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方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较普遍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但探究学习似乎还开展得很不够。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近来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小语《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这次登山与一般登山有什么不同?通过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而他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小路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有关的片段和句子。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我还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列宁与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景。在反复朗读、表演中,学生对销路的险有了切身的体会,特别是表演的学生,不仅发出嘘叹:“呀,好险!”他们在读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再读描写日出美景的一段,男生读了、女生再读,还伴以雄壮优美的音乐。“他们登上了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的薄雾……”学生在这美景、音乐中激动起来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眼中燃烧着激情。此刻,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情中探知。“列宁登山为什么要走小路?”因为要看日出,晚了就来不及了。学生们急切地回答,仿佛自己要去看日出似的。“那么,列宁穿过凶险的小路,登上山顶,看到壮美的日出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又引申一步。“高兴、感叹、自豪、兴奋、激动……”学生一连说出很多形容词,我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让学生解释,高兴、兴奋、激动等词意义相近,希望学生选一个最贴切的。学生选了激动。“他激动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列宁见到日出的景色这么美,又想到这次登山这么难,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他自豪什么?”另一个学生说:“他终于战胜了困难,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所以感到自豪。”我兴奋地说:“讲得太好了。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叫‘无限风光在险峰’,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说:“是指险要的山峰有美好的风光,要通过险峻的山峰才能看到美好的风光。”。“对,那么我们要追求美好的事物不付出努力行不行?”,“不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展开了探究式学习,获得了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认识水平,陶冶了思想情感。

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

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后,我让学生用“意志”一词造句,加深了对它含义的理解。

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

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为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交流,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我在课堂上的常用语是:想读吗?该怎样读?想表演吗?等等。有时侯,学生想当一回老师,我便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备课、上课、答疑、出题、考试、改卷。我适当参与他们的导学活动,相机给予指导。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学生在反复读了课文后问道:“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他怎么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我立刻抓住机会创设情景。我故作不解地呼应学生:“是啊,伽利略当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古西腊哲学家,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一种看法:伽利略不是不自量力,更不是炫耀和哗众取宠,而是敢于追求真理,不迷信大人物。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找出课文内容做论据,与我据理力争。此刻我水到渠成地讲了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故事,使学生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老师和教材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在思辩中解决问题,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例如在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句中的“英雄”的含义认识不清,有的说:“勇敢者才是英雄”。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说:“是啊,小偷有时也很勇敢,那些撞美国世贸大厦的更勇敢,他们都可以说是大英雄”。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又一个学生说:“干大事的、牺牲了的才叫英雄。”。“张海迪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牺牲,可她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她是不是英雄呢?”。学生就是在这样否定之否定中,探寻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延迟评价,不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的空间。这个寻找真理的过程,比真理本身更有价值。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太阳》等科普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找信息,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会”,让他们把太阳的最新信息给全班同学,共享获取新知的喜悦。

在上完《麻雀》一课后,学生们对猎狗、老麻雀、小麻雀僵持对立时的情景谈论不休,意犹未尽。我趁势启发学生,给这一场景写剧本,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在课外编剧本、排练、表演,饶有兴趣。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又符合大语文观的理念,是改革封闭、僵化的学习方式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