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区采油厂605井区开发效果研究与综合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区采油厂605井区开发效果研究与综合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西区采油厂605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区内产层主要有延长组和延安组油层,属于岩性圈闭,压力低、渗透率低、产能低、油层埋藏浅、岩性致密、物性差的特点。平均渗透率低于10×10-3μm2,平均空隙度低于20%,属于特低(超低)渗透油田。目前主要上产措施压裂面临着有效期短问题,不同层位油层都面临含水率上升、压力和产油量递减趋势。因此,保持该区域稳产十分紧迫和艰巨,在本区进行开发效果研究,摸索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法和经验及综合治理措施,对其他同类型的油藏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开发效果;递减;综合治理

由于本区长4+5油藏所属的特殊的区域构造和岩性,油田开发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制约着油田开发效果的提高,一方面油田边底水都不活跃,天然弹性能量消耗快,自然生产能力很低,甚至没有自然产能,一般都要经过压裂改造后才能正式投产,整体采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油层启动压力高,注水井吸水能力低,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矛盾加剧,注水井地层压力和注水压力上升快,注水量很快降低,对应生产井压力恢复慢,难以见到效果,产量迅速递减,最后注水量,产油量,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非常低,体现出低渗透油藏注水难采油难,甚至注不进,采不出的普遍现象,油田整体采收率较低,稳产难度大。本区域2004年投入开发,截止2013年底,共有开发井228口井,其中生产井203口,注水井25口。主力开发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长6油层,产液量210m3/d,产油82.5 t/d,综合含水53%。通过现场调研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层亏空与油层压力

该区2006年开始对部分井组实施注水开发,现有注水井为25口。由于本区注水较晚,规模小,导致地层亏空严重。截止2013年底,累积注水12.7298×104m3,累积亏空16.8787×104 m3。相比长3层和长6层,主力油层长4+5亏空更为严重。地层压力变化直接反映地层亏空情况。但是仅通过注水,本区地层压力恢复程度较低,2009年油层平均压力恢复到8.30MPa,约为2005年油层压力的72.3%。无法保持原始油层压力水平,则必然导致产量递减很快,这在生产曲线资料统计中有明显反映,本区单井产量在投产后1年到2年内快速下降,后期产量较平稳。

2.油田产量递减规律

油田产量递减主要取决于油藏的储层类型和驱动类型。对该区注水相对完善的区块2004年3月-2010年6月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单井月产油递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递减初期(2005年-2008年),由于尚未注水依靠自然能量开采,地层能量亏空,产量递减较快;由于2006年3月开始进行了注水,在第二阶段递减期中(2007年-2010年)产量递减相比第一阶段明显得到减缓。

3.低产井形成原因分析

由于该区主要依靠自然能量开采,产量递减幅度较大,目前低产、低效井较多,单井日产油水平较低。根据2010年6月该区165口生产井统计,1t以上的井21口,占总井数的12.7%;0.5t~1t的井42口,占总井数的25.5%;0.3t~0.5t的井37口,占总井数的22.4%;0.3t以下的井65口,占总井数的39.4%;目前单井平均日产液0.62t,日产油0.35t,含水43.4%,区块内整体单井日产油水平较低。通过分析,低产井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油藏边部,油层物性差、含油丰度低;二是局部注水井网不完善,地层能量未能及时有效地补充;三是储层局部裂缝渗流特征明显,油井水淹后产液量和含水大幅度上升,产油量降低。

4.平面及层间矛盾突出、注水见效但幅度不大、水淹严重

4.1油井见效特征分析

通过对该区18个注水井组的统计,油井总数为73口,受效油井仅为36口,受效比例为49.3%,单井平均见效幅度0.44t。通过动态分析,油井受效方向以主流线型为主,动态上表现为受效方向明显,水驱方向与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方向大体一致。部分油井见效方向表现为不对称型,这类井主要分布在油藏的边部和分流河道边缘,有时也受岩性致密带的影响;部分井组由于受油层改造和裂缝的影响表现为裂缝型,即单向受效或快速水淹。而均质型和对称型受效单元很少,造成油井见效幅度有限。针对此情况,一方面通过控制水驱主方向上注采强度,加强侧向注水强度;另一方面,在水驱主方向侧向油井采取地面调参、深抽、重复压裂等方式放压提液生产,强制水驱向侧向扩展,促使油井全面均衡见效,提高油藏水驱效率,均衡压力分布和注水见效程度,防止注入水单向突进造成油井含水上升。

4.2油井含水上升及水淹原因分析

(1) 低渗油田油井过早水淹规律

油井含水上升过快或快速水淹主要与地质因素、注水工艺、注采井网、开发方式和生产管理等有关。低渗油田油井过早水淹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沉积微相作用

注入水的运动受着沉积相带的控制,无论注水井布置在何种微相中,注入水总是力图就近进入河道。进入河道的注入水首先沿河道下游方向快速推进,然后向河道上游和侧翼运动而进入其它微相。注入水的速度由快向慢依次为:河道下游、河道上游、河道两侧、浅流河道和心滩。因此,对于河道中的油层,由于砂体分布面积广,连通性好,油井容易过早见水或形成水淹。

2)注、采井井位关系

当注、采井连线与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时,采油井见水快,注水波及范围小。在河道相沉积的砂体中,相对于古水流方向而言,若采油井在注水井的下游,则采油井见水快,若采油井在注水井的上游或侧翼,则采油井见水慢。若在构造轴部注水,则在构造下倾方向的采油井见水快,在其低部位首先形成水淹区;而在构造上倾方向上的采油井见水晚。

3)不合理注水

包括注采比不当、笼统注水、水井分层测调不合格等导致的油井水淹。

(2)油井水淹原因及对策分析

由于水淹、供液不足、作业事故等原因造成的关、停井数多,其中水淹井比例较大,油井水淹现象比较严重。据2012年统计,该区203口生产井中累积关停井41口,占总井数的20.2%,其中事故井2口,占总井数的1.0%;供液不足停抽井7口,占总井数的3.4%;水大停抽井32口,占总井数的15.8%。

综合治理

根据地质认识、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目前该区剩余储量主要由现有井网控制,打加密井的空间很小,因此解决本区产量递减快、低产、水淹、稳产难的思路主要为:

(1)注水技术的精细化、科学化:即继续完善注采井网、建立平面及剖面上合理的注采关系等方面,实现油田的全面注水见效并提高见效程度;

(2)通过补孔等措施做好层间接替,实现关停井重新开井利用;

(3)积极采用酸化、压裂、化学驱等技术提高主力油层采出程度,实现稳油上产,形成一套低产井、水淹井综合治理方案,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4)注采优化主要是进行注采参数、产量水平、压力保持水平及注采调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配产配注和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该方案从2011年8月开始实施,对长3油层实施改层补孔措施24口。通过统计,24口井均见到效果,平均日产油量由措施前的0.15 t/d增加到措施后的2.7 t/d,累计增油1800t,增油效果明显。方案调整开发指标预测初期日产油112.7t/d,含水43.0%,十年末累计产油42.6×104t,采出程度7.34%,综合含水71.3%,累计增油10.9×104t,提高采收率2.22%。

参考文献:

[1]赵重远.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形成机制和含油气有利地区[A].见赵重远等著: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2]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3]何自新,等著. 额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李文厚.纸坊―旦八区沉积微相研究. 延长油矿管理局,西北大学地质系(内部报告),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