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牌红酒故事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牌红酒故事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马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个红酒经销商微信群里有人问:新灌的一批葡萄酒9块钱一瓶有没有人要?不一会儿已经有三个经销商表示有兴趣。

老马对我说,这就是用酒精色素勾兑的假酒,这在行业里不是什么秘密。

2011年下半年的某个晚上,北京一位拉菲商在饭局上酒后吐真言,说自己把两艘远洋货轮改造成造假酒工厂,在公海生产拉菲酒,想要什么年份就什么年份。然后再过海关运回北京的各大商场销售,每瓶能卖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在座的人都听呆了,其中一位忍不住将此事发到微博上,舆论一下子炸了锅。

其实,这个“公海拉菲造假事件”不是个案。当时,媒体上流传着一组数据:中国每年拉菲年销量达300多万瓶。但是拉菲公司每年供应给中国的拉菲不到20万瓶,以此推算,中国市场上假拉菲的数量是真拉菲的十数倍之多。假拉菲利润之高,甚至让造假者愿意以2000元/个的价格购买拉菲的酒瓶。

拉菲在中国的火爆其实是个“文化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发哥左手一杯拉菲红酒,右手一支古巴雪茄,整个画面都透着一股难以触摸的高贵风尚,从此拉菲红酒、古巴雪茄以及发哥的黑外套和白围巾,都成了“格调”的象征。

拉菲是著名的酒庄酒,这就限制了拉菲的产量:只有拉菲庄园按照严格标准用其庄园中树龄为45年的葡萄藤上采摘的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才是正牌,一般称为“大拉菲”。就算同样是拉菲庄园,但用低龄葡萄藤结出的葡萄酿造的酒,也只能算“副牌”,称为“小拉菲”,价格只有大拉菲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而拉菲在全球火爆之后,拉菲集团也有将品牌授权给不少葡萄酒企业“贴牌”,生产的“拉菲传奇系列”、“拉菲传说系列”、“拉菲珍藏系列”等,价格也就两三百元。

但是,中国市场对于红酒生产的文化本就非常陌生,酒庄酒和品牌酒有何差异本就难以分清,红酒品质也需要懂行的人才品得出高低。于是,造假酒风行不说,在品牌上玩花样的也不少。

小拉菲也好,“贴牌”拉菲也好,统统标出大拉菲价;没有渠道拿到正宗拉菲的,弄个“拉菲王子”、“拉菲公主”,讲个模糊不清的跟拉菲有关系的故事,也能卖出高价。

但是这场拉菲旋风却在2011年戛然而止。一来是拉菲在全球市场的价格下跌,二来是假拉菲盛行让消费者的热情渐渐冷淡。市场不好了,造假者也进入严冬。据说,专门制造假拉菲瓶塞的商人,在2011年卖出去70多万个瓶塞后,2012年竟然连一个订单都没有。

拉菲价格的下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拉菲价格回归理性,同时也是给国内的拉菲造假降温。但拉菲的故事淡了,进口葡萄酒却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从国外的酒庄一次性购买2400瓶葡萄酒,就能获得这家酒庄的独家权,甚至可以依自己的需求取一个跟知名品牌相似的名字,然后贴上标签。拿回国内还可以跟消费者说是原瓶原装进口。

“他们还会编一个故事,比如这款酒出自波尔多产区的一家酒庄,离拉菲酒庄很近,甚至酿酒师还是拉菲酿酒师的门徒。比如酒庄历史悠久,只是当年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1856年的酒庄评级。这样的谎言还真的能蒙住国内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老马告诉记者。

这些酒在当地的售价可能一瓶也就几块钱人民币,到了中国可以翻10倍、20倍。有的加上华贵的包装,甚至可以翻百倍,卖到上千元。

其实,国外的葡萄酒是不讲究包装的,通常木箱运输,纸袋包装。但中国人有送礼需求,好面子,所以红酒在国内也存在像月饼那样过度包装的问题,消费者很多钱花在了包装上。

现在跟中国人打交道多了,国外的红酒商也开始知道迎合中国商人的需求。

在拉菲热消逝之后,富人们对葡萄酒的消费意识稍稍趋于理性;与此同时,国外的品牌酒开始发力培养中国的中低端市场。这当中有不少品牌酒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澳大利亚的奔富、杰卡斯和葡萄牙的卡斯特。

这些品牌酒商不仅会研究中国人的口味,还会依据中国人喜好的方式开展营销。比如,奔富会组织酒庄体验之旅,让中国的游客到奔富旗下的酒庄参观旅游,了解红酒文化。

品牌酒进入中国市场能够加深中国消费者对红酒的了解,但这当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文化的差异,依旧会滋生出许许多多的灰色空间。

老马自己知道进口葡萄酒的很多故事,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在品酒会上遇“事故”。

一位经销商找他帮忙策划、组织一场品酒会,他以为只是普通的品鉴会就欣然前往。谁知这位朋友做酒会只是个幌子,“做渠道”才是真。

他被经销商安排在出口,如果有客人没有购买就离开,他就必须上去拦住,暗示对方买酒。其中有一位客人在当地颇有名望,被他拦下后为了面子买走了一瓶3000元的葡萄酒,离开时狠狠握住他的手表示“感谢”。

品酒会是国外的酒商带进中国的,原本只是为了推广红酒文化,传播红酒知识,但一些经销商也精明地将之变成“促销会”。

而在葡萄酒的终端,一些讲究品酒的场所开始兴起,比如西餐厅、酒店。为了赢得客户,这些商家一开始会给消费上了一定价位的顾客赠送葡萄酒,如果葡萄酒得到顾客的认可,下一次他们就会为之付费。这些场所尤其要讲究一个性价比,所以利润比较合理。

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进口葡萄酒存在的暴利和鱼龙混杂的局面才能得以改善,至少现在我们还难以对自己购买的红酒做出准确判断。

(摘自《商界》 图/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