才称得上百花齐放各有娇妍,要体现娇妍必须有各自的剧本,上述剧种就是有其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打动观众。

2 改编、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这种捷径也未尝不可,但演得再好,也是别人的首创,你只是“打货卖货”的“二手人”。

我们文曲戏剧团由于自身演出剧目贫乏,不能不“打货卖货”,曾演出过《八一风暴》、《江姐》、《刘三姐》、《逼上梁山》、《红灯照》、《孟姜女》、《宝莲灯》等名剧,甚至演出过惊险、传奇的现代戏《三0二号案件》,曾轰动一时,票房收入可观,具有史可查的资料显示,当时有160余个大小新戏上演。但很少有本剧团创作的剧本,不能代表本剧团去参赛。

3 要繁荣发展剧种,尽量少一点“拿来主义”,吃人家“啃过的馍乏味”。回顾文曲戏剧团辉煌演出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把大刀》能上湖北军区礼堂向省军区首长汇报并演出,民间艺人程三爱、干大毛在建国初期有文曲戏《,最药》能上湖北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有《玉堂春》能上福建前线广播电台节目《可爱的家乡》,并多次向海峡和港澳台地区播送,这都体现出剧种特色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剧作者的不断整理、改编,《苏文表借衣》才能获得省艺节一金三银大奖,九十年代初剧团改编演出的黄梅戏《劲竹迎风》演出超百场并有市委专派领队进省汇报。

以上实例说明,一个剧团,必须有自己的代表作才能引起社会的公认。商品讲究品牌,各名牌商品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是打不出去的。戏曲是精神产品,要宣传本剧种必须创造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观众不会认同,回顾原广济文曲戏剧团的历史征途,他们正是在创建文曲戏品牌的基础上健步前进。

4 选准题材,为演员写戏是编创剧本的前提。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这是从古至今编戏的定义。京剧大师梅兰芳名著都是文人给他写出来的。早年《霸王别姬》与杨小楼合作,晚年的《穆桂英挂帅》 都是浸注了创编者的心血。梅大师毕生的辉煌成就,背后都有着创编者为他的烘托和依傍。

我是主张为演员选材写戏的。电视连续剧常常标出,某某领衔主演,但戏剧是综合艺术,按题材适合某行当,则重头戏放在它处,其他行当皆发挥各自的艺术绝招通力配合,这叫“一棵菜”的组合。例如:我写《杨桃戏主》就以花旦戏为重,《苏文表借衣》则以小生戏为重,其他行当如正生、小旦、青衣、花旦、小丑都在发挥他们(演员)舞台演唱的“特异功能”。如一颗“大白菜”而不是“散兵、游勇”或“改良龙套”。《玉堂春》则以青衣戏为重,小生、正生、丑角、彩旦等以其演唱功力写戏,更好地发掘他们舞台艺术效应,让观众感受到一台无二戏,没有一个可多可少或缺一不可的角色。而演员自身也不因为自己演配角而疏忽大意,吊儿郎当。总之剧作者既要为主演写足戏,又要为助戏写满戏(了解演唱者的才华),归根结底还是“一棵菜”的写戏手法。

5 写戏切忌纸上谈兵,要求关注五位一体。剧本不能假、大、空,紧扣编、导、音、美、演五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以表现剧种的风格和特色。戏要写人物,要写情感色彩和矛盾冲突,以歌舞演故事,而不是演故事配歌舞。编剧本就要导演能导,乐师能配曲,舞美师能制景,演员能演唱,否则编出的戏就不是成功之作。

我写《苏文表借衣》特别注重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活动的起伏变化,在《文庙》一场戏中分别以四个层次写苏文表当时的境遇,情绪的气、恨、羞、愤,用大段唱词来表现内心独白。没有打动人心的词句与羞惭而激奋的音乐设计是难以表现人物心态的。《文庙》一场戏孤独一人演唱20多分钟而观众摒住呼吸倾心细听可真不容易,它是五位一体的实践。我由衷地感谢作曲家朱洪声同志与我合作此剧,在配乐上可说是“天衣无缝”。果然在湖北省首届艺术节中我们双双获得银奖。

《苏文表借衣》在导演、舞美、演员集体演出时做到了五位一体,才获得湖北省首届艺术节大奖,创建了广济文曲戏剧团的历史之最,使文曲戏剧种在全省兄弟局团中刮目相看,也是我们同心同德亲密协作搞戏的历史超越。

在党和政府关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感召下,文曲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种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回顾它的历史和走过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曲戏剧团成果显著,为武穴、黄梅、蕲春及鄂、赣、皖周边地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繁荣发展文曲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多品种、多样化满足城乡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老一代文曲艺人虽已谢世,尚有第二、三、四代文曲戏传人健在,还有不少保留剧目及富有经验的教师和作曲家他们是将文曲戏发扬光大的主力军。抢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扬旗击鼓,戎装起步,笔者草拟拙文,唯盼鼓搡士气,呐喊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