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导读导思导作及其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非中文专业而言,教师讲授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意蕴,引导学生思考,穿越时空。并应综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学 体会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其人文内容和基本走向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文类,二是中国现代文类,三是外国文类。选文一般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状况,遴选现代人文性很强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强调对汉语的阅读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强调对一些非文学文本的认知,强调在学术性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讲授者确需认真研讨和实践的。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领悟文本内容的智慧启示,引导学生对内容深度思考,扩大经典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能触类旁通,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学术性写作方面的能力,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读出韵味,注重意会
中国古代文类中传统的诗文名篇,一些哲学、历史、宗教文献,时间将它们磨洗成了经典,它们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在现代人文意识的审视下,也彰显出崭新的文化与美学意义。一些章节句段有的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得懂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是至理明言。但无声的文字毕竟不如动听的音乐语言那样动人心弦,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认真阅读。阅读的兴趣,关键在引导,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把文句读好,同时引导学生研读原文,尤其是小说、剧本、诗词和散文。我们在教学上有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能讲会讲,一节课讲一二十页,便是老师的风采。以口若悬河的诠释代替对文本的阅读,让教师的个体解读替代众多有个性的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这抑制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的意识。最明显不过的莫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句一向以诗意朦胧著称,那种空灵飘渺、难以把握的情境,岂是教师的个体解读所能表述清楚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师去设计某种情境,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思考意会,不必过多地依赖言语表述。借用文学评论的一句话: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认识和接受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曾经尝试选取播放空灵飘渺的音乐旋律,配合学生轻声朗读,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意会境界,学生反映这是一种较为可取的阅读方法。
意蕴的领悟是学生在浅层次阅读基础上的深度阅读,对课文内容由表及里的进一步理解,更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享受。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闻一多深情讴歌的《忆菊》和汪曾祺钟情的《家乡的野菜》,置于“我的信仰”同一单元。虽然诗歌散文体裁各不相同,但在描法、情感表达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自然观察和社会实践。这样学生领悟得一定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提升某些方面的科研能力。
二、激疑启思,穿越时空
专家们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依据现代感和现代人文意识,结合知识结构状况分成若干单元。在每个单元前设置了“单元导语”,归纳出其中人文内涵的基本走向。根据这一走向,讲授者可以设计每个单元的教学拼图。教材是固定的,但教学流程是流动的。因此,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若干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去探究研讨,让经典的审美内涵穿越时空,应该是富有建设性的教学追求。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古代诗词散文曲艺类作品抑或是外国文学的精品,时代的距离感或者专业性阅读带来的种种障碍,都可能不同程度地阻隔我们的认识和接受。激发对问题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思考了,才能对讲授者的解读产生接受的兴趣。当然,兴趣并不全是认同感,但学生的兴趣是接受的前提,接受了才可以去研究,我们需要的是大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
详细地占有资料,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与当今时代气息有着某些方面联系的元素,贯穿起单元教学的系列问题,是我在教学中对教材处理的一种方法。如“乡土中国”单元,收《七月》、《招魂》、《忆菊》、《喝茶》、《乡土本色》、《萧萧》、《故乡的野菜》、《历史上的北京城》、《我的德格老家》等经典名篇诗文。我在准备这一单元教学时,首先把握本单元的整体脉搏,“人生于世,无论他属于哪个国家和民族,也无论他未来的路上会走多远,都无法割断与他出发的那片土地的血肉联系”。然后有梯度地列出若干问题,如古代农事生活的情景是怎样的?当今农事生活又是如何情景?汪曾琪描写的家乡的野菜,其个性特征表现在什么地方?学习本单元后怎样认识原始生态环境?讨论走向低碳生活,还我乡土本色,等等。
三、精心点拨,触类旁通
正如开篇所述,非中文专业学生,其专业的分类各不相同,因此讲授者除有必要指导写作的共性知识技巧外,还须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观察笔记,实验总结,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
每学期能够安排学生写作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也不可能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统一的写作实践的指导。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教材,编选者在课文后“写作实践”中,把演讲稿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要求一一列出,并提出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这样安排,对中学教学是有益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同样选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编选者在课文后只列出“研习与思考”,三道题只是对文章的表达和作者对有关材料的处理提出一些问题,没有提出对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何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进行写作实践,是大学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做法是对一学年写作教学有一个大体设想,在这一设想中,结合课文把演讲稿、答辩词、戏剧台词(片段)归入一类,进行写作训练,并增加口头表达联系,以便适应未来参加招聘应聘时诸多的面试和即席演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点拨,引导学生向专业知识体系方面拓展和延伸,让非中文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兴趣,是需要在教学中细致策划和尝试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学生实用的写作知识或提供一些比较好的蓝本,让学生揣摩思考仿作,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在讲授《我们的宇宙图像》时,我侧重说明具体事例在科学阐述中的作用,学生自然懂得在撰写科学报告时,如何罗列能够证明科学理论的具体事例。至于《故乡的野菜》作者“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内容情趣横生,写“蒌蒿”,初见灰绿色,继而翠绿,生在水边,粗如笔管,小叶狭长,是极好的说明笔法,稍加点拨,学生即可悟出科学说明文的写法。
课堂教学之余,偶尔和学生聊天,我时常会有惊喜,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内容,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生动活泼、颇有新意的点评和理解,我不禁生发出诸多感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时学究气浓、程式化重,讲授者滔滔不绝、旁若无人,学生如僧徒受训,绝少有参与之机。学生众多,思想活泼,人人都潜存创意的能量,改变课堂教学呆滞沉寂,让学生动(指思维活跃)起来,可以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这样,不仅中文专业学生爱读,而且非中文专业学生也会因讲授者的教学机智,引导得法,师生互动,爱上大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