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梨园甘苦寸心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梨园甘苦寸心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60年冬我荣幸地考进剧团,先后在连平汉剧团、平远汉剧团(64年底改组文工团)、广东汉剧院,从县到省团,从事舞台艺术四十几个春秋,与汉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几十年的梨园生活可分两方面谈起:1,“”前学艺至实践时期。2,恢复传统戏以来,艺术成长、丰富、结果时期。

一、“”前学艺至实践时期。

童年的我常对着留声机学唱外江戏名小生赖宣唱盘中的,《斩莽》《芦花雪》等剧目,日子久了能分辨出西皮、二簧曲调来。进剧团之后,在邓芝晶老师身边学有《断桥会》《拾玉镯》《盘夫》等戏。《断桥会》是老师的看门戏,唱功、做功较为全面,在他严格训练、自己的勤奋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老师看我学戏行,不久传给了我全本《白蛇传》。《盘夫》是著名广东汉剧小生曾谋的拿手戏,各团小生行都以此戏作教材。我崇拜曾谋老师,他专门以此戏给我讲戏文、教唱曲,使我得益匪浅。在组织重视培育下,进团不久时间,能演出小生戏有《白蛇传》《团圆之后》。无奈好景不长,刚露头角的我,遇上禁演传统戏的来临。时代的变迁促使艺术要从新学起,特别我唱小喉改唱原喉,难以一时适应,表演上更不习惯。“面对困难,不进则退!”耳边警钟敲响我重新勤学苦练的决心。我首次担负的现代戏《李队长负伤》饰李队长,该剧讲述李队长负伤后在后方与群众如何与敌人开展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当时我满有信心演好此角,想不到彩排后提出那么多意见,总的说我的表演不象赤卫战士,象似一员教师。一盆冷水几乎把我胸中炽热的艺术火花扑火了。是啊!演传统戏有其整套的戏曲表演程式,行当中还有人物形象化的艺术动作,按此照搬,感情、唱腔到位,可说没错。然而,现代戏的表演是不拘于程式,注意人物要性格化,讲究角色身份和历史时代背景,在不脱离生活的基础上高于生活。那么在艺术处理上就要重新创作出能刻划人物性格的表演动作来。要表现舞台上李队长的英雄形象,首先应了解他的英雄事迹、历史背景入手,掌握素材后,再用戏曲这门特有的艺术设计出唱、念、做、打一系列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舞台动作来,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就是高于生活的舞台英雄人物。当我明白了这方面的道理后,茅塞顿开,将几乎熄灭的艺术火花重新点燃。此后我更加认真学习文化、苦练基本功、钻研曲牌知识和有关业务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文化、专业素质打好基础。我记住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教导,以学者不羞的精神,长期坚持学习,刎苦钻研,在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很快成为主演。我扮演的角色有勤劳的青年农民、战士、知识分子、老贫农等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物形象。演出过移植样板戏选场《沙家浜》郭建光、《智取威虎山》少剑波。1967年开始,连续多年抽调参加省专业文艺汇演,饰演主角和比较主要角色,得到专家们、同行们青睐。

二、恢复传统戏以来,艺术成长、丰富、结果时期

“春风吹绿大地,唤起百业生辉。”打倒“”后,被禁演的传统戏又重新展现舞台,从此我又操起了老本行。那时我还在平远文工团,组织请来汉剧院罗恒报老师,与本团艺术骨干一起掀起了恢复传统戏的练功、排练热潮。我从《十五贯》开始,接连演出小生戏有《龟山案》《胭脂》《秦香莲》《王老虎抢亲》《白蛇传》等。为满足广大观众要求,常常一天负担两场主角戏,我趁此良机,获得了更多在舞台实践的机会。演出任务较重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身边的学徒有管焱君、刘小娟(女)我离开此团后,他们都上岗演出了。我常说:“人是锻炼中成长,繁忙的工作磨练了我,使我在各方面渐渐成长起来。”

1980年我被组织调进广东汉剧院,真正拜在曾谋老师门下为徒。在群雄汇集的剧院里,我鼓足十二分劲头钻研业务。以《林昭德》剧中人物的一句唱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先贤话,激励我振作精神步云程”为动力,我报到后四天,在手中无剧,曲本也无多排练的情况下,登台饰演了林昭德主角,当晚得到全团的好评,还得到粱素珍院长的重视和爱护,第二天晚上,梁院长亲自登台为我对戏,从此以后,我非常荣幸地接替了曾谋老师与粱院长配戏的重担。老师的宠爱,真传与我的小生戏有《林昭德与王金爱》《秦香莲》《闹严府》《丛台别》等,由于这些节目与粱院长拍当演出,所以又得到她在艺术上的指导、关怀。近三十年来梁院长既是舞台拍当,又是我其中一位好老师。

我为寻求艺术的发展、进步,常常写演戏心得和体会,这样既可锻炼人的写作能力,又可将饰演的剧中人物进一步深化,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上来。这样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我的艺术造诣明显地又上了一层梯阶。我经常参加巡回公演,参加重要场面的演出活动,例如1981年秋交会时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林昭德与王金爱》,我饰演林昭德,得到梁灵光、李坚贞、欧梦觉等省领导和日本朋友三甫先生、香港客属商会会长刘锦庆、曾宪梓先生等各届人士赞扬、接见和合影,还受到国内外、香港、泰国等记者采访和报导。从此,在我原有一点小名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广大观众了解和熟悉。点滴成绩不可松懈,激励我不遗余力地投身汉剧艺术事业中。曾有一段时间,我从一团暂到二团主持业务工作,我负责《花灯案》《林昭德》《闹严府》的移植排练工作,带团至韩江一带演出了两个多月。我独负男主角重担,夜夜登场,连续公演了百多场戏。白天带班排练,补角色和解决一些业务上出现的问题,身边带有接班人黄云、陈建月等。超负荷的劳动,有时也觉得劳累,但看到年青人能一天天地走向舞台中央,心里顿感欣慰。我经常这样想:“汗水能洗刷人的心灵,辛勤的劳动换来我艺术上的果实,丰富了我的人生观。”

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想做真正的艺术家就要不负流水年华,做时光的支配者。为寻求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并在继承传统艺术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变革,我对自己订出了今后奋斗目标:

一、争取多排新戏,增强自己艺术上的创作能力

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舞台经验,积累艺术资料

三、学习编导工作,加强理论修养

四、艺术上树立学到老做到老的精神

多年来我尊诚自己的诺言上演了好些自己创作的新剧目,充分发挥了我的艺术才华,就以《春江月》《凤冠梦》两剧谈点体会吧:该剧目中我负担导演,主演兼音乐唱腔设计等工作。如《春》剧的柳宝,

《风》剧的沈少卿同样用小生扮演,因各有其不同的身世、背景,故人物处理上也要不同,柳宝一出娘胎,父母受害,是在贫苦屈辱的环境中成长。沈少卿生长在官僚富有家庭,家遭不幸才逃命于民间一渔民家中。因此我在塑造两者人物性格时,柳宝用小生跨行手法,于粗犷大方,志气过人的表演气质贯串角色性格之中。沈少卿用文小生表演,艺术处理上以文雅恭谦、多思多虑为基凋。这样就创作出同样行当不同人物性格的表演艺术风格来。唱腔也是如此,沈少卿与《闹严府》曾荣的遭遇相近,人物基调相同,所以我基本继承曾谋老师流派唱法作主心骨,渗进自己的行腔,于潇洒飘逸感人中唱出他十足的书生味

和落难时的悲伤感情。柳宝的唱腔则吸收另一著名小生赖宣的唱法,唱出高昂悠扬的韵味,使人听后信服他才气出众,志气过人。又根据两者剧情需要,分别用不同风格设计了好些新腔、导腔,还借鉴其它剧种二重唱的手法作大胆尝试。通过巡回演出验证,广人观众不但喜欢,还得到好些戏迷、票友们的赞扬和鼓励。

演员学写作是件较困难之事,能刻苦钻研,坚持锻炼是会有收获的。想当初我学写几句唱词,彻夜无眠也难下手中千斤之笔,后来通过自己长期不懈学习和实践,请教老作家指点,今天,千斤之笔已减过半。近年,起笔挖掘整理或改编小生主演的折子戏有《仕林祭塔》《罗成叫关》《薛平贵别窑》《断桥会》《书馆奇缘》《辕门射戟》等,新编独幕小汉剧有《灵光传奇》《观音引度》等。还在舞台长期实践中创作积累了自己的唱腔艺术资料《广东汉剧谢仁昌唱腔专辑》。这些唱腔既不脱离传统,又有革新,记得汉剧院建院三十周年,小戏专场展演,《仕林祭塔》被选参赛,我在该剧中承担剧本改编、导演、音乐唱腔设计,主演等工作一举获得四项二等奖。1995年2月22日的《南方农村报》“明星心曲”栏目,专门刊登我撰写的《改革时代求创新》文章。最近我撰写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整理导演《仕林祭塔》的体会》和《小生唱腔浅谈》这两篇论文,又被《广东戏剧家》(1988年第二期、第三期)分别发表。舞台表演方面,通过吸收各剧种优秀艺术和自己长期实践积累,于业余时间进行着小生扇功、水袖功的文字艺术资料的编写。我曾任本院汉剧培训班声乐唱腔老师,为剧院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1997年4月份,我随剧院赴台湾演出,肩负小生行当重头戏,在公演期间,我的表演艺术受到台胞们的赞扬,不少观众要求签名、合影留念。有一位名叫郑荣兴的教授看了《盘夫》后,到后台对我说:“此戏太高雅了,你们的演出太棒了!你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在台湾难觅第二者……。”我急忙恭谦地说:“大陆好戏很多,象我这样的演员更多,欢迎来大陆指导。”他非常高兴地说:“一定会去的。”从这件事实说明,两岸的文化交流非常必要,谨此,我受了一次切身教育和体会。

几十年的舞台生活,甘苦心知。我饰演的小生戏有《秦香莲》《闹严府》《林昭德与王金爱》《龟山案》《火焰山》《胭脂》《姐妹花》《花灯案》《白蛇传》等。现代戏有《燕双飞》《山乡风云》《焦裕禄》《货郎记》《南方来信》等共百多台剧目-导演过《春江月》《凤冠梦》《仕林祭塔》《王老虎抢亲》等,现代戏《五把锁匙》《劲往一处使》等剧目并参于音乐唱腔设计等工作。其中与粱院长拍当演出的多数剧目,先后在中国唱片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惠州夏里巴、汕头海洋、梅卅I嘉应等音像公司录制了唱片、原音合带、光盘销往海内外,影响颇大。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福建省电视台、汕头电视台、梅州电视台、台湾省电视台,有播放我们演出的折子戏或全连大戏。

我虽说戏演得多,艺术上有一定造就,群众中有声望高,并且有我一帮的戏迷,可我不是一个幸运的演员哪!由于前几年梁院长注重培养青年,多次省汇演主动让位,故我这个舞台拍当自然失去一次又一次参赛获奖机遇,行话说:“无机会参赛,无缘份评高职称。”可我从不失去信心,耐心等待、等待……。而在艺术创作、研究上从不放松,我明白要当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凭自己的实力,我不敢指望一朝登峰巅,只要求自己每天在攀登。烈火定能炼真金,机遇终于来了,97年剧院调动全院艺术力量排练新编大型汉剧《蝴蝶梦》。组织决定让我反串老生饰庄周一角,与中国戏剧研究生、青年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仙花拍当演出。我接受任务后,认真塑造,通过数月奋战,该剧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戏剧节汇演,剧组荣获“97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演员方面李仙花荣获“优秀表演(主角)奖”,我荣获了“优秀表演(配角)奖”。调至汉剧院十多年来,首次给我参赛机会,谨一次机会获得全国大奖,事实证明了我的实力。当时我感慨万千,多年来的人生坎坷情不自禁地写出了真实心声:

离平来院十八春,誓为汉业献终身。

孤鸟投林苦度日,石缝长出一枝春。

1995年,院领导决定恢复青年实验剧团,我服从分配,于5月1日到“青团”任副团长并主持全面工作。李仙花挂正团长在北京读书。当时该团行当不齐、物资破旧、经济空白等问题很多,我顶着风险,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抓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同时抓好业务建设。我凡事带头,身先士卒,提倡一专多能、一人多用、兼职管理,以老带新的办法,抓好节目生产同时,广泛争取社会热心人士、实业家的资助,共筹集资金四万余元,补充购置了急用物资,及时保障了“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的实施。那年我们送戏到边远山区、农村、乡镇、工厂、大中学校等地巡回演出,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演出任务,并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我被评为“96梅州市送戏下乡积极分子、广东省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先进分子”。事实面前又一次证实“胜利果实是属于敢向困难挑战之人”。

事后我从青年剧团调回广东汉剧院一团任团长主持全面工作以来,既当领导又是业务骨干,花尽脑汁为培养一批业务接班人,边抓节目生产,从中推出新人新戏,认真开发演出市场。为了汉剧事业,肩负重任,在抓好全盘工作同时我一直闪光在舞台,言传身教带领全团中青年攀登艺术高峰、直至退休头一天,仍闪光在舞台中央,谨此我作诗一首:

四十余年苦练功,粉墨登场古今通。

梨园甘苦无闲日,天道酬勤硕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