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与抗药治理问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与抗药治理问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搞好园林植保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关系到巩固园林绿化成果的重要工作。园林植保是研究危害园林植物害虫病菌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有着以环境为载体的特点。园林植物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农药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而且使园林绿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新的障碍。如何开展抗药性综合治理,已经引起园林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抗药性;养护

1园林病虫害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无树不病,无树不虫,园林病虫是园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伴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敌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这种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生物链。我国许多园林风景区比城市病虫害相对少,是由于那里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那里的园林植物虽然也遭受病虫危害,但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自我补偿和自我修复能力,自控及互相制约的作用较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园林植物与病虫害建立了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在未受到外部因子强力影响时,它们保持着相对的动态稳定,其一般性的轻度危害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起到自然疏叶、自然疏枝的自我调节作用。例如松枝枯病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Fr。在松林中普遍存在,轻度发生可促进松树树冠的自然整枝。有虫不成灾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应该允许园林病虫的存在,100%的“彻底消灭论”是不可取的。

2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园林病虫害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在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城市绿地中,品种丰富的植物,经过园林工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配置,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既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又有各种植物组成色彩斑斓的优美图案。多种多样的植物材料为不同病虫害提供了丰富的各取所需的食物源,容易形成多种病虫害共同危害的情况发生。同时,镶嵌于建筑群落之间的园林绿地已形成了各自的“小气候”,使得对气候条件特别敏感的各种病虫害在不同绿地呈现出不同的发生规律和习性特点。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

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持久,防治受限制。城市环境与园林病虫害是一种脆弱的生态关系。现代化城市必然是综合功能十分健全的场所,为机械化防治和高技术防治园林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城市生态中人类控制生物环境的能力减弱,城市“生物链”很难维持良性平衡,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条件恶劣,经过长期驯化的苗木品种大多数抗逆性减退变弱,容易招致病原寄生物感染侵袭,导致病虫害长期发生。而对病虫害的防治又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如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不能使用剧毒和药剂残留时间长的农药。这样可以供园林部门使用的农药品种少,重复使用机率高,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

3害虫抗药性机制

(1)害虫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使虫体内的解毒酶有更多的机会降解毒物。(2)害虫脂肪体等惰性部位储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3)活化酶作用降低。有些杀虫剂进入虫体后在虫体内有关酶作用下,变成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时,才呈现出有效的毒杀作用,如果害虫活化作用降低即会出现抗药性增强。(4)解毒作用增强。害虫体内有多种解毒酶系,如果解毒酶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将药剂解毒变为无毒化合物,药剂即失去致死害虫的能力。(5)行为抗性机制。害虫有受体较敏感种群,在接触较低剂量药物时,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作用,从而逃离防治存活下来。

4

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

(1)原生质膜透性降低,使药剂达不到作用位置。(2)菌体解毒能力增强,使药剂降低或丧失活性。(3)菌体代谢能力增强,阻止了药剂在体内的活化。(4)杀菌剂与其作用点亲和力降低。(5)迂绕作用。有的菌体代谢途径被药剂阻碍后,从弯路绕过被阻碍的代谢反应,维持正常成长。(6)有的菌体特异性酶如果被药剂抑制,菌体可以通过增加酶的数量以弥补药剂化的损失,使整体代谢正常。

5病虫抗药性治理策略

病虫抗药性的治理,要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合理保护敏感资源,选择抗病、虫品种和非化学防治措施。从化学防治角度出发治理害虫抗药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杀虫剂。(2)限制使用药剂,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药剂的选择压。(3)选用无交互抗性或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4)进行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杀菌剂的合理混用或轮用。(5)在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