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听力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听力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于我们国家的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听力始终是比较薄弱的一项,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对于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以及中西方迥异的思维模式。本文以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讨论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提高的影响,尝试提出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的可行性。以期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英语的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关注,培养浓厚的文化底蕴,真正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听力教学;文化背景;关系

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口语和听力始终是比较薄弱的项目。的确,由于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这两个方面要想得到稳步的提高和实质的提升,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听力这一部分。很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浅表式的能力提升,忽视了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积淀,以及中西方迥异的思维模式的调整,以至于“会看不会说,能读不能听”成为我国很多学习外语学生的真实写照。其实,文化孕育语言, 语言发展文化, 两者息息相关。从语言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听力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 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如果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注重语言学习,则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进步,从而在实际使用中引起误解或矛盾。比如, blue 一词, 我们通常的翻译是“蓝色”。而英美人却常用这个词来表示沮丧、消沉或下流。例如,He looks blue. ( 他看上去很郁闷。) Things are looking bluer than ever. ( 情况越来越糟。) 、blue film ( 黄) 。由此可见,文化在交际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离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人们很难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因此,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与否,以及是否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会给英语听力理解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文化背景知识与听力的关系相辅相成。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见过不少这样的学生,有着大量的词汇储备量,也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但其听力水平却是非常的一般。认真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无非是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正确理解的语言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境。例如,学生听到这么一句话:Vladimir Putin will stay in Kremlin for the second time。这里Kremlin是指the Presidential tenure 。听者如果不了解Kremlin指“俄罗斯联邦总统任期”这一背景,那么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仅仅单纯地依靠扩大词汇量、延长练习听力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语言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途径

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必须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听力教学内容需要,做到长期计划和课堂具体安排相结合,背景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英美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内容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潜移默化,不断丰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化现象的讲解与学习。目前, 我们所使用的听力教材, 或者用作教材的自录材料, 通常都含有浓厚的文化意义—— 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以及联想意义。这许多种意义,如果仅仅从录音上、字面上来理解和诠释, 局限性很大, 不完整, 不达意。过去, 我们总认为文化现象的解读是精读课、阅读课和翻译课教师的专利, 与听力课教师关系不大, 所以, 在授课中对文化现象往往只作轻描淡写的说明, 分析学生错误的根源也通常从语法、语境角度考虑, 忽略文化因素的深层次影响, 导致同样的错误会反复出现。笔者亲身体会到, 在听力课教学中, 只要将遇到的文化现象讲活了, 讲好了,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教学质量都很有帮助。实际上, 文化现象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所出现的, 还可以按形式、按类别适当地向课外扩展。美国密执安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 “为了节省时间而只学语言, 忽略文化知识, 并不是明智的学习态度。”

2.真正解读清楚词语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语义往往不是简单的直接对应。众多的词典告诉我们, 一个英语单词, 有的含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汉语含义, 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通常只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排列于第一、第二的意思, 总认为这是主要的, 其余的都是次要的。英美人却不那么认为, 他们更看重词的根源及其历史地位。因此, 在许多情况下, 我们的学生对句中的某些词的含义感到困惑, 一时找不到与他们在词典中学到的相对应的意思。实际上, 从许多英语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 英美人遣词用语, 并不完全按词典中词义的排列来分主次的。教师应注意做好词义辨析工作, 引导学生冲出词的表层意义的界限, 向深层意义方向探究, 防止英汉对应关系的过分强化。从学生角度而言, 应下工夫学好核心英语, 学会从文化、历史、宗教的角度去审视词语,学会从语篇结构、题旨、语境以及说话人的身份等角度去揣摩不同修饰方式的递嬗。如果我们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要么迷惑不解,要么闹出笑话。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听教材之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直接意义是相同的,但附着在这个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却是不同的。在英语国家,dog这个词的使用充分体现了狗的习性(即,跟随,尾随主人)因此,英语中有These troubles have dogged me for decades(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数十年) 这样的用法; 而在中国,人们要么认为狗是我们的好朋友,要么以狗暗示那些替人卖命行事人,比如说某人是狗腿子。The big apple在英语里指的是“纽约城”,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大苹果”。再如,英语中有mushroom(蘑菇,也可隐喻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skyrocket(流星,也可隐喻为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 这样的单词。它们既具有与汉语相同的意义之外还可以作为隐喻,如果学生无法理解其中隐含的意义,往往就会造成误会,无法很好地理解稳重的含义。

3.恰当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接收能力及理解能力,决定文化知识的传授内容和传授方法; 要使用恰当的听力教材,由浅入深、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4.结合影视作品强化文化认知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此外,教师可以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相关的关于国际国内热点的视频音频,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

5.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语感的产生是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的开始,培养语感的方法主要是勤听多练,内容多样、范围广泛的听力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而且能够扩展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课堂上的听力训练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应该利用好各种文化导入手段,开展相关的学生活动,举办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读物,特别是关于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节日等方面的书籍,使他们在这过程中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熟悉英美国家的历史风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实现有效的文化交际。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语言解读和文化的理解具有同一性。只有深刻的理解所学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其中内含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束定芳. 语言·文化·外语教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Ruben BD: Guidelines for Cross- Cultural Effectiveness. In Group andOrganizat ional Studies. 1997.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

[5]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