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SWOT分析铜仁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SWOT分析铜仁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本文对铜仁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运用SWOT分析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向。

关键词:SWOT分析 基础设施 武陵山片区 铜仁

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包含六大系统:能源系统、水利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生态环境系统、防灾系统。作为物质生产、人民生活的“共同基础”,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城镇化加速的根本,是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对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1年底,国家启动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率先实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本文以片区规划中的六中心城市之一的铜仁市为例,在阐述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合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向,以更好的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1.铜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电力与能源供应系统建设。铜仁市电网建设在贵州省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全市有3座500千伏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7座110千伏变电站,基本形成了智能电网主网架的骨干网布局。2013年完成电网投资4.25亿元,在建输变电工程项目200多个,有24个110千伏及以上主网项目,盘石风电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形成了水、火、风力互补的供电格局。

水源与给排水系统建设。铜仁市在贵州省率先实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利扶贫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13年铜仁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亿元,快速推进了江口鱼粮溪等6座续建水库和万山小云南等4座新建中型水库,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3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区县以上日供水能力新增13万方/日。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随着铁路、高速、航空、水运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铜仁渐成武陵山区的新兴交通枢纽。铁路建设方面,横贯东西的沪昆客运专线和铜(仁)玉(屏)城际铁路建设正酣,铜仁迈向“高铁时代”;渝怀铁路二线铜仁段和昭黔铁路两条铁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公路建设方面,杭瑞高速铜仁段、思剑高速已经全线贯通,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6公里,已有8个区县通高速。(瓮)安江(口)、松(桃)铜(仁)、沿(河)至德(江)等3条高速公路在建,建成后将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铜仁率先启动国省干道和县乡村公路两年行动计划,截至2013年,全市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22759公里,农村客运线路460条,农村客运招呼站亭1506个,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8270。航空方面,铜仁市共投入4.29亿元实施了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目前已通过国家民航局验收,正式投入使用。机场已开通了飞往贵阳、广州、北京、长沙等地的航班。水运方面,启动了乌江航道整治工程和沿河、思南水运港口建设项目以及沙沱、思林水电站过船设施工程。

邮电通讯系统建设。2013年完成信息产业投资9.8亿元,新增移动基站411个、通宽带行政村240个、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综合运用示范项目中的旅游、交通项目落户铜仁。截止2013年底,固定电话用户21.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4.64万户,互联网用户18.7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部69.67/百人。

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系统。铜仁从2012年开始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实施环保“十件实事”包括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环保、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区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10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4万吨,垃圾处理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道路日益畅通。

2.铜仁基础设施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挑战)的缩写。其中,SW(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是指内部优势和劣势,OT(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指外部机遇和挑战。

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政策优势。2011年11月8日,国务院(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撤地设市使铜仁由省的一个派出机构变为市级行政机构,铜仁在行政区域、法理意义上进入了城市时代。撤地设市有利于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变革,更能促进政府职能职责和利益格局进行良性调整。

铜仁市享受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54条政策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先行先试、同等享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等叠加政策,处于“政策高地”的有利位置。同时,国家水利部、贵州省政府从2006年在铜仁地区开展的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工作(现在铜仁市继续第二轮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同意铜仁市按照市场筹集模式发起成立武陵山片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国家财政部把铜仁市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试验区等,这些全国性的试点试验给铜仁带来的政策效益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财政收入增加显著,对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又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近年来,铜仁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撤地设市之后财政实力得到显著增强,2013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全年实现535.22亿元,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和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

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区位劣势。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凤凰,北接重庆秀山,南连本省黔东南州,西接遵义市,历史上的铜仁曾因水而兴,陆路兴起水运阻隔后,铜仁逐步被边缘化。现在铜仁是贵州省内距离省会城市最远的市,与邻近省市的长沙和重庆距离都在400公里以上,区位明显处于劣势。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和公共投资。铜仁市2013年城镇化率是38%,要达到当前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53.73%,据初步测算资金缺口约为800亿元。然而,铜仁市经济不发达,财税收入少,财政收支缺口大,2013年铜仁市财政总收入77.41亿元,全年财政总支出296.77亿元,财政正常运转大量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显著不足。

2.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支持是当前铜仁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机会。2011年底,国家启动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率先出台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铜仁的定位是:“连接贵州、云南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贸、旅游的核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特色食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等方面,对贵州的发展提出了详细的规划。国家层面的《规划》、《意见》的出台对铜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2.4 挑战(Threats)分析

对于后发展地区而言,完善基础设施是地方发达的标志,更是“筑巢引凤”、构筑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手段。《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形成了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激烈的局面。《规划》明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是与长株潭经济圈、湖南各城市对外联络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是“承担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旅游产业高效发展”;湖南省怀化市是“承担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这些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与铜仁有交叉、重合,对铜仁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国发“2号文件”与武陵山片区《规划》带来的重大机遇中,铜仁市加大了在区域内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投资,一些偏远乡村已通路通电,促进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但由于积贫积弱现象历史久远、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极大地钳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认清本地特点和优劣势,根据发展现状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着力点,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引进、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使用的低效益和无谓浪费。具体包括如下政策建议:

规划引领。政府制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十分重要,要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规划一定要有现代意识、超前意识、领先意识,既要科学合理,又特色鲜明、精准细致。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度,长期坚持,落实到位,严格执行,不随意变更,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保持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

创新开发模式,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完全依靠市场来提供往往会导致供给不足,仍然应当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探索互利、互惠、互动型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模式。引进竞争机制,

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进市场化运作,探索投融资主体、渠道、方式的多元化,弥补政府财力和投资低效率的不足,逐步发挥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主导作用。

提升建设水平,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速度,促进经济发展。第一,加快区域间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高效陆路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区域内高速公路与其它等级公路的联系,建立大型交通转换枢纽,实现高速公路与铁路、民航、水运等网络化布局。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和合理的能源模式,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水平和接待能力,推进旅游服务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建设效率。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完善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其次,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还应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制定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奖罚分明,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