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全蚀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全蚀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赤霉病和全蚀病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全蚀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呈高发态势。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植物检疫对象,其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难以根除,一般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三年左右,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途径主要有三条,即选用抗耐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和田间施药防治,重点是田间施药防治。这是因为目前在我省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很少有对赤霉病表现为免疫和抗病的,多数都是感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也只是对苗腐和基腐有较好的效果,对穗腐的防效则不明显。

因此,只有药剂防治才是有效的和可行的。另外,在开展防治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搞好对该病的预测预报。药剂防治的适期为小麦抽穗至盛花期。有效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甲基托布津、苯来特、多酮等。

用量为多菌灵每667平方米有效成分35~40克,50%托布津、70%甲基托布津、50%莱本特等800~1000溶液、36%的多酮100~120克/667平方米,每667平方米60~75千克叶面喷施,防效均在90%以上。

二、赤霉病和全蚀病传播

小麦播种后,病菌从小麦种子的根冠区、根茎下节、胚芽鞘等处侵入,使表根变黑,并在根内越冬;小麦返青后随着地温的升高,病菌增殖加快,沿根部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形成肉眼明显可见的菌丝层(菌丝体和菌丝结)。

小麦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中、粪肥中、种子上等处越夏,待小麦播种后再行浸染。种植制度、整地方式、播期、土质、施肥以及土壤湿度、种植的品种等,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三、赤霉病和全蚀病的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严禁种植从病区繁殖的种子,这是目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关键措施。

2.改革种植制度:与非寄主植物(如马铃薯、甘薯、棉花、绿肥等)轮作或小麦隔年种植,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早深耕灭茬,施用无菌肥料和增施磷肥、钾肥,适当推迟播期。

4.种植抗耐病品种:因为目前我省小麦全蚀病尚处于初发期,所以,对于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很难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外地的经验,一般早熟品种发病严重,晚熟品种和根系比较发达的品种发病较轻。

5.药剂防治:对于已发病的地块,可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每667平方米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等药剂2.0~2.5千克,兑水400~500千克或掺细土20千克,于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以施入播种沟内为宜。也可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10毫升拌麦种10千克,拌后闷6~10小时即可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