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的百货公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的百货公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月的一个周末,33岁的罗宇专程去了次平凉路。她在一家连锁药店停下拍了张照片。在她1990年搬离这一带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家百货公司,官方称呼是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代表着杨浦区的时尚。很长一段时间,住在这一带的人都相信,“三百”没有的东西,上海别的地方也没有。

罗宇在多年之后回到这里看看的冲动,来源于她看到的一条消息—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淮海路分店在营业19年之后,最终在6月中旬关了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汽车旗舰店。而在9月初,位于淮海中路茂名路路口的二百永新也传出了将于年底关门的消息,原址将变成快时尚品牌优衣库在上海的第二家旗舰店。

关店事件在微博上以怀旧形式散发开来。童年在第一百货顶楼职工幼儿园度过的陈辰在微博上放出老照片寻找他的幼儿园同学;在上海海关工作的李先生则将自己从2006年起收集到的上海号码百货老照片放在微博上做成了一个系列。那些细小的往事也于此刻从记忆里被打捞了起来:周末装扮一新被父母带去百货公司里过周末;小时候最大的乐趣是跑去百货公司里乘电梯或者打电动……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他们才会想起这些号码百货。从1949年开始,上海一些中大型的国营百货商店都以号码相称。从一排到十二—除了长宁区和闸北区,几乎每个区都有一个,人们统一将它们称为号码百货。第一百货正是这些号码百货中的老大,而它的前身是1934年修建的被称为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

但是现在,12家号码百货公司只剩下了3家:上海第一百货、上海第六百货和上海永安百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叫作上海第十百货。原本属于它们的风头,被更为时尚的百货公司和新兴的大卖场、Shopping Mall以及淮海路上的那些品牌旗舰店抢了去。当然,还有电子商务网站。

“可以说,号码百货的时代在这时候已经结束了。”上海商业经济中心主任齐晓斋说。

今年的状况则格外残酷。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定觉得今年是过去10年里行业增长最为困难的一年。6月,他与同行企业王府井百货、西单百货、杭州大厦的经营者们作过一次简短交流。在那次交流中,他们得出了上述结论。他们发现,百货公司,尤其是位于市中心的百货公司,今年销售出现下降趋势,整体客流量下降10%。

与过去10年百货公司受到的冲击大多来自超市、专卖店以及Shopping Mall不同,现在这些零售业中的实体店站在了同一阵线—电子商务网站正在吞噬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价格战再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节假日,变得毫无章法,并且从线上打到线下;到了2012年,经济形势的不景气,更是将这些传统百货公司逼入了死胡同。

齐晓斋统计了2012年上海前7个月的零售业数据,发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但百货公司产生的零售额却同比下降了9.2%。“百货公司,尤其是像我们这些专注于服装的百货公司,是电子商务网站兴起的最大冲击对象。价格战更是打得让人绝望。”上海第六百货总经理郁嘉亮说。

“电子商务是否已经把实体店尤其是百货公司逼到了死路?百货公司除了价格战还有别的路可走吗?如何更加精细化管理?”9月初,作为硕果仅存的三家号码百货中的一家,上海第六百货在宁波举办了两年一次的经销商联谊会,面对200多个经销商,郁嘉亮提出了这三个问题。

因为位于人流量巨大的徐家汇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阿姨店”的六百能够存活至今已算侥幸。对比起过去的辉煌,这样的问题让人心酸。

该怎么形容当时的火爆场景呢?沈女士想了想,用手比了比那时候的第一百货化妆品柜台—排排站四个人的长度,里头只卖上海三家家化厂商的产品,种类在10种左右。为了买化妆品而来的人将队伍一直排到门口拐弯处。从1982年开始,她便一直在这个柜台工作。她说,这样的排队场景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中期。几百米开外的第十百货同样火爆,在最高峰为了控制人流量甚至推出了3毛钱一张的门票。

齐晓斋曾经在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工作过许多年—后者是号码百货的上级管理单位。当时齐晓斋的任务就是为包括上海市号码百货在内的零售企业制定发展计划。他说,最初的号码百货公司只有10家,其中有9家在1956年年底由工商业改造中的百货店转变而来—有971家上海私营百货零售企业转为公私合营,但只有9家规模在中等以上的商店被挑选成为市级和区级直属的号码商店。

到了1988年,徐汇区一家叫中兴商场的经理去外地开会,发现人家一提起上海的号码百货就两眼发亮,回来就打报告申请要改名为上海第十一百货。很快,第四百货长风商场也交了改名申请报告。一度,齐晓斋担心开了这个口子,此后递交改名申请报告的公司会层出不穷。但结果还好,毕竟没有公司愿意被简称为“十三百”。

12家号码百货,就这样散落在上海每个区的重要商业地段,并且统一在门口挂着硕大的字牌“上海市第×百货商店”。它们有统一的开门与打烊的时间,统一的营业员服装,统一的规范用语和表情,统一的“唱票”制度,统一的进货渠道以及统一的商品品类。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迁往郊区居住,当商品由供应匮乏变成供应丰富,当市场由垄断变成开放,当需求由基本物质需求变成时尚需求,由号码滋生出来的魔力从1995年开始逐渐消失。

最初的变化迹象出现在1990年代初。当时发生的许多事在最初都被认为是好事。上海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动迁潮,大多数号码百货公司都趁这机会大兴土木。四川北路887号的第七百货趁机吃下了对面的新凯福;老西门中华路1501号的第八百货、长寿路155号的第四百货都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大楼;就连历史最悠久的第一百货也在隔壁兴建了新楼。

一些进口品牌开始入驻,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以化妆品为例,染发膏、指甲油开始进驻柜台。沈女士说,最开始卖的指甲油是美加净的牌子,像抢一样。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这些号码百货开始不再单纯从中央采购供应商和市级批发公司进货。它们开始重组进货渠道,直接向工厂进货。好处显而易见。当时第一百货为四川成都的一家蚊帐个体户设立了一个专柜—5个半月后,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相当于第一百货前一年的蚊帐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