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巢不空心 空巢老人的危机应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巢不空心 空巢老人的危机应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关将至,喜庆祥和的气氛开始弥漫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一年中这个最重要的节日。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迎来团圆。

张大爷的女儿欢欢在广州工作,孩子刚出生3个月,出不了远门,所以她今年不能回老家哈尔滨过年。而且明年很可能也回不去,因为去年她和老公高先生就是回哈尔滨陪张大爷过的年,明年春节该轮到他们去高先生在成都的老家过年。这可能是很多80后夫妇都会面临的难题——两个独生子女,如果双方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那每年就只能选择去其中一方的父母家过年。

其实不管去哪一边,另一方的父母都只能在冷清的氛围中迎来新年。过年尚且如此,平日里很多老人就过得更孤寂了。这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现象。

空巢”究竟多严重

关于上述这个老年群体,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空巢老人”。鸟爸爸和鸟妈妈把小鸟喂养长大,它们翅膀变硬后就高飞而去,只留下鸟爸爸、鸟妈妈守着空空的巢穴,这是自然界的“空巢”现象。而它反射到如今的社会,就是年轻人大多像飞出巢穴的小鸟一般,离开父母的庇护,外出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生活。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其中北京的老年家庭空巢率为34%,上海为37%,天津更是高达55%。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空巢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的家庭空巢率将达到90%!

很多老人在面对空巢问题时会产生适应障碍,从而出现心理危机,患上“空巢综合症”,具体表现为:

1、无所适从。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也随之从原本紧张又有规律的生活中抽离,转为一种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这时很多人会出现适应不良,进而形成抑郁消沉、烦躁不安的心理。

2、无所事事。当自己不再围绕子女忙碌后,老人忽然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大为下降,感觉到生活无趣,并容易产生自闭心理,社会交往也大为减少,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3、身体状况变差。受“空巢”应急刺激产生的不良情绪,还会引发身体不适或生理疾病,比如失眠、头痛、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胸闷憋气乃至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痴呆症等等。

一项来自上海的调查显示,有5%-15%的老人会经常产生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空巢老人。所以,如何给予空巢老人心理关怀和精神抚慰,让他们的心不“空巢”,是我们的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老人需要怎么想

要想克服“空巢心理”,老年人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学会调整心理状态,寻找一种健康的精神养生方式。

首先,要学会放下。为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如果在子女长大成人、离开自己之后还想着为他们包办各种事情,显然是不切实际,也是没必要的。正如翅膀硬了的小鸟一样,子女离开自己独立生活,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在这个社会生存打拼的能力,老人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闯荡,该放手时须放手。

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独居其实并非坏事,它甚至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您是空巢老人,不妨跟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您的子女在结婚前只有一种身份:您的孩子。可当他(她)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后,他(她)会多出其他几种身份:丈夫或妻子、爸爸或妈妈。这时候,假如您依然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您会让(她)他夹在几重身份中疲于应对。比如家里的大事是听您的,还是听老婆(丈夫)的?比如外出游玩时是优先照顾老人,还是对孩子更上心?这些都是很实际又不大好解决的问题,更不用说那千古难题——婆媳关系了。老人们也有过年轻的时候,都是过来人,自己当年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烦恼呢?

第三,要学会不庸人自扰。几代人住在一起,生活习惯也会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何时睡觉、何时起床、何时吃饭,家里的东西如何摆放,家里的收入如何使用,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观念上的“碰撞”。此时的您,已经不是当年的“一言堂”,不再一人说了算,时间长了,您会觉得“家不像家”,自己是在“寄人篱下”。这时,聪明的您需要想清楚一件事:其实即便是一家人,也不一定要朝夕相处。子女的偶尔看望,其实是更贴心、更恰当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非常重要。

第四,要学会更关注自己。子女不在身边,您可以重新把生活重心调整到自己身上,您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您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丰富生活。练书法、下棋、散步、找朋友聊聊天、加入老年合唱团……只要身体状况良好,您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果您有技术专长,还可以成功返聘,继续发挥余热。为家庭操劳奉献了一生,过您真正喜欢的日子,是生活给予您晚年的一种馈赠。

第五,要学会更关心另一半。其实老人最应该知道的一件事,还是真正和自己相伴走完一生的不是父母,更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另一半。您应该给予自己的老伴更多的关心和慰藉,要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建立起新的感情支持系统。

归根结底,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需要做好心理调节,完成心理转换,走“情志养生”的路。只有自己对自己好一点,生活才会更美好。

也有专家提议通过建立家庭养老室的方法来关心空巢老人。具体地说,就是由居委会组织统筹设立,安排社区的家政服务人员,专门负责多户独居老人的饮食起居,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务。老人每天的饭菜可事先预订,兼顾老人的嗜好。洗衣等家务活可以集中进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还可以与社区家庭病床相结合,以便得到及时诊治。

当然,帮助空巢老人还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您身边有空巢老人,每个人都应伸出援助之手,去关爱这个群体,因为每个人都有年华老去的那一天。同时空巢老人们也要注意跟邻里建立融洽的关系,有了融洽的邻里关系,可以把钥匙托给邻居保管以备不时之需;有了融洽的邻里关系,危急时刻只要跟邻居说一声,他们会帮您想办法;有了融洽的邻里关系,会随时得到邻居的关心、帮助,减少发生意外的可能。有了更多社会帮扶力量的加入,就一定会让空巢老人的世界变得不再孤单和寂寞。

空巢老人谈“空巢”

65岁的梅素芳(浙江杭州)

老年人没必要把孤独看成是自己的专利,其实谁都可能面对孤独。不要害怕,其实孤独是欺软怕硬的纸老虎,你越害怕它,它就越欺负你,越抓住你不放。

71岁的安大志(山东菏泽)

我儿子结婚后就在北京定居了,现在他们一家三口每年回来看我和老伴两次,每次大概七天时间。要说不孤独,那是假话,可现在这种情况太多了,又不是只有我们一家这样,所以没啥抱怨的。再说社区对我们挺关心,有个大事小情,邻居们也都乐意帮忙,我们过得挺不错的。

69岁的方平刚(重庆)

在我们这幢楼里,像我和老伴这样的空巢老人一共有六户。大家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家的子女也相互认识。每次有孩子从别的城市回家,都不忘代替别家的儿女给老人们带些礼物,我们都感觉十分温暖。

子女需要怎么做

当然,空巢老人的自我调节只是一个方面,来自他人的关怀也必不可少。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老人“空巢心理”的产生源于子女,那么子女给予老人的慰藉,就是最好的“心药”。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一生极为不幸,中年时儿子流落国外杳无音信,老年时自己双目失明,后又患上癌症,医院诊断说他活不过一年,眼瞅着老人将在苦痛中度过短暂的余生,这一天老伴突然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的儿子找着了,还托人带话说自己在国外组建了家庭,只是因为工作太忙,近期不能抽出时间回国,但会尽快与家里恢复联系。不久后,儿子果然从国外打来电话,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此后,儿子几乎每个月都会从国外打来电话,老人的笑容明显多了,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每个月,他都在等待儿子的电话中幸福地度过。

六年过去了,老人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比之前医生开出的“死亡判决”晚了整整五年。老伴在他临终前说出了秘密:所谓的“儿子”其实是找人“扮演”的,每月打来电话,只是为了让老人有个念想,开心地度过余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了年纪的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心理很强,而心理因素对于一个人健康的影响更是超乎想象,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重视空巢老人心理的主要原因。既然老人因为子女离去而感觉“空巢”,子女就要尽力去弥补这种空巢感。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大现实,那么能不能住得距离近一点呢?

有条件的子女在购房选择时,最好做到和老人分而不离,居住空间上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对照料老人最有利。“一碗汤的距离”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当时,日本的空巢现象非常严重,日本学者提倡子女的住处应该和老人的住处离得不太远,并提出了“一碗汤的距离”的概念,就是说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汤送到老人手上还不会降温变凉——以此来形容亲子间相对独立,又不失亲密的距离。

如果子女因为经济条件和工作需要,不能保证“一碗汤的距离”,那么能不能多来看看老人呢?

如果同在一个城市或是相邻的城市,子女应该利用周末的时间定期探望父母,说说闲话,拉拉家常,帮忙打扫屋子,维修一下平时老人没法弄好的日常生活设施。这样一来,老人们很开心,子女也不会太累,而且能及时掌握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

如果相隔较远,不方便经常来看老人,那么能不能多煲煲电话粥,多嘘寒问暖?

每周在固定时间里打电话给父母,聊聊他们的近况,并把自己的生活状态讲述给他们听。出差时,别忘了报个平安,再跟老人聊聊异地见闻和民风民俗。另外如果相隔千里,确实没办法照顾到老人的日常生活,那么最好找到可以托付的人——比如麻烦父母身边的亲戚、朋友时常来看望一下,或者雇个保姆来照顾老人。

社会力量怎么帮

仅靠子女照顾或是托人探望,并不能解决空巢老人平日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也很难避免危险情形的出现。更有效的方法,还是建立健全社会的“居家养老”制度。

兰州的李阿姨和老伴都是退休的医生。两人有三个子女,成年后先后移居国外,只剩下老两口居住在一幢80多个平方的大房子里。2011年冬天,李阿姨不小心摔倒,造成偏瘫。子女们虽回来探过病,但不久又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返了回去。临行前,怎么也放心不下的李阿姨的子女找到社区,提出可以给社区提供报酬,希望工作人员可以照料自己年迈的父母。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社区的积极介入也的确为李阿姨一家解决了大问题。

其实,随着空巢现象的日益突出,社会力量开始越来越多地对此加以关注。很多社区都加强了尊老爱老精神的宣传,并身体力行对辖区内的空巢老人展开帮扶行动。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