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化给广播带来无限生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化给广播带来无限生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传媒已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正向我们走来。2002年初,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抓住搬迁新址的机遇,不失时机启动全数字化建设工程,到2003年初已基本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2003年10月,英国 BBC的同行来河南电台参观后,惊叹地说:“你们现在的水平,我们要差不多6年才能赶得上。”同年12月,香港媒体一位周游世界的资深评论员参观后也惊喜地说:“今天到贵台我就发现,你们目前的水平,已经可以排在全球只有3%或5%的先进行列了,你们是值得自豪的。”对于河南广播人来说,除了自豪之外,更多的是冷静思考,已经在河南电台安家落户的数字化建设工程,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升广播的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种新兴信息传播方式的诞生,使传统媒体遇到了严峻挑战。曾经拥有众多受众的广播,受众何在?具有声音魅力的广播,魅力何在?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原有的传播方式竞争力何在?

广播虽有即时性、便捷性、伴随性的优势,但也有无法回避的弱势:一是广播频率分布和地域限制难以扩大受众范围。二是广播在采访、制作、播出过程中沉积的大量信息无法系统保存,难以与其他媒体融合与有效利用。三是广播的交互能力有限,不利于稳定受众群体,使“经营受众”这个新的媒体经营理念无法实现。不仅如此,广播的传统采集信息方式和播出方式所造成的时效差、成本高、声音质量不佳等问题,也使广播的优势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广播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广播竞争力,选择数字网络技术就成了必然。因为它不仅能使节目音频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有利于突破传统广播模式的局限,打造独具特色的广播优势。

实践证明,数字化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突破。我们进行了一次涵盖广播所有业务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工程,包括数字化采编系统、音频工作站系统、数字化制作系统、数字化播出系统、数字化传输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搭建了一个能够使各个应用系统有机整合的、开放的、交互式的统一信息平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音频工作站系统、数字化制作系统加上数字化采录设备的集成,实现了节目源的数字化。数字化的传输系统和数字化的信号控制分配系统组成了完整的传输网络,使音频节目从采录到播出的全过程除发射以外,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节目播出质量。

数字化的采编系统,为实现文稿流转的网络化提供了方便,加上远程节目传送方案的实施,使河南台驻各市记者站以及外出采访人员,可以将采录的文字稿件及音频信号直接打包传送回节目库,大大提高了广播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同时也降低了节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所有节目流程实现了数字化,从节目素材的采集、编辑、异地交换到音频资料的查询、调用都已进人网络化,为网上直播、网上点播、手机短信与电话等多种手段并用提供了支持,打破了广播自身的局限,拓展了传播方式,使广播真正广为传播。

我们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优势,根据广播直播节目的特点和需要,开发软件和设置系统,也增置了8路可以任意切换省内外广播、电视信号的通道,使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背景资料更加丰富,利用网站、短信、声讯、电话交流手段更加灵活,更加方便了广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让声音的魅力借助多种方式,更多地吸引和感染受众。

为解决广播频率受地域限制的问题,在建立数字化播出系统时,我们采用ATM网络技术,将全台各个制作间、直播间连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目资源的灵活调动和管理,使广播专业频率无论增加多少,都不需要增加直播机房,只需排好直播时间,做到人闲机房不闲,实现机房共享;如某个直播机房出了故障,各制作间都可以备播,实现设备共享;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也可以共享。主持人在一个机房口播,主控只需要10秒钟就可以插入所有各套正在播出的节目当中,实现同步播出,让拥有不同覆盖面的各套节目借助新技术发挥整体优势。这种手段在应对突发局面时尤显重要,自 2003年以来,河南省气象局利用广播多次灾害性天气预报,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听众的充分肯定。

数字化播出系统的建立还让我们得以借助ATM网络技术实现本地与远程、台与台之间、主持人之间实时沟通联办节目,让广播信号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远程交流,这种新的传输通道,起到了台内小网用台外大网的效果,免去了广播覆盖的巨额投资。

办台理念的转变和结构调整

从根本上说,数字化建设带给我们的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内部结构的必然调整。

科学有效的系统运行,固化了“系统”的概念,促进广播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转变。全数字化电台的建设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运行能力很强的系统,系统的运行实际上在重新梳理节目流程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以及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多个部门办一套节目的架构已不适应系统运行,我们相对应地进行分工调整和部门设置,改设一个部门办一套节目,7个专业频率为一线,资料、技术、资讯、驻市记者站等部门为一线提供服务和保障。管理协调部门尽量做到少而精,效率高。系统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专业化频率的分工,也使结构设置更加有利于发挥专业频率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增设承担媒体资产管理的资料中心;承担信息检索、反馈、再利用以及统一的听众服务中心;承担大型专题、文艺制作的节目创作中心。为加强对播出信号检测、评估和反馈,专门组成质量检查小组,每周质量报告。按照系统运行的需要调整部门设置和分工之后,系统间紧密结合的流程和架构,让广播的团队精神更强。每个人、每个岗位都与系统有着密切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一个相互依赖、密切合作的团体所释放的能量就会1+1>2。

开放和互动的信息平台,促进广播由关注自我向关注受众转变,更好地将“三贴近”要求融入具体的工作环节。由于我们开发了短信与直播节目的互动系统、听众意见反馈和新闻线索搜集系统、广播网坫与受众对话等渠道,实现了新闻线索、文稿、音频、受众反馈等信息的全面共享,匣广播原有的内容信息有了一个再开发、再利用、完整有序的平台。而利用信息平台为节目服务、为听众服务的任务就交给了听众服务中心。听众服务中心通过短信、网站、电话的方式连接了节目主持人与广大受众,一些品牌节目都有自己固定的短信用户和网民收听节目。每档直播节目结束后,还有话要说的听众电话由听众服务中心续接,等于延长了节目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听众的需求。同时听众眼务中心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5939000就成了受众心中毫无功利的知心朋友。由于听众来电信息可以进行分类存储,分类检索,方便查陶,既可以给编辑提供大量的新闻线索和群众对节目的意见要求,又能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汇编成内参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方便他们解决问题。

资源的共享与合理使用,有助于强化成本核算的理念,促进广播由粗放型向经营型管理转变。数字化管理系统要求我们,可以共享的资源,不能重复投资;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能闲置不管;可以核算到每一个节目成本的方法,以及节目之间、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同类业务相互之间或纵或横的比较数据、图表,不断提示着管理者要注重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效益回报,以及调整分配政策;也不断要求管理者注意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研究节目运行中有何问题,并予以解决。随着系统的运行,各个岗位都会注意本岗位的成本核算,能一人干的工作绝不要两个人,能利用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今年7月新闻广播在进行新的节目调改中,许多节目监制都提到品牌节目要增加重播,腾出人财物来办好精品节目。此现象反映了媒体中流行的“倒二八理论”(用20%的人财物,去填充80%的播出时间,而用80%的人财物办好20%的精品节目),已越来越被大家看好,成本核算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数字化建设在挑战人才观念,检验队伍水准。先进的技术要求高素质的人才,数字化的采访机、数字化网络化的音频制作系统、数字化网络化的直播控制系统、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稿、音频编审和传送系统,要求每一个广播人都要学会用电脑、学会新的操作规程,甚至要学英文。做节目的人要成为采编播集于一身的人才,技术人员要熟悉节目安排及调整,只有懂宣传、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面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挑战,全台同志都感到学习的重要和紧迫,从2002年年底至今,我们已举办新技术应用的有关培训班2l期,接受培训1329人次。大家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加紧培训,出现了空前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各个门类的业务带头人、一批业务骨于已成了支撑新系统运行的中坚力量。

深层次的思考

两年多的实践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在新技术面前大家都是从零开始,谁先拥有,谁就抓住了先机。竞争要靠实力,实力来自哪里?技术是决定因素之一。在新技术面前大家同在一个起跑线上,谁抓住先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的中部广播来说,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了这个大局,我们狠下决心,果断决策,全力推进广播的数字化建设。从2002年开始至今,短短两年已初见成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引起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办台理念的变化,比多少个改革动员都要奏效。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程,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经过反复调研、比较,针对广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实际需要以及自身特点,编制了一个起点较高、结构合理的全数字化电台模型规划。为建立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可以集成的信息门户,每一个子系统的建设都立足于为这个信息平台打基础,尽管还有一些不完善,但实践证明系统的框架是合理的,这样做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重复劳动,也为进一步发展业务留下空间。

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施数字化改造和建设工程虽然艰难,相比之下,改变习以为常的惯性工作方式更是难上加难。要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处理好长期计划与短期安排、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稍有不慎,一个细节就会影响全局。因此数字化的建设的全过程也是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的全过程。

“创业艰难百战多”。在全数字化电台的建设中,我们闯过几道关,遭遇几多难,广播人寸心自知。为了中部广播的崛起,全台上下团结奋战、勇敢创新,在薄弱的基础上创造数字化的奇迹,用简朴的方式营造着广播新的业绩。令人振奋的是,河南台的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5月,省委书记亲临视察,并鼓励说,希望你们把河南电台建成全国一流大台。国家广电总局把2004年确定为“数字化发展年”的决定,更使我们方向明确,备受鼓舞。数字化已经给广播带来无限生机,朝着这个路子继续前行,广播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