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洞穴比喻看教育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洞穴比喻看教育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柏拉图以“理念论”著称,他在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揭示并探讨了对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这一比喻丰富了“理念论”的内涵,也给理解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洞穴比喻;灵魂转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一直都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角色。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大家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有文化、有知识和有能力的人去促使社会变革,而这样的人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关于教育的研究一直都是人类研究的主题之一。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笔者将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的角度,并结合自身经验去尝试探讨“教育”这个问题。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的重要内容,它揭示并且探讨了柏拉图对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这个比喻大致是这样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和走动。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骗的。

那些实在的事物比喻真理,洞穴中的影象即假象。人们挣脱自身束缚走出洞穴,认识到了真实世界与影像的区别,这种区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过程与教育的内涵相契合。

二、“灵魂转向”

“洞穴理论”将可见的现象世界和可知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折射出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涵――摆脱传统、习俗的枷锁,追求至善。凭借对真理的强烈渴求,承受“走出洞穴的痛苦”,使人的“灵魂转向”,实现教育认识世界本质和引导世界的目标,这是“洞穴理论”与教育思想的契合。

教育并不是把灵魂中没有的东西灌输到灵魂中去,就好像将视力放入瞎子眼中一样,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教育可以使人远离虚假世界,使人通过知识认识世界的本质,寻求真理。这样才能摆脱世俗与传统的束缚,排除来自影像世界的干扰,转向对理念、至善的追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也只有促使“囚徒”的灵魂发生转向,引导他们走向真理之路,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实现“灵魂转向”需要借助外力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教育,教育使人摆脱黑暗,所谓摆脱黑暗就是摆脱蒙昧,因而教育是一种启蒙。

三、自身经历

人从出生到慢慢长大的这个过程中,学习与教育会贯穿始终。在自己刚出生时,其实什么都不懂,家庭教育就是人生经历的第一教育,父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什么会怎么样,他们会通过一些现实的东西让我们得到真实的感受。在这个阶段,我们也会接触一些无法真正看到实体的事物,这就像是“洞穴”比喻中的影子,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无法去探寻,孩童时的我们就会认为那就是事物本身,以为那就是真理。

之后就是学校教育,刚开始上学,所有的孩子都会觉得教师就是权威,教师教的都是真理。这时,就像是“洞穴”比喻中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看,虽然教师教的很多都是正确的,但缺乏探索精神,不敢挑战权威。

高等学校的教师会开始慢慢教授一些不容易看到的抽象的东西,让我们通过逻辑推理或其他方式将抽象的东西上升为真理。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受教育,得到文化与知识,获得真理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的实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会再把教师的话当作权威。我们会提出质疑,希望从更创新的角度去获得真理,就像是“洞穴”比喻中,我们想逃出洞去看更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主动获得教育的过程。

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即使我们在接受着学校教育,也不妨碍我们获得社会教育。通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知识。

当然,在我们自身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与别人现知的东西相违背的真理,这里与“洞穴”比喻中其中一人发现自己过去一直是被影像所欺骗是相似的。我们会希望与他人分享,让大家都接受真理,只是这个过程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像是“洞穴”比喻中,那个发现真理的人回到洞穴希望把真理教给他的同伴们,给他们指示出去的道路。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但是,我们会通过这个漫长的过程让大家逐渐接受这样的教育,从而正确看待真正的太阳。

总之,我们也曾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连地球是圆的、太阳离我们很远这样的常识都不知道;看到别人可以直立的在地上行走,就会觉得我们生活在一片很平坦的土地上;看到月亮挂在树梢,就以为自己如果哪天能爬上树,就能把月亮摘下来。后来在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下去认识世界的本质,我们寻求真理,区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正是这种启蒙教育,使我们摆脱了愚昧,实现“灵魂转向”的活动。

教育就是要实现“灵魂转向”,这一“灵魂倒转”绝非易事。“美德”一词体现了教育的全部含义。在古希腊时期,“教育―知识―德行”体现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实现这种内在素质的转变与升华,也正是教育之真谛。

上面这一段话对现如今的教育观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德”的培养。因此,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会或多或少的培养大家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坚强的意志,助人为乐的精神等,在孩童时期我们可能就从父母、课堂或社会上习得,以使我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更强大的力量。

我们在成长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就是一种教育。在成长中,我们学习文化知识,领悟很多道理,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一步一步认识真理,不断获得教育。所以,教育就是一种引导人们走向真理之路的社会活动,让人们不断得以成长,使人们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德行”。

参考文献:

[1]李和平.教育是什么――试论教育定义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19(02):62

[2]王晓羽,王星.论“洞穴理论”与教育基本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1,(01):153

[3]邵晗,古艳芳.柏拉图“洞穴比喻”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2,31(01):124-127.

[4]唐俊峰.灵魂转向是一种“可能”――柏拉图“洞喻”中的教育思想[J].今日南国,2008,(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