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杂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杂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局面,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下提供的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更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下支持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综合性。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性质特点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需要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作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与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认真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可能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在这种设计下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自主活动,学生将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如在教学《恐龙》一课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加以归类、总结,通过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观看影视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知,同时开展朗读、交流、讨论等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语文课堂试图体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反思

1、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学生不知去哪儿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或者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给予及时的信息评价,帮助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

2、适时运用 “留白”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3、莫忽视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都有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事实上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遗漏评价这一环节或是以教师的小结性语言代过。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教师为了阐明某个观点让同学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还在探索的阶段,仍有诸多问题值得商榷、实验、论证及改进。如软、硬件的建设与开发,师资力量的培训,最优化教学模式的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往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最终会像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