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创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创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创设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正确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适宜创新教育的环境。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并重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过度。

二、创设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创新力,教师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数学教师应善于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谈谈数学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数学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培养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中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扩。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正确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教师应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同时,教师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总之,创新教育需要我们学习教育新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用创新思维去面对教学。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