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安根和他的“农机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安根和他的“农机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我研发的第一台谷子脱粒机,当时这台脱粒机采用了清选装置,这个装置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漫天飞糠、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续我还研制出了谷子脱粒机二代。”张安根一边比划,一边对记者说。这位来自山西高平河西村的农民已经年过六旬,尽管创新发明这条路走得很艰苦,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他对记者坦言:“创新研发是我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手摇罗粉机:为减轻劳动强度

1966年,只有14岁的张安根到生产大队从事玉米淀粉加工工作。因为爱琢磨,这期间,张安根的第一个“小发明”――手摇罗粉机诞生了。当时正赶上“”,并没有人支持他搞研发,所以这台手摇罗粉机的功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到了1980年,张安根才又有C会重新改进手摇罗粉机。据张安根回忆:“当时,手工加工粉条不仅程序繁杂,还很费力。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我才想着研发一台手摇罗粉机,后来经过加工改造,断断续续试验了两年,在1982年的春天试验成功。”张安根研制的粉条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在当地农业机械厂与河西农技站的支持下在高平县进行了大力度的推广,效果非同凡响。

自从有了首次研发的经验,张安根便渐渐爱上了创新发明。随后,他又相继发明了卫星天线控制器、谷子脱粒机和玉米脱粒机,并全部申请了国家专利。张安根研发出的成果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坚定了他心中创新发明的信念。

一代脱粒机:为谷子脱粒找地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好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很多现代化农业机械取代,但是有些农活还在传统的方式方法中进行,如农民打谷子没有场地,每天只好凌晨3点钟起床把收来的谷穗运到公路上让汽车进行碾压。面对这种情况,张安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查资料、绘图纸,然后购买了机器原材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2年,张安根的第一台谷子脱粒机问世。当他开着新机器在地里做现场试验时,原本兴奋的心情一下子凉了半截:新机器所过之处,谷粒是脱出来了,但是满天乱飞的谷糠让人窒息,谷子、秕谷和糠分离得也不是很干净。必须改进!随后,张安根又在农闲时投入到第一代脱粒机的改造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安根对清选装置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大圆筒,当谷子、秕谷和糠被吸入到大圆筒后,它们就会沿着大圆筒内壁高速旋转,重的在外,轻的在内,虽然旋风可以让谷子、秕谷和糠高速旋转起来,但是旋风向上运动速度却低于秕谷和糠的悬浮速度。发现问题后,张安根做了调整,他在圆筒的中心安装了一个小圆筒,让旋风绕着小圆筒外壁和大圆筒内壁之间的通道高速旋转,经过试验,秕谷和糠全部被吸了上来,又经过反复实验和调整,把小圆筒、大圆筒的直径和长度确定了下来。为了控制谷子被吸出去,他绕大圆筒内壁水平安装了几道圆圈,就像高速路上的减速带,有效地控制了谷子向上的运动速度。旋风式谷物清选器研制成功,谷糠污染环境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二代脱粒机:为提高劳动功效

本以为谷子脱粒机就这样研制成功了,可是没用多久,又出了问题。“脱粒机时不时就会出现连续振动的情况,接着就停止工作,重启又可以继续脱粒,但不久又会重复上面的状况。”张安根说,“后来仔细观察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脱粒钉齿太长才导致了谷粒憋机,导致机器停止工作。”

找到问题,就要改进。可是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借鉴,凭借经验、感觉,张安根制定出了全套方案,本以为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是试运行却仍以失败告终。“问题没有解决,脑子里绷的那根弦儿永远放不下。”这不仅是张安根的工作信念,更是他对工作的一种态度。面对失败,张安根并没有放弃,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设计出3套试验方案,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2009年,第二代谷子脱粒机终于闪亮登场。

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安根感慨万分地说:“找到问题后,我做了很多方案,但没有哪个农机企业可以帮我改造,我自己把长弧形钉齿安装在脱粒机上,让长弧形钉齿带着谷穗在脱粒室做圆周运动,谷穗经过打击、摩擦、揉搓等过程,谷子就会被脱下来。从谷穗变成谷穰后,形状发生变化,谷穰虽然很软,但压实后很结实。再通过钢丝网脱粒凹版的齿尖勾着谷穰向内移动,谷穰就不会被挤压成团,也就不会再出现憋机的情况,脱净率达到了99.5%以上。”如今,张安根不仅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第二代脱粒机经过推广还让更多的农户体会到机械化带来的便捷。

采访结束时,张安根告诉记者:“现在的市场竞争很激烈,产品需要不断创新,假如停止不前,就会被淘汰。2018年,我将要推出谷子联合收割机,希望新产品研制也能够顺利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