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散文的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选文角度来看,当下不同的语文教材中,散文都占有巨大甚至最大的比重。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散文到底要教什么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因而,在目前这个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的语文研究大环境下,对散文教学做学理上的分析就有了极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课文中的散文篇目浩如烟海,我选择了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荷塘月色》作为研究对象。换言之,《荷塘月色》只是一个教学的抓手。那么抒情散文到底要教什么呢?李镇西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他看来,抒情散文应当教揣摩语言以及鉴赏阅读的方法。换句话说,这实质上就是教抒情散文的“读法”。怎么读?关注语言和语感,整体感知,综合鉴赏。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她)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逐步推敲,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在教“读法”的过程中,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如此一来,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不可否认,这篇课例在对教学内容的创建上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它是对之前的拘泥于文本的教学的一大超越,然而因为教学方法过于感性、太过关注教师的阅读经验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游离,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

刘百峰,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