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隧道塌方处理方案实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大量高速公路、铁路中隧道建设的增多,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愈来愈发的突出。如何有效的解决和处理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岩溶灾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
某隧道位于国家杭瑞高速(大兴至思南段),地处贵州省东部山区,为分幅隧道。隧道区属低山地貌类型。隧道进口段为沟谷,地形切割强烈,地面自然坡角约40°;出口段地形陡峭,自然坡度50~60°。隧道区植被很发育,主要为灌木覆盖。隧道通过段高程介于390~734m之间,相对高差约344m。
洞口处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潜水及风化网状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为主,水量随大气降水量变化而变化,围岩富水性不均一,透水性较差,隧道开挖时可产生滴水及渗水现象,丰水期易涌水;洞身处地下水类型以构造基岩裂隙水为主,局部有岩溶水,水量一般不丰,但局部的岩溶水水量较大。岩溶富水部位不均衡,富水性极不均一,透水性较差,但断层带、节理裂隙发育洞身段及岩溶发育段,水量较丰,有发生涌水可能。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较大,一般紧雨季有水,且水量不大,旱季常干涸。
隧道区地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g)白云质灰岩、碎裂状白云质灰岩、压碎岩等。隧道区岩层出露稳定,其岩层产状较为单一:110°~150°∠8°~18°,岩层面平均间距0.1~0.5m,结合程度较好,无充填。
三、塌方区地质情况
该隧道进口左线ZK63+730~800,地表埋深67~35m,陡坡,地表有冲沟,碎石土,植被茂盛,雨量丰富。隧道施工至ZK63+708处时,掌子面围岩局部开始出现黏土夹碎石现象,施工至ZK63+730掌子面已全部发展为粉土填充,随着 7月份降雨量增大,该隧道开挖至ZK63+738时,一场降雨过后,掌子面出现大塌方。经现场实地察看,掌子面实际上已经不再存在,坍塌的粉砂、粉土已形成从拱顶往下顺延到小里程15米开外的锥坡式塌方体,塌方量约900m3,坍塌体对已支护完成的最前面3榀拱架已形成破坏,所在区域喷射混凝土开裂。现场依然能听到隧道前方在持续的往下坠落泥沙,塌方体表面不断有泥水混合物从已砸坏拱架缝隙处流出,由于掌子面已经被彻底封死,故无法看到塌方实际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地表形成面积约300m2,深达1m的沉陷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图3-1 粉土自掌子面挤出 图3-2 地表形成陷坑
四、原因分析
从已有情况来看,隧道内掌子面围岩已经丧失自稳能力,并在雨水混合作用下,形成流土。坍塌段隧道平均埋深达64m,地表植被破坏。经后期现场勘探,结合之前隧道情况及监控资料分析,认为该段围岩前期虽然也为粉土,但最初扰动范围较小,地表水渗透困难,施工中隧道内无明显渗水现象。后来随着土质松动圈扩大,在特别是雨后地表水贯通水力通道之后,形成较大水力坡降,携带大量土颗粒汇入掌子面,造成地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进一步有利于地表水汇集,导致该段掌子面不断涌出泥流,并时常听到泥水掉落声响。目前已发生流土现象,给整个掌子面稳定带来极大隐患,尤其当地表沉陷区汇水面积进一步扩大,在暴雨时节,水压力将急剧增加,极易形成突水、突泥二次灾害发生。
针对以上现场情况,考虑到施工安全及后期运营安全,对隧道ZK63+738~+748塌方段提出以下特殊处理措施:
1、立即对ZK63+738掌子面及塌方体采用30cm厚C20网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并且对地表塌陷区搭设遮雨设施,在塌陷区上部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进一步渗入。及时采用对ZK63+728~+738段采用I18工字钢加强支撑,纵距50cm。塌方体随支护完成逐步清理。
2、超前支护:拱部120度范围内采用φ89*8mm大管棚,先施工2米护拱,导向管选用φ108*6无缝钢管。大管棚长度15m(根据钻孔探测的塌方段长度调整,要求跨越塌方段不小于5m),环向间距30cm,在大管棚之间再增加φ42*4mm注浆小导管,侧壁采用φ42*4mm注浆小导管,长度5m,环距30cm,纵向排距2m。注浆浆液采用42.5级水泥浆。
3、初期支护:1)拱架采用I22b型钢拱架,间距50cm;2)钢筋网采用φ6.5双层20×20cm钢筋网;3)为固结隧道周边松散岩体,及时施作φ42×4mm径向注浆钢花管,长6m,纵距0.5m,环距0.8米,注浆浆液采用42.5级水泥浆,4)初支采用30cm厚C20喷射混凝土。
4、开挖方法,施工工序采用CRD法开挖进洞,中隔壁支护参数为,20cm厚C20喷砼,φ6.5钢筋网20*20cm,I18型钢拱架,间距50cm,临时仰拱设I18型钢拱架,间距50cm,与上台阶钢架闭合。
5、仰拱下软弱地基处理。
①对ZK63+738~+748段仰拱下软弱地基采用注浆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注浆孔按梅花型布置,直径为110mm,沿隧道纵向排距50cm,中部注浆区环向间距为100cm,垂直打设,左右两侧拱脚注浆区环距50cm,斜角度打设;②注浆孔深度9m,当仰拱底粉砂、粉土深度小于9m时,孔深至基岩层1m即可;③注浆孔部分加深至20m深,探测仰拱底部以下20m范围内有无大型空洞。探孔纵向间距2.5m,横向左、中、右布3根,梅花形布置。若发现大型空洞应停止注浆,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共同研究处理方案;④注浆管为直径76mm的无缝钢管,壁厚5mm,钻花孔直径为8mm,间距为150mm,梅花形布置;⑤为有效防止串浆,加固区域左右两侧拱脚区域的三排桩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并先行处理以形成帷幕,加固区域中部注浆采用水泥浆。
6、及时施作二衬,二衬施工调整为60cm厚C30钢筋混凝土,配筋为φ25@20cm。
六、总结
上述方案从封闭渗水渠道,加固已有支护,加入超前支护,加强隧底承载力等方面,对隧道塌方区前后、上下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固处理。从后期施工及围岩变形情况来看,该方案切实有效的对该区段进行了加固处理,最终安全的通过该危险地段。
参考文献:
[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 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