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读蔺相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读蔺相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话成就了蔺相如的深明大义、不计功名,廉颇则使中华词汇多了“负荆请罪”一说。这“罪”是什么?无非面对国家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有颠倒轻重之嫌。这是传统对这两个人物的标准定义,但当我们走进那个群雄争霸而又人才辈出的年代,我们看到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历史真实?

蔺相如的现身源于赵宦者令缪贤的举荐,理由是蔺相如的点拨曾让他在选择“主子”的时候站对了队,从而保住了现有的荣华富贵。且看蔺相如的眼光:“燕王欲结于君”是因为“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明确了燕王的目的是赵王,而缪贤只是结交赵王的途径和工具。“赵强而燕弱”,大树底下好乘凉,臣子当然还是攀附着赵王这棵大树更有利。再看蔺相如采取的方式:“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蓄谋走燕的缪贤虽是“窃计”,但保密工作并不保密,要不蔺相如从何得知?与其东窗事发遭人疑忌,不如未雨绸缪先施“苦肉计”,既彰显了痛改前非的觉悟和决心,也满足了赵王被臣子忠心追随的虚荣心。从决策到实施,不难看出蔺相如对天下局势把握得精准,对诸侯、臣子心理洞察得深刻及做出反应的敏捷、睿智。这样一个人,又岂会甘于“久居人下”,他等待着“锥处囊中”的机会。设身处地地为主子着想,功成后也不居功自傲,让缪贤在得到赵王的宽恕之后,除了流下侥幸的冷汗外,便急于回报蔺相如的恩情。

一旦登台很难不精彩!蔺相如的表演,起于秦赵“一璧十五城”的交易,为什么要“求人可使报秦者”?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秦虽主力图楚,但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秦王积威之下,身处荣华的赵国权臣当然不愿冒着身家性命之险去试探秦王的底线了,而缪贤推荐蔺,一方面报答了蔺的恩情,另一方面也巴结了赵国的权贵还向赵王表了忠心。而蔺相如只是舍人,所谓富贵险中求,而蔺等待的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这是一场豪赌,赌注是蔺的性命,赌的是保全赵的利益和尊严,活着回来享受此后的滔天富贵。“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有自负有豪迈,“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是对赵王的承诺更是对春秋时局的准确把握,是对自己眼光的自信更是对上位者心理深入的洞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丑话说到前头,先小人后君子,使秦王不甘食言;“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一番比较使秦王不屑食言;“赵王乃斋戒五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一顶顶高帽使秦王不必食言。“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请就汤镬”,蔺相如请求就死使秦王无法大做文章翻脸食言。最终“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不如因而厚遇之”。秦王的让步有底线:他要的是天下,并非要和氏璧,当然当他能腾出手来收拾赵国时,并不介意顺手收了和氏璧;他要的是天下,蔺的性命对他来说如蝼蚁,他不会为了蝼蚁去打乱自己一统天下的大计,即在四面征讨时惹赵出击。蔺看准了,所以他赌了!“完璧归赵”赢得漂亮。拜相如为上大夫!来到“渑池会”,秦王为羞辱赵王让其鼓瑟,并记录在史册,“礼尚往来”,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一毫亏都不肯吃;这是对国君尊严的坚持和维护,相较与廉颇的“请立太子为王”“盛设兵以待秦”,蔺的“现场直播”来得更具冲击力也更贴心。“秦王不肯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蔺的誓死维护、大义凛然怎能不让赵王铭记肺腑。“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蔺的针锋相对甚至肆无忌惮让赵王赚足了里子和面子,这样的结局远远超出了赵王的预期,原想小命也难周全,现在却是扬眉吐气。蔺又成功了,“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蔺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蔺成功的原因,的确有他的胆识智慧在其中,但根本的原因在天下的局势。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秦王要的是天下!蔺的确很出色,但在秦王眼里,他也只是一个较出色的蝼蚁罢了,不值得以命换命,他要留着自己的性命去得到和享受这个一统的天下,他绝不能“小不忍而乱大谋”。加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所以秦才未动。蔺的蔑视强权、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置生死于度外,都是因为有所恃。后有所恃,前有方寸,外斗秦王,内感赵王,所有的条件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有的人物在这一历史瞬间,都成了他的配角。蔺的表演有惊无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决断、心机、手段,在战国这个风云变幻的舞台上,他如鱼得水。

细品“将相和”。听说廉颇有相争之意,蔺一避,“不肯与会”,避免与其正面交锋;二避,“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以弱者自居,示王以淡泊,示同僚以谦逊。博取同情与舆论支持;三避,“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低姿态的行事为后来高调的倡导作铺垫。三避也使廉颇的怒气一而再,三而竭。“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果然有人出来鸣不平,“吹喇叭”,当然,他人吹比自己吹奏效,被人吹是谦逊,主动吹是倨傲,“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才具有了“大义”的气魄,使廉颇倒于“公私不分”的旗下。而最经典的是廉颇的表现,“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只因赵国一直都在廉颇心中,对赵国利益的认同让他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功劳和不满,认同和接受了蔺处其右的现实。廉颇的反应早在蔺的把握之中,如果蔺真像后人说的那样磊落,当自愿请求位居廉颇之后,何苦要如此三番惺惺作态?所以说廉颇的优点在蔺的眼中无疑是最大的弱点。真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是廉颇!再观蔺和廉颇后来的表现,蔺点出了反间计却并未尽力阻止,后世三甲、徘徊、换马地名的产生反让我们看到了被罢出奔途中廉颇的忧国,而长平之战后的邯郸、燕赵之战更让我们看到他的忠勇。到后来“廉颇奔魏”“楚迎廉颇”,廉颇均曰:“我思用赵人。”其忠心日月可鉴。我们得承认还是廉颇对赵的归属感更强。

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确称得心理战术的高手,只言片语中化干戈为玉帛,并与廉颇成刎颈之交,其中的谋划与心机不得不让人叹服,而反间计中对赵括的品评再一次证明了他的识人之能。不以功臣自居的低调也使他在赵国得以锦食终生。蔺靠着他对天下形势的了然,他对上位者心理的把握,以及对人心的洞察,终于换来了这一世的富贵。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盛行,智能的竞争为士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活动场所,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子贡、申不害、乐毅、张仪、苏秦、范雎、韩非、商鞅、姚贾……都可谓是凭技能与才智大显身手、平步青云的典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朝秦暮楚在当时并不是遭贬斥的行为。将自己的才能兜售于帝王,换来一世的荣华在当时是被推崇的,所以在那个时代爱国一说有些牵强,而廉颇不是也曾奔魏走楚?何况舍人出身的蔺相如。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更多的是对个人奋斗的推崇,是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而司马迁笔下的蔺相如更潜意识地带上了汉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士”希望凭着自己的才智能够人生不朽,青史留名。“士阶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M].北京出版社,2006.

(张红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职教中心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