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画,敢问路在何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画,敢问路在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色彩斑斓的杭州西湖博览会期间,一批来自全国的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受杭州唐云艺术馆的邀请,聚集西子湖畔,参加“当代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研讨会”。尽管此次西博会亮点迭出,尤其是再现三百年前古老西湖的湖西新景的推出,都没有吸引住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他们还是关起门来严肃地探讨一个问题――

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中国画向何处走这个话题,对于国画界而言过于严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产物,象形文字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画的诞生。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盆、青铜器上的装饰画,到春秋战国之后的壁画、帛画、漆画、石刻画……直到汉代纸张发明以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形式。

据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刘曦林介绍,初时,中国画并没有统称:丹青、画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五四”时才被改称为“国画”。1957年,在北京画院成立时,总理发表看法,提议将“国画”改成“中国画”。相对于壁画、年画等而言,如今的中国画主要指笔墨卷轴画。

一直以来,中国画艺术层次鲜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历史性和文化性,获得爱画之士及收藏家的青睐,身价与日俱增。从1988年至今,中国画的价格升幅由十多倍至过百倍。据了解,2002年,大师张大千的《泼彩朱荷屏风》作品以2022万港元成交,刷新近代中国书画的世界拍卖纪录。在传统中国画上,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2002年在北京以2300万元人民币成交。

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以及“地球村”的逐步形成,现今的中国画不可避免地与西方的油画产生“碰撞”,出现相互交融的过程。

传统的中国画以写意为主,擅长表现情感和意境,但在表现具体物象上较抽象。“把西方的造型观念融入到中国画中,提高中国画的表现范围和能力,取长补短是我们现今从事国画艺术的人一直所努力做的。”中国美术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花鸟画家郭怡宗认为,取长补短的过程有利于中国画适应时展。但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避免‘走过’和‘走弯’的现象,防止导致中、西画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

研讨会上播放了近几年重大中国画比赛获奖作品的幻灯片。记者产生这么一个感觉:不少中国画与油画在构图、手法等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如果不被告之这是中国画,仅从模糊的幻灯片中判断,记者很自然地认为这是油画。“这就是现今中国画面临的最大问题。” 刘曦林不无忧虑地说。

保持民族性是否意味着复古

中国画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了其民族性特点。几年前,曾发生某画家的布幕国画被归类到油画中展出这样震惊中国国画界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诸如“中国画末路穷途”“笔墨等于零”等悲观论调,也有人提出走“复古”之路。刘曦林认为,保持民族性并不意味着要复古。任何事物都有其时展规律,正如青铜器的辉煌在战国时期一样,中国画复古并不一定能够重现其“高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个性化与世界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既吸收世界画的优点,同时又保护民族性的问题上,中国画正处在十字交叉口上。如今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把传统好好整理一下,探讨新的品评标准适应时代,与时俱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的委员,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们聚首杭州,参加《当代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研讨会》,共同探讨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画是否需要统一的品评标准,又该以何作为标准,往何处走?显得更为重要。

众画家普遍认为,21世纪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画家毕建勋说,中国画的发展就像一棵树,“树干”是传统,“树冠”是现代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同时又不失中心。

中国美术出版社副董事长程大利强调了中国画的本体性。他说,“对话”和“交流”都有个文化立场问题。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独特的语言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若要在世界立足,必须强调它的本体性,笔墨文化也是如此,如果以全球化为由弱化笔墨的本体性,实际上就是削弱它的功用,最终导致消亡。

优胜劣汰的准则

以画“飞天”闻名的金陵画家赵绪成认为,当代水墨画发展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多元与散乱。“多元与散乱”意味着传统型水墨画向现代转型,必将在“多元气象”(即个性气象)为核心,“正大气象”为主导,“中国气象”为立足点,“现代气象”为大趋势的框架内发展。他认为,我们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人类社会一切的文明成果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画向现代迈进。

不少在场的大师认为,艺术还是应该有标准的,作品中所蕴涵的技术语言、品质品位、精神审美、货币评估及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等均是其标准。四川画家龙瑞认为,思考中国画的发展应从中国画的基本形态的组成出发,基本文化背景、绘画理论、绘画技法、绘画鉴赏品评,尤其是各个领域中一以贯之的中国画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等等所演化出来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基本界定标准。当然,他也承认标准也有软性、弹性的一面。画家杨延文强调,标准是动态的,需要人掌握的,却又是人所掌握不了的。就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歌词,每个人心中有一杆秤。不同流派对中国画的看法也是不同的,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评定势必会制约中国画的发展。金陵画家赵绪成对此表示赞成,“标准”本来就是模糊的东西,不能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评定所有画家,画家不应该根据画展评委的标准来绘画,而应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绘画……

从“四大气象”到“六法”,从绘画方法到绘画技巧……众画家的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将会对今后中国画的走势产生深远影响。“这次研讨会不会产生某个定论的东西,但就此问题如此集中的探讨与研究,却是首次。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探讨,能够引起同仁们的重视,中国画该往何处走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郭怡宗说。正如曾经一位爱好中国画的以色列画家所说,中国画应该让我们喜欢中国画的人看起来还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