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化提升都市型农业发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都市农业”这一发展理念,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农业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雏形,主要是指在都市发展圈中,依靠都市力量由城市地带延伸扩展至城乡边界间隙地带的农业建设,农业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为都市人民提供优良的农副产品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需要,主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形式丰富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符合世界各国大多数都市第一产业发展的高集约化、多功能性、综合性强的农业发展模式[1]。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安全食品、便利交通、自然风光、绿色生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追求,我国学者逐渐引入“都市农业”这一理念,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将其内涵本土化,探索创新出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概念,由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并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主要农业发展形态。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依托北京市城区的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以都市需求为主,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遵循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与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集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是充分结合北京农业发展实情,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客观需求的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结合北京市及各区县实际,按照农业产业布局划分,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山区生态涵养农业发展圈与环京合作农业发展圈,有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六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实现形式,共同推进农业“三化”建设,实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背景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脚下,县域面积2229.45km2,其中平原面积占11.8%,山区面积占79.5%,水域面积占8.7%,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县。舒适宜人的气候温度与优质安全的水源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水热基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与优美秀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林下经济、籽种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与有机农业等提供了生产基础,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广阔的旅游资源是发展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生态保障,京承高速、101国道等公路干线贯穿全境,京承高速联络交通网与城镇乡村公路的建设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及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创造了优越通达的交通条件,明确的区域布局与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扎实了密云农业的产业基础,特色产业与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整体发展势头较好。2008年密云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县,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密云县列为“北京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按照密云农业“十二五”规划“立足全局、抓住机遇、转变方式、主动融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形成特色、京郊领先”的发展思路,结合密云农业发展实际,以生态保护为建设基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落实生态涵养区发展方略,融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链条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京郊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密云县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农业体系为主要特征,以国家高标准、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优化产业升级为促进,以挖掘特色产业为形式,以健全机制体制为保障,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3密云县“三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密云县积极推进“三化”的发展建设,至2014年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土地收益与工资性收益,土地确权总面积为28万亩,累计流转土地8.5万亩,流转面积所占比例为30%,推动了规模化的发展。建设规模化设施园区33个,农业观光园149个,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3亿元收入,推进了园区化的建设。创建了蔬菜市级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17家,有市级蔬菜标准园3个,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01家,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三化”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主导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证。
3.1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主要是指集成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内部规模化使用建设,或某一区域集中发展某种类型或特色农产品,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外部规模效应,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收入,是实现园区化建设与标准化生产的最终发展趋势。
3.1.1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密云农业以保证农民利益为根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建设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的有序健康发展。2013年密云县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1亿元,同比增长9.3%,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2亿元,同比增长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7.65亿元,同比上涨4.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1.6亿元,同比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4亿元,同比增长7.4%,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实现至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亿元,年均递增6%,一产总值年均递增3.5%,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9%的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县域林木覆盖率达到76%,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价值目标,实现建设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社会发展目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密云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特色资源,根据区位、构造、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从实际出发,由资源开采加工型逐步转化为生态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产品,生态农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密云农业形成了以奶牛、柴鸡、肉鸡、蜜蜂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以苹果、板栗、梨为主的绿色林果业,以有机杂粮、无公害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的“三个三”主导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密云建设板栗、苹果、梨为主的果品基地45万亩,芦笋、红薯、糯玉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基地5万亩,奶牛存栏2.2万头,肉鸡年出栏3600万只,柴蛋鸡存栏270万只,年商品鱼总产量达460万kg。有穆家峪红香酥梨、大城子红肖梨、东邵渠石峨玉皇李子、巨各庄蔡家洼樱桃、西田各庄坟庄核桃、设施草莓、密云板栗、有机蜂蜜、柴鸡蛋、有机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出了百年栗园、绿润、绿湖等名特优新的农产品品牌,密云农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加速了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1.3经营形式推动规模建设
为了推动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产品产出率,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依托巨各庄、北庄、西田各庄、高岭、河南寨等规模设施园区,创新规模建设形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工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与综合服务体系,发展集规模化、休闲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一体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园区2万亩,其中蔬菜15000亩,果品基地2000亩,花卉1000亩,休闲农业园区10个,总面积3.5万亩。密云乡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涌现出较多优秀典型,以新形式带动产业发展。西山村依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对接帮扶,发展蘑菇特色产业,建立百余栋温室大棚,投入百余万元配套现代化设备,通过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环境整治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现已是全县闻名的蘑菇专业村,截至2014年全村已发展蘑菇种植户65户,预计年出菇100万kg,若每公斤4.4元,年产值500万元,户均增收两万元,“蘑菇花”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富裕了一方农民。太师庄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设施农业专业村建设,土地流转,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统一育苗,技术服务,销售对接,创新发展,是密云县以设施农业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
3.1.4经营主体完善产业结构
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密云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负责研究拟定发展规划,推进组织建设与规范化运行。“十二五”时期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收益高的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实现企业联合发展,实现2015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九成入社农户,80家产业化重点合作社,40家市、县级示范社,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完善服务平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联合化发展。引入张裕爱斐堡、汇源果汁、天福号农庄等项目工程,形成了“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3.1.5重点工程促进规模发展
密云农业立足实际,以实施重点项目工程促进农业规模化的长足发展,提升农业内在品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夯实农业生态基础。依托张裕爱斐堡、吉马、优龙、丘比特葡萄酒等加工企业的集聚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庄入驻,实行国际葡萄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实施种苗繁育、休闲园区及种植专业村建设,发展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2万亩。实行菜篮子市级重点建设工程,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养猪场、蛋鸡场、标准菜田、温室基地、养殖水面等,2013年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2个,提升县级标准园1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畜禽养殖由传统家庭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与山区冷凉气候,实行冷凉菜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冷凉菜基地1万亩。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有机果品基地、有机杂粮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等,实行环湖“三品”基地建设工程。实行籽种产业发展工程,发展食用菌、双孢菇、优质玉米、花生的特色种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与生产供应体系,建设特色产品配套基地。依托密云水库的“北京明珠”优势,实行休闲渔业发展工程,加强育种基地、有机鱼生产基地、设施渔业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在保护北京生态净水的同时,提升了密云鱼文化的农业品牌。
3.2农业园区化建设
农业的园区化建设主要是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形成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区域范围,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应用现代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市场化、专门化、规模化、企业化、休闲化,进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农业新市场的宣传与拓展,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多功能性,以园区化建设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规模化发展与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载体,主要有产业带动型和休闲文化型两种主要形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1扎实基础发展
密云农业园区化农业园区化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是开拓现代农业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形态,已经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密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秀美的自然环境景观相得益彰,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气息,依托四通便捷的交通线路,为发展密云高端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云蒙风情大道、101农耕文化休闲产业带、酒乡之路建设规模发展,紫海香堤香草艺术庄园、汤泉香谷香汤生活等创意农业,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水镇等休闲体验项目及鱼王美食一条街等休闲产业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良好收益。
3.2.2休闲文化型园区丰富农业形式
休闲文化型园区是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依托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乡村资源,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为基础,融合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文化与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农业观光园、果品采摘园和农事体验园等农业产业节点,提供乡村休闲、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品尝购物、农耕文化、民俗欣赏等农业经营形态,塑造高水平、高标准的农业园区品牌,具备观光、体验、文化、创意等特色功能,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拓展与延伸,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形式,是优化农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形成具有“农游合一”与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代表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时期,发挥现有休闲农业优势,提升发展内涵,以“五园一区”推动农业园区建设,已有设施园区150个,连栋温室237093.8m2。1)休闲农业。密云县有机结合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实施休闲农业改造提升工程,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引进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水镇、港中旅房车小镇、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等高端项目,成为京郊休闲文化新地标,打造绿色、生态、精品、精细的休闲产业,推进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2013年荣获北京市唯一“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市(县)称号。2013年东葫芦峪村挖掘葫芦特色资源,推出“葫芦宴”,引入观赏葫芦、把玩葫芦、食用葫芦等品种,建立葫芦长廊、展室,举办葫芦文化节,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民俗旅游。2014年上庄子村实行民俗户星级评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密云县共有民俗户3606户,大力发展“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管理模式。汤河特色产业沟将旅游景区、民俗旅游、主题观光采摘园、香草观光产业带有机融合,发展“农庄+民俗户”的产业模式,结合土壤气候条件,利用林地资源,建设以观光采摘园、反季节特色种植采摘、农事体验型为主的休闲设施农业园,形成独特品牌。“酒乡之路”精品葡萄产业带项目在张裕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依托葡萄产业基础,延伸“酒庄+种植基地+庭院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强酿酒用葡萄基地及企业建设,建设休闲葡萄园,2013年已发展鲜食和酿酒葡萄基地7000亩,建设葡萄长廊10000m,建设精品葡萄采摘园14个,完成景观节点建设16处。利用休闲渔业资源加强休闲渔业园区建设、改造与升级,建设养殖、垂钓、餐饮、住宿、娱乐等多功能集合的休闲渔乐园。发展休闲果园建设工程,进行低效果园更新改造、观光旅游果园、设施果品采摘园等现代化果品生产示范园建设。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创建工作,石城镇荣获“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蔡家洼荣获“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称号。传统农业结构得以改善,农业经营效益得以提高,带动民俗旅游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景观农业。密云县发展景观农业建设工程,2012年已建设北庄油菜花观光园、新城子雾灵西峰彩葵园、蔡家洼五谷花香园、车道峪人间花海景观园和古北口汤河薰衣草景观园五大景观农业主题公园,建设以药材、香草、油菜、油葵等为主题的景观农业2000亩。2014年围绕清水河、潮河、白河、京承高速、101国道、酒乡之路沟域等地区打造“六河、三路、一沟”生态景观农业带,建设6000亩油菜花、彩葵、荞麦等大地景观农业主题公园示范区,在密西路造林区域种植万寿菊、二月兰,实施造林工程景观,发展林下经济,新建5个2300亩果园,续建18个6700亩特色果树基地。北庄村的五谷丰登园形成了大地景观、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科普展示等多种农业景观。景观农业提升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环境美化功能、综合生产功能,普通农田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园区观光、休闲消费、农民增收的有效实体。3)创意农业。创意农业融合文化与科技要素,呈现出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特点,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高科技性。蔡家洼玫瑰情园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北京首家融合玫瑰文化与玫瑰产业,集休闲观光、产品展销、农业科普及徒步和骑行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主题公园,在玫瑰园设计微缩景观欧洲浪漫城市之旅,不仅可以观赏采摘,还能DIY玫瑰产品与婚礼摄影等,结合餐饮住宿配套设施服务,满足人们对安全食品与养生农业的需求,创意出的豆腐宴声名远扬。推出休闲加工农业园,改造加工厂房、车间具备参观、品尝、观赏、休闲等功能,拓宽体验农业与会展农业的经营领域,是休闲加工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新城子小学推出“欢乐农场”教学模式,蔡家洼推出农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以实践提升孩子们的农业认知能力。创意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开发种类多样的“玉米迷宫”休闲旅游产品,收益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2]
3.2.3产业带动型园区拓展农业链条
农业产业园区以政策为指引,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以科技研发为途径,以产业基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利用资源、区位、产业、资金、人才等优势,以工业化的理念聚集与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模式。北京康顺达农业科技生态园依托政策扶持与良好环境,利用土地与自然资源,发挥农业生产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与都市型生态功能,是一家集生态基地、食品研发、加工制造、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生态美食、科普教育、会议接待等“一园多能”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建立产业间互动机制,创造了农工、农商、农旅的新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连接的产业化链条,发展有机农业,建设高标准蔬菜园区,是生产、加工、流通、推广的“标杆”示范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标准园”、“密云县示范合作社”、“北京市京郊农产品示范店”,有独特的产业文化。
3.2.4沟域经济是园区化建设的推手
依托密云山区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全程打造的方式发展“一沟一品”沟域经济建设,投入建设休闲农业、景观农业与创意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整治,推进景观节点建设,推出农业特色品牌,重点建设沟域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打造融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多功能的休闲农业产业区。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度假村沟域立足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建成司马台长城景区、雾灵山龙潭景区、东极仙谷、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等30余家景区,紧密围绕古北水镇龙头项目,形成“龙头景区+农户+民俗游+休闲农业”的高品质、多功能、综合性的沟域文化发展体系。[3]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以发展沟域经济为载体,突破传统的建设思维模式,优化山区种植结构,引进香草特色种植品种,打造形成了一个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
3.3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经营管理活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利用标准化手段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有机产品,完善标准化体系范围,规范指导农业生产,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实现规模化发展与园区化建设的标准手段,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3.3.1“三品”及基地建设是实现形式
“十二五”期间密云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基地建设,培育绿色、安全、生态、有机、健康的密云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工程,按照集约性、休闲性、综合性、智能性的要求,完善现有规模设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标准化生产、休闲旅游、规模化设施农业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4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果品销售企业有100家,果品加工企业达5家,10万亩有机杂粮基地,8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群有机蜂养殖基地,建成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25个、有机食品基地7.8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发展10个休闲设施农业园。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为目标发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穆家峪红香酥梨是经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果品,其观光采摘园是北京果品协会果品物流中心认证的有机果品生产基地,东邵渠石峨玉皇李子有1000亩有机认证基地,蔡家洼樱桃全部采用有机果树栽培技术标准和节水灌溉技术,密云板栗自2004年实施有机基地建设,有机蜂蜜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百年栗园北京油鸡养殖示范基地致力于鸡生态化养殖与有机食品研发,凯诚柴鸡蛋获得“三品”质量认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力度与基地规模,鼓励巩固、提高绿色食品,提高“三品”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与检疫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影响力,共同推动农业标准化有序发展。
3.3.2信息化管理搭建新型服务平台
信息网络平台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的新型沟通渠道,拓宽业务推广领域,提高标准化水平与更新工作进程,促进标准化进步。2014年密云引进首家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包装、销售特色农副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密云休闲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微时代搭建微信平台推送密云旅游信息,展示旅游资源与特色产品,开展主题营销与特色宣传,未来将上线全县景区和旅游乡镇微信平台。菜农上传图片到微信,网络远程问诊蔬菜病例,寻求各地专家会诊,快速解决生产问题,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减少农民收入损失。北京绿润食品公司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网络销售农产品,北京农副产品交易公司作为创新型的投资平台整合双方电子交易、资金、信息等优势,建立综合易平台,发展海外订单,扩大市场份额,创新服务流通体系的标准化形式。
4推进密云农业“三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4.1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持续发展
密云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涵养功能尚需提升,区域优势特色有待强化,优化集中单一的产业布局形式,加强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支撑力度,合理利用农业空间,挖掘潜在土地资源,保护农业水资源,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比例,加大疾病防范与生态保护力度,解决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专业化农业人才,提升信息网络化水平,加快有机农产品认证推广,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休闲产业基础,升级高效规模经济,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不利因素,加快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与标准化生产,通过行之有效的农业工程推动密云农业的长久发展,以基础保障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4.2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建设
农业建设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坚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第一任务,完善长效保护机制,提升生态屏障与服务功能。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农业休闲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合理规划农业资源,统筹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延伸一二三产业链条,以产业化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增长。重视发展循环农业与节水农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资使用率与利用率,变废为宝,拉伸循环产业链,既保证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又能获得实在经济效益。
4.3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农业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造成农企标准规范不统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责任制,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标准化人员意识及素养有待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标准化生产对接力度不足,基层农机推广能力与信息服务水平不够,科研带动力不强。较多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影响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推广,造成产品具有差异性,不利于品牌打造。农业检测体系有待完善,实行产前生产资料,产中过程,产后质量跟踪的系列标准监管,加强农业环境监测,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在标准范围内,推进农业基地、标准化观光园的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推进“三品”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创新,避免大量使用或不正当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重视推行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监管人员素质。[4]多管齐下,努力生产出产品优良、质量安全、人民放心的优质产品。
作者:郝思思 单位: 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