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不是唯一标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不是唯一标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5月20日,“中华民国”史上第一个“文化部”将成立。此举虽宣示政府对文化议题的重视,却也同时反映出台湾社会近些年来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日渐衰落的焦灼,以及对自身文化定位的莫衷一是。

不可讳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台湾无疑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纵然当初的台湾无知也无觉,更从未期待。

台湾人眼中的传统文化

《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未识字前便朗朗上口,上学后则得努力记住哪天得背笔墨砚台上书法课、哪天要抽考摘录自论、孟、大学、中庸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一年里,最重要的几大节庆活动是除夕团圆、清明祭祖、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犯错罚跪的祠堂匾额挂得是大大的“忠、孝”二字,庙会里歌仔戏与布袋戏最常演的是教忠教孝的中国民间故事,最赚热泪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是一个“打倒万恶‘’,解救苦难胞”的台湾,一个处于时期的台湾;一个全民努力作建设拚经济的台湾,一个“当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作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台湾。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形态改变、智识普及和信息快速流通的影响,各国的传统文化不免面临考验。在台湾,“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考验尤其巨大。尽管依旧认同其中心思想价值,尽管清明还是祭祖、中秋还是赏月、笔下依然写的是正体字,但由于两岸间众所周知、至今复杂难解的问题,以及台湾内部的政治氛围,这六个字,仿若成为J.K.罗琳笔下的“You-KnowWho”,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二字,在许多人心中逐渐变成了文化中国,而非政治中国。

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谁说了算?台湾有否自己的传统文化?若有,又是什么?台湾究竟是谁的台湾?当人们开始思考甚或争论这些问题时,台湾本土意识已悄然抬头,过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的单一文化体系也发生改变。

学校里,由国语一枝独秀、讲闽南语还得受罚的环境,转变成为鼓励学童学习闽南语、客家语与原住民语的“认识母语”化教学;教科书中,过往国文课本中较少见的台湾本土作家作品,而今篇幅大增,古文则相对减少;历史与地理课本里,满满几册都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及那明显与现实不符的“东北九省”带外蒙古的“老母鸡地图”也缓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台湾史与台湾地理;社会上,尊重与认识共同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族群的呼声日渐高涨,原民电视台、客家电视台、台语电视台成立,人人都有发声渠道,原住民朋友的身份证上可以不再使用汉族姓氏,得以改回自己原本的族氏族名,“总统府”前的路也不再称“介寿”,而改为纪念最早在台北地区定居的原住民凯达格兰族的“凯达格兰大道”。

与原住民

对跟随来台的老一辈而言,中国大陆是他们永远的乡愁,面对这样的改变,自然愕然不解、无法接受;对身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但却从未居住在那片辽阔中华大地、并目睹两岸各自发展多年后所产生的巨大文化隔阂的人,在争论不休中开始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更思考原本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事物。

就在台湾努力想理清自己的定位,并且整个社会陷入一种非蓝即绿的纷扰中时,台湾之外的世界照样运转,并且运转得比过去都快。当终于意识到这一点时,落后的台湾开始浮躁,想急起直追,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经济问题无法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陷入更深沉的焦虑与浮躁中。

当所见、所闻、所听、所讲全围绕着金钱,金钱挂帅的价值观渐渐凌驾其它价值观之上的现象,也就一点也不足为奇。

传统文化产生于传统社会,然而,这半个世纪来,全球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令人们在居住形态、思考方式、价值取向都与过去迥然不同。当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如同过往般紧密,功利主义抬头,经济问题令人压力倍增时,“敦亲睦邻”、“忠孝节义”、“尊师重道”、“敬老扶弱”开始变得不重要,太过“温良恭俭让”反而会受人欺负、阻碍晋升,连最基本的尽孝,都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幸,在台湾全民浮躁之时,成为了一股稳定人心的力量。神没有国籍,不分颜色,不因贫富贵贱而有差别心。在台湾,无论老人小孩,见着庙寺经常就自然地合手一拜,自觉流年不顺、运势不佳、心情不好,就到清烟袅绕的庙里绕一圈或给人收收惊,就算分不清佛教道教,也没有人会谴责你甚或指责你走错地方。

毋须为自己定位、也没人敢为其定位的宗教团体,摒持着宗教无私、无差别心的精神与情怀救老扶弱,苦口婆心的教化人心,借助新时代的媒介传播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渐渐式微的台湾社会中一股新的力量,让浮躁得以缓缓沉淀,让自省重回人心。

执政后,致力解决经济问题之余,在文化问题上,对内,对台湾多元文化予以尊重,并提出“台湾奖”、“二十一世纪华文大辞典”、“文化外交基金”等政策主张;对外,则希望仿效大陆的孔子学院,在海外开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书院”,更多次表达“识正书简”、正体字(繁体字)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愿景。

其实,身体力行学习各族群语言与文化的执着与诚恳,以及其在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可说极佳体现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的谦谦君子风范。但说句老实话,在台湾,这样的人物也不多见。

西方文化、日据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原住民文化以及新住民文化,如今在台湾兼容并蓄,但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并没有消失,也没有人愿意它消失。我们依然以写笔画繁多的正体字为荣,对写出一手丑书法感到抱歉;我们也爱玩三国游戏,并对其中人物的阵营、智力、攻击力如数家珍;我们的中秋节虽然变成了全民烤肉大会,但苏轼的《水调歌头》依然能唱也能背……只是,在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六字之时,有些人可能会说“中华”、“华夏”或者“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