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有佳咏 何申雅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篇目,人教社的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这样说:“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第四题这样说:“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对于这两道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天伦之乐”的友情和自然景物描写中透露的热爱及李白的乐观开朗性格等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诗教到这一步,显然还是停留于文本的表面上,一种先入式的解释很容易使我们失去阅读此诗的趣味,因为我们同样可以从李白的其他诗文中,读出这样的特点,那么这首诗歌独有的特色又在哪里?
孙绍振先生说,语文教的是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当老师把这些信息给了学生之后,课堂剩下的只能是熟读背诵这一类单一的审美感知活动了。实际上,古文观止对此篇的评语是这样说的:“末数语,与世俗浪游者迥别。”福州一级教师陈日亮老师说:“‘浪游’就是‘乱游’。”一语中的,同样的游玩是有本质差别的,古文观止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提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确实让我们读出一种快乐的人生,如果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是低沉的,那么它应该是对后面“及时行乐”的一个巧妙过渡,重点还是在“及时行乐”上,学生对于“及时行乐”的涵义并不清晰,过去对“及时行乐”的理解是消极人生观,我们今天说的是“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不是“享乐主义”,怎么看“享受生活的快乐”,关键是个度,“享乐主义”指的是“极度地寻欢作乐”。所以,吃喝玩乐不是不可以,没有尺度地享乐,就是不对的。
这样解释“享受快乐”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但是李白的快乐跟我们平常的快乐并不一样,这就涉及到快乐的层次,然而这一点学生却并不一定知晓,文中一句“不有佳咏,何申雅怀”,一个“雅”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读切入口。那么怎样从文中解读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高雅之乐呢?
一、赏景之乐
先从题目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宴会的原因很容易猜想――为了赏桃花,有这样几个关键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幽赏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我们如何分析这些句子所体现的高雅之乐呢?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里不是具体写当晚的赏景情景,只是说出开宴会的目的是赏景,怎么赏没说,但里面有些信息值得玩味。在赏景中人是赏的主体,李白却说是“阳春召我”“大块假我”,人做为赏景的主体,变成了客体,“我”变成了一个接受者,这样,美景是自然对我们的恩馈,“召”是召唤我,“假”是借给我,无不体现自然的伟大和无私。反过来看,做为赏景者,我们一般会说我们怎么赏,李白却不是这样的,这里有两个“我”字,“我”这个汉字很有特点,“我”在甲骨文里是一个“手”和“戈”,“戈”是什么,甲骨文中是〖XC102.tif,JZ〗,一种超级威猛的武器,可见“我”往往是第一的,是唯我独尊的。李白这个人很喜欢用“我”字,据王琦校注本《李太白全集》中,共有408个“我”字,还不包括“吾”、“予”等第一人称代词。中学教材的李白作品中就有不少,例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叙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所以,李白的自我意识是很强的,然而,在自然面前,他把这个“我”放在客体的位置,并用“召”和“假”提高了自然的地位,陈日亮老师说:“‘假’字用得好,‘假’是借,自然是借给我们,便应当要还,这就扣紧上面的‘过客’、‘逆旅’,人只不过是暂且寄存于世上,终究要还给自然的。”在自然面前,李白收敛了自我,显得谦卑许多。所以,这里的赏景雅乐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召”改成“诱”字进行比较,虽然有时候会说“诱人的春色”,但是“诱”字有语言欺骗的含义,花言巧语的意思,“召”就更能突出自然的端庄和大气。
2.会桃李之芳园
这一句实际上是照应题目的,前面说宴会目的是叫兄弟们来赏桃花,桃花在晚上是不能用视觉去细赏的,李白用了一个字“芳”,这是很恰切的,他们主要通过嗅觉感受桃花的香气,这样就很好地照应下面“幽赏未已”的“幽赏”二字,“幽赏”解释为“静静地欣赏”比较好,有人解释为“幽雅”不太恰当,“幽雅”是形容环境的,不能形容人的情态,而有人解释为欣赏美景,“幽”解释为美景是可以的,但是这里就会变成“赏幽未已”不能对应下一句“高谈转清”的句式结构,因此,解释为“静静地”是最好的,那么“静静地赏”甚至用“闻”去感受,不就体现一种雅趣吗?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从赏景的角度看,花和月是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景色,“春花秋月”“花前月下”。李白说坐于花丛中,醉倒在月光下,给我们感受到的是人融入自然的一种状态,前面说自然“召我”,她是那样无私地“借我”,所以,作为人又怎能拒绝她呢,李白在拥抱花月不就是给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吗?这种趣味不也正是于景中体味出来的雅乐吗?
二、会谈之乐
谈话一般涉及内容和对象,此文的对象是“从弟”,就是堂弟,如果单从这一点来说,谈论者具体的层次并不清楚,但是李白又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言外之意是说来的都是贤人,不是一般的俗客。《兰亭集序》说“群贤毕至”,并不能让人对与会者有深刻印象,李白这里就具体得多了。李白诗文中又多贤人,这里提到的是谢灵运和谢惠连,有没有什么用意呢?
谢灵运和谢惠连是堂兄弟关系,都是很有才华的贤人,用到这里恰到好处地说出了来宾和自己的关系,同时说明来的是雅士,王勃的“非谢家之宝树,结孟氏之芳邻”,“谢家宝树”说的就是谢灵运家族,所以称赞来宾的贤美是无比合适的。当然,宴集中如王勃一样盛赞来宾为贤人是一种惯常现象,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客套话。但李白这里不只是如此,关键是一个“惭”字,羞愧,李白是很张扬的人,谢灵运是他崇敬的人,说是“惭”能够理解,自己不如谢灵运,但是说堂兄弟们是“谢惠连”,仅仅说他们是贤才吗?据《谢氏家录》里说:“康乐每对惠连,则得佳语。”谢灵运自认为他很得意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梦见谢惠连所得,可见“惭”字还让人体会出谢惠连一样的堂兄弟给李白带来的不是我们常人所谓的“天伦之乐”的叙旧和聊聊家常,而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惭”字很大程度提高了兄弟们的“文化层次”。
再看他们谈论的话题“高谈转清”,高谈是纵兴高谈,一般谈话一开始什么都谈,终究会言不及义,谈到最后就没了兴趣。但是转到“清谈”,清谈就是玄谈,谈的是清雅的话题,是人生的哲理。总之,来客的层次以及谈论带来的快乐是与世俗不同的。
三、宴饮之乐
关于宴饮,文中有三句。
1.开琼筵以坐花
“琼筵”指的是精美的食物。一般请客,作为主人的李白应该按照套话说“略备薄酒,不成敬意”等等,当然这样说便是生活不是艺术了。李白很直接地表现筵席的美好,他用了一个“琼”来形容筵席,用美玉来形容它,而不是“金筵”、“银筵”,玉比金银显得雅。这句话翻译成“铺开精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符合我们今天宴会摆花的习俗,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花”可以是指食物的美好,翻译成“坐在丰盛美好的如花般的美食当中”,好像也是可以的,可是这样一来感觉把快乐放在了品美食上,不太符合情境。按理来说,李白不可能炫耀丰盛的筵席,所以我们还可以翻译成“坐在如花一样的贤才当中”,在座的人都是人才,说人品如花是有传统的。《论语》中有一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花形容人的美德正好对应上面的“群集俊秀”的“秀”,“秀”指禾苗,形容人才的杰出,这样就刚好对应上文谈到的来宾都是雅客。
2.飞羽觞而醉月
“飞”,形容行酒如飞,快乐尽情释放,又能照应“羽觞”(形状如同鸟雀的酒杯)二字,所以用“飞”很灵动,有人将后半句解释为“不知人醉了,还是月醉了”,当然形容李白的快乐心情无与伦比是对的,但是如果仅解读到这里,感觉不够味。
实际上,“羽觞”是一种酒器,它很容易让人想起《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那场堪称历史上最高雅的盛会,流觞体现这样一种古风。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可以换掉这个词,按照今天的意思“羽觞”是一种“酒杯”,用酒杯代替变成“飞酒杯而醉月”,这就完完全全失去了饮酒的雅态,反而应说是丑态了。
李白并不是不用“酒杯”这么通俗的称呼,“两人对酒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能是为了渲染这种快乐,把狂饮写成“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把诗句写得仿佛没了诗味,当然这里也绝对不是不雅观。然而“飞”用“羽觞”来搭配还是能体现出雅乐的,就像我们看到葡萄酒就会想到用高脚杯,而又很容易联想到法国的浪漫风情,“羽觞”体现的就是这种浪漫,只不过中国人称“浪漫”为“高雅”而已,羽觞实在是一种“雅器”。
3.不由佳咏,何申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一句的雅乐很容易理解,饮酒还须写诗。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比较,我们怎么喝酒,李白怎么喝酒。我们喝酒一般没有创造,甚至喝的是人仰马翻,杯盘狼藉;李白同样是喝酒,喝下去的是物质,喷薄出来的是精神,是诗章。雅乐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和艺术创造紧密联系着,“酒”和创造相联系,与西方的“酒神”精神是一致的。古文观止把李白与“世俗浪游者”进行比较说是“迥别”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不有佳咏,何申雅怀”一个“雅”字可以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入手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