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真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面对老师越来越多的感叹,我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思考,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提出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我以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0-01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我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我认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然而,“语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与交融,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支撑点。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

【案例二】《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

思考: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

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不难看出,第一个《桂林山水》案例,教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只重视工具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怀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回归语言。如果教者抓住“语文性”,由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可见,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使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彰显“语文化”――求实

“语文化”就是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让语文再语文一些,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关于语文的课。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地教语文,还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语文教学要真正归还学生的“读者”地位,让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大放光彩。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2、感悟――阅读之神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记忆,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记忆,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无处不在,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不能只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金林编.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