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盛世风韵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楔子】
一座大佛,昭示君权神授;一位女皇,借助卢舍那大佛,登上权利巅峰;她是武则天,女皇和大佛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走入龙门石窟,去体味那盛世下的朝歌变迁。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曾在开元二十四年,借宿龙门招提房,欲醒之际,忽闻清晨之钟声,有感如禅家顿悟,写下此诗。
龙门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所谓龙门,旧称伊阙,从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营建来看,皇宫的端门,和外郭城的定鼎门,正对着伊阙,而帝王又常自比为“龙”,因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龙门石窟兴起于北魏,伴随着北魏政权在洛阳的没落,龙门石窟逐渐黯然下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公元675年这一天,沉寂了150多年的龙门再次热闹起来,伴随着东方升起的第一缕阳光,大唐帝国的皇后武则天亲临龙门,主持卢舍那大佛落成剪彩。
这一刻,武则天的眼神肃然,同慈悲的卢舍那大佛一起接受着世人的顶礼膜拜……
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眼睛灵活而含蓄,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庄严典雅、宁静肃穆之感。传说卢舍那大佛的面相正是以武则天为原型,自古以来,只有皇帝把自己的相貌与佛像融合,昭示君权神授,而一个皇后如何敢把自己的形象以这样宏大的规模雕刻在石壁上呢?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37年,武则天能与佛教结缘,与她的生母杨氏的影响密不可分,杨氏立志要当一名佛教居士,最后虽未实现,但是母亲的佛性对武则天幼小的心灵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则天14岁的时候,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却不被唐太宗宠爱,有心计的武则天便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
唐朝自开国以来一直宣称道教的祖师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公元637年,唐太宗曾专门下达“道先佛后”的诏书,但这些并没有阻碍佛教的发展,佛教从隋唐时期在民间就十分流行,信徒广众,已经逐渐由外域宗教变为中国化宗教,以致唐太宗对于佛教也十分虔诚,曾派遣玄奘西行取经。
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归来,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设宴接见,武则天侍立在侧。其间,玄奘畅谈异域风情和佛法、佛性,使武则天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公元649年,随着唐太宗的驾崩,当时被封为才人的武则天和其他妃嫔们一起落发感业寺,为先帝祈福。按照惯例,她们将在青灯古佛的陪伴下,耗尽余生。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她就被唐高宗李治接回皇宫,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冥冥之中,武则天感觉这些都是由于佛祖的庇佑。
公元656年,已成为高宗皇后的武则天,又一次见到了玄奘,已经33岁的武则天,登上高高的城楼,观看玄奘迎接御制慈恩寺碑的场景,在她心中,佛教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后,唐高宗李治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国家大事逐渐由皇后武则天决策处理,威势甚至超过了唐高宗,当时并称为“二圣”。
武则天要“君临天下”的念头很强,她想要插手政事,就通过各种方式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至高无上、君权天授的神秘色彩,她选择将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连在一起,推崇佛教,排挤道教。当国家重权都掌控在武则天手中的时候,卢舍那大佛以她的面容为原型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开凿卢舍那大佛,武则天捐出了自己一年的脂粉钱,虽然两万贯对于这项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过有了皇后作示范,王公贵族们自然趋之若鹜,资金的充裕让卢舍那大佛这样巨大的工程,仅用了3年零1个月就圆满竣工。
主佛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这座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卢舍那”的意思是指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伫立在大佛脚下,无论身处哪个角度,时时都感觉正在被她智慧的目光笼罩着。后来,武则天为自己起名“武瞾”,这个“瞾”字表示日月当空,是特意造出来的,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卢舍那大佛一样,给普天下带来温暖和光明。道教随着武则天对佛教的大力推崇而黯然失色,好像所有的信仰都被卢舍那大佛的金色光辉所掩盖。
卢舍那大佛的左侧为弟子迦叶,像高10.3米,虽然形体已经严重残破,但这位老僧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神态依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弟子阿难身披袈裟侍立在大佛右侧,脸庞丰满,眉清目秀,文静温顺中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之美。在迦叶、阿难像的外侧,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尊菩萨像均高13.25米,头戴莲花宝冠,挂链状璎珞,体态丰腴,其端庄矜持的表情和含蓄高雅的神韵,犹如雍容华贵的唐代贵族妇女。
武则天感觉到权力带给她的威严和荣耀,象征着皇权的大唐玉玺就摆在她的面前,遗憾的是,自己却不能伸手去紧紧地握住它,她深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天下归心的理由。
她的目光再次落到佛像石窟之上。
继大卢舍那像龛之后,朝野僧俗为高宗、武后发愿造像的人越来越多,万佛洞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负责这个洞窟营造的,是名叫姚神表和智运禅师的两位女性。公元680年11月,万佛洞正式完工。
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头上有着优美的波状发髻,脸庞圆润,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在莲花宝座的束腰部位雕刻了4位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壁雕刻着54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菩萨,这样的构思新颖奇特,体现了姚神表和智运禅师独特的创造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美。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姿态妩媚的飞天,这些飞天手捧供果、凌空翱翔;在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等乐器专心演奏。在南北两壁雕刻着15000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他们与飞天、伎乐人上下呼应,共同营造出西天极乐世界里万人成佛的诱人场景。
据说站立在阿弥陀佛身后两侧的这两位供养人,就是以姚神表和智运禅师为原型的石窟造像。
其实,这正是武则天通过这两位女性发出的一个信号:女子拥有的智慧与胆识丝毫不逊于男人,女人同样可以主宰世界!
高宗驾崩之后,武则天想当女皇,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男尊女卑,女人当皇帝没有先例,缺乏舆论支持。但天随人愿,恰好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有女身成佛的教义,武则天灵机一动,叫来心腹密授机宜。
公元688年6月的一个夜晚,有人在河南汜水里打捞起一块刻有《大云经》的石头,经文中称武则天为弥勒转世,当贵为天子。
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将取代释迦牟尼成为下一个宇宙大轮回的主宰,即未来佛。事实上,从唐高宗的中期开始,龙门石窟已经出现了众多弥勒像,而在北魏时多为男性的菩萨也变成了女性,她们丰腴健美,很多都是以当时的歌伎和宫廷艺人为模特雕刻的。
男女众生一切平等,菩萨未来必将成佛!
武则天苦心经营着佛教膜拜,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已昭然若揭!
公元690年,在6万人上表的请求下,武则天登上了皇位。千百年来只有男人坐过的龙椅,第一次,一个女人安详地坐在上面,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这一年,武则天66岁,她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
武则天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她利用佛教的影响当上了皇帝,便要为佛教正名。武则天一上台,马上将“道先佛后”改为“僧道并重”,明令“自今以后,佛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用官方的行政命令把佛教的地位置于国家第一。
佛教迎来了春天,龙门石窟迎来了又一个开凿高潮,为了巩固武周政权,感恩佛祖的眷顾,武则天对龙门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不仅西山的空隙都雕满了佛龛,而且龙门东山也开始大规模地开窟造像。洛阳,成了佛教的圣城!在龙门石窟日渐增多的同时,武则天为自己加封的封号也在逐步升温: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毫无顾忌地以“弥勒佛”自居,把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致,一步步迈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女皇。
公元705年正月,一代女皇武则天又把耗尽半生心血夺取的皇位归还给了李氏王朝,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留给世间的最后一道命令,竟然是“除去皇帝的称号,称我为则天皇后”。或许是佛性开悟,或许是人到暮年,悲天悯人。武则天开始求索真正的平静和解脱,晚年的武则天,怀着求佛济世之心写道: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10个月后,武则天皇后病逝,与他早逝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只在墓前立下了一块近8米高的无字石碑,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有人说,她要留着这块空白,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也有人说,她一生拜佛,最后终于悟出了“空”的真谛……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鼎盛时期,也随着武则天的逝去而黯然落幕,这个半途而废的工程正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那个精美的佛面永远留在了那些远去的唐代工匠们的脑海中,一个繁花似锦的时代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是华丽而沧桑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