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收藏家族的前世今生――古根海姆家族(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收藏家族的前世今生――古根海姆家族(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退出了商圈。他在艺术品收藏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真正对所罗门在收藏和艺术道路上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最终引领了整个古根海姆家族在艺术品行业发展,奠定这艺术帝国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人物,直至1926年才正式登台亮相……

巨人的肩膀:迈耶・古根海姆

1847年的某天,一位拥有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血统的瑞士年轻人来到美国。他以进口贸易起家,最终发迹于矿产和冶炼行业。起初对科罗拉多州一处银矿的投资使他收获颇丰,而后转为矿产冶炼,直至最终在美国各地和墨西哥北部兴建了数家冶炼厂。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使他成为19世纪全球最富有的商人之一,更为当今收藏与艺术品行业赫赫有名的古根海姆家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直至2010年,古根海姆投资公司管理着超过千亿美元的投资,而古根海姆投资咨询公司也管理着约500亿美元的资产。这个伟大的企业家就是迈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1828年2月1日~1905年3月15日)。

迈耶与妻子芭芭拉养育成人的子女共有10位,7个儿子中的5人都在家族生意中长期活跃。他们分别是艾萨克(Isaac)、丹尼尔(Daniel)、莫瑞(Murry)、所罗门(Solomon)和西蒙(Simon)。另外两个儿子之一的威廉(William)相对其他兄弟们来说低调很多,而本杰明(Benjamin)则在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中不幸遇难。据说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当灾难临头,人们纷纷弃船逃命的时候,那位衣冠整齐,站在甲板上与秘书谈笑风生、视死如归的绅士便是本杰明。

随着财富的日益积累,整个家族的资产可谓富可敌国。在迈耶去世后,丹尼尔接替了父亲成为家族生意的领头人。他不仅是所有子女中最热衷于全球矿业开发的人,同时也与其子哈利・弗兰克・古根海姆(Harry Frank Guggenheim)共同赞助了大量航空航天科研项目。然而最终在收藏和艺术品行业留下辉煌一笔的则是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Solomon Robert Guggenheim,1861年2月2日~1949年11月3日)。

艺术帝国的创始人:所罗门・R・古根海姆

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的费城,可谓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在瑞士苏黎世学习之后回到美国后开始参与家族生意,随后在阿拉斯加州创办了育空黄金公司(Yukon Gold Company),并于1891年重组兼并了墨西哥国家冶炼公司。

他与妻子艾琳・罗斯柴尔德(Irene Rothschild,与声名显赫的罗斯柴尔德金融家族无关)于1895年步入了婚礼的殿堂,并育有埃莉诺(Eleanor)、格特鲁德(Gertrude)和芭芭拉(Barbara)三个子女。

他于1890年开始收藏早期绘画大师的作品,此后对艺术品的追求便一发不可收拾。尽管如此,毕竟缺乏专业的教育和知识背景,所罗门在收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藏品始终属于中规中矩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当时那段时期,西方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具象”与“非具象”的十字路口。虽然传统艺术的地位仍旧稳若泰山,但诸如抽象、印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当代、现代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水面,进入艺术和收藏圈子的视野。这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形势来的如此迅猛,令所罗门有点无所适从。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艺术品行业及艺术家的生活陷入地狱火海般的混乱之中。变卖家产,逃避战乱,人们急于将手中的艺术品变现以求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自保,各个岌岌可危。当然,这种情况对于买家来说则是绝佳的机会。

直至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古根海姆家族陆续关闭了遍布全球的矿石开采业务,转而收购了位于智利的一处硝酸盐矿山。随后,大部分家族成员陆续退出了商圈,也包括所罗门本人。1919年辞去企业中的所有任职后,他在艺术品收藏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真正对所罗门在收藏和艺术道路上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最终引领了整个古根海姆家族在艺术品行业发展,奠定这艺术帝国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人物,直至1926年才正式登台亮相……

光环背后的源力:希拉・冯・雷贝

女男爵希拉・冯・雷贝(全名Hildegard Anna Augusta Elizabeth Freiin Rebay von Ehrenwiesen,简称Hilla von Rebay,1890年5月31日~1967年9月21日)出生在德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名布鲁士的军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和家庭背景造就了伴随她一生的坚韧不拔、独树一帜却又令人生畏的性格。甚至当人们在日后追忆她时,总会用“以长官的态度向所有人发号施令”来形容她。

“她是个女人,又是德国人,还力挺非具象艺术,况且还是个狂热分子。这些都为她在纽约的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纪录片创作者――西格丽德・弗丁(Sigrid Faltin)

是啊,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大潮中,在具象和抽象、印象派艺术激烈碰撞的分水岭之间,希拉的艺术之路走得确实颇为坎坷,至于她本人对当代艺术的情节也并非与生俱来。

早年,希拉曾在法国巴黎的尤立安学院(Académie Julian)学习传统绘画,并以肖像画师的职业谋生。当时尽管当代艺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但似乎并没有吸引到她的注意。甚至当抽象艺术的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一战”前不久成立画室的时候,希拉就在慕尼黑生活,却毫无察觉,无动于衷。

直至“一战”结束后,她移居至瑞士苏黎世,并在那里与汉斯・阿普(Hans Arp,1886-1966,一位在德国出生的法国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双双坠入爱河。阿普为她介绍了康定斯基、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保罗・克利(Paul Klee)和弗朗茨・马尔克(Franz Marc)等人,让希拉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地,为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她也开始进行非具象艺术的创作,并开始了波希米亚人(吉普赛人)式的生活。

战后,希拉依旧在艺术与谋生之间纠结。曾有人告诉她,在纽约以肖像画师的职业谋生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但当她真的到了纽约却大失所望。日后她时常向人们提起自己刚到纽约时的窘境:“当时我兜里只有5美金。”可是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克服了这一状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意外结识了矿业巨豪之子――所罗门・R・古根海姆。

希拉与所罗门的关系非常微妙而奇特,毕竟所罗门并非艺术方面的行家,而他其实也不太喜欢德国人。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或许是当代艺术家的一副傲骨,或许是她对艺术的热忱和执着,总之,希拉在某些方面对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在一次晚宴上,他们互相结识并立即被对方吸引。在一段你来我往的打情骂俏之后,所罗门付给她9000美金,请她为自己画一幅肖像。就这样,一段略带神秘的“关系”伴随了他们终生。

“大家都问他们俩到底算不算恋人,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位古根海姆的后人口中证实,希拉确实是所罗门的‘知己’。”弗丁如此描述了他们的关系。

毕竟,当时的所罗门已经67岁,无聊的退休生活实在称不上享受;而希拉则年轻气盛,又充满极端理想。最重要的,她有个与生俱来的使命:艺术!在她的理想中,非具象艺术并不等同于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始终还是有对象的,只是被抽象化了。非具象艺术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对象。”

这一点可以从她本人的绘画作品中一窥端倪。在她的作品前驻足凝视,就仿佛是站在一扇通往无数形状交替和颜色变化的门前,或紧盯着一个充满略微扭曲的几何图形的大漩涡。

通往艺术的曲折之路

自从所罗门和希拉两人走到一起,这个组合正式开启了古根海姆家族收藏的历史。这段故事不仅充满了智慧、幸福、欢乐和激情,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争议。

起初,希拉首先成为了所罗门最重要的艺术顾问,并深刻影响了他的收藏审美取向。1930年,他们一同拜访了瓦西里・康定斯基位于德国德绍市的工作室。在希拉的鼓励和说服下,所罗门开始入手瓦西里的美术作品。同年,他就将这些作品在自己位于纽约广场大酒店(The Plaza Hotel)的公寓中展出。此后,他又相继入手了鲁道夫・鲍尔(Rudolf Bauer)、马克・夏加尔、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以及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等人的作品。

可以看出,希拉所推荐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欧洲各地,这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希拉本人出生于德国,成长与欧洲,理所当然地在“娘家”有着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业务渠道。不过这样做的后果也给她在日后造成了很多麻烦。

其次,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直处于全球当代艺术的先锋,而美洲大陆尚且还是未开化的处女地。引进成熟、先进的作品及理念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特别是在培养和驯化处女市场的过程中,以高水准的作品作为参考和学习样本,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当纳粹集团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大量艺术品被贱卖以求变现。同时更有大量艺术家饱受战争摧残,终日惶恐。仰仗着所罗门的支持,希拉在此时期大量收购了来自欧洲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说,这一举动为欧洲的艺术品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让他们得以从战火中幸存下来。

不仅是作品,希拉还邀请诸如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等艺术家来到美国,对他们提供赞助,藉此帮助了为数众多的欧洲艺术家躲过一劫。当然,作为回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大量充实了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其中不乏经典传世之作。

正如前文所述,有了所罗门的信任和支持,希拉在艺术品的收藏和推广方面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或许该说,进行得“太过顺利”了,再加上她那与生俱来的性格,以至于日后对她造成了很多麻烦和压力,甚至最终导致了她本人悲剧性的结局。

正是因为她的收藏来源绝大多数都来自欧洲,这引起了美国本土艺术家和机构的极大不满,甚至让她成为了整个纽约艺术圈和媒体的众矢之的。至于原因,其实相当简单。在当时,美国将抽象艺术称为“爱丽丝神奇仙境般的艺术”,已经开始在艺术行业占据重要位置。众多先锋派艺术家都在寻找机会出人头地,推广自己的作品。不幸的是,拜希拉所赐,大量资金和机会被她赋予了欧洲的竞争对手。由于数量和涉及金额实在过于庞大,致使希拉本人甚至成为了这种“叛国行为”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在艺术风格和技法的较量上,欧洲的势力迎面扑来,让美国本土艺术家也疲于招架,又苦无有力的支持。说来讽刺,如今欧洲各国都在抱怨“美国化”太过严重。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反而是抱怨的一方,认为整个艺术行业“欧洲化”趋势过于严重,极大地阻碍和压抑了本土艺术的发展。

更糟糕的是,希拉恐怕是被那一帆风顺,势如破竹般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开始将鲁道夫・鲍尔引入美国。这恐怕是她此生所犯下的最大且最为严重的错误。

鲍尔是希拉在柏林时期结识的一位非具象派画家,和希拉在个人感情方面一直保持着“痛并快乐着”的关系。他们分分合合、又爱又恨,既是恋人又是竞争对手。希拉认为他是“绘画界的巴赫(那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并用“欧洲最棒的绘画天才”这一殊荣将他推荐给了所罗门。在所罗门的信任和支持下,他们收购了大量鲍尔的作品,以至于在他们日后开办的博物馆中,早期有将近60%的作品均出自其手。遗憾的是,或许因为爱屋及乌,希拉恐怕是唯一对鲍尔欣赏的人。最终是那其余40%的作品成就了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帝国。

如果仅此而已也就算了,鲍尔的贪婪最终使他妒火中烧,开始算计和陷害希拉,甚至诬陷她是纳粹分子。这给希拉造成了天大的麻烦,甚至锒铛入狱。事情还不止于此,后面和鲍尔还有更多官司和麻烦,那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