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财政教育支出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财政教育支出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利用2005―2015年间我国各省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教育支出我国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城镇化率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水平影响显著且稳定,但对高城镇化率地区的影响却不稳定。低城镇化率地区应在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稳步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在高城镇化率地区,已吸引和汇聚了大批技术人才和技能从业者,则要注重经济转型,促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居民收入。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 城镇化; 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渐转移为城镇人口这一人口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能够适应新型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其中,财政教育支出投入在人口教育水平提升和素质提高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探讨政府财政支出与城镇化发展理论关系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刘尚希(2012)细分了城镇化对财政体制带来的挑战:流动人口、政府财政责任划分、债务风险、公共风险、公共服务供给的动态协调五大挑战,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须运用动态的系统性思维,推动财政体制改革。陆成林(2012)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公共化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的职责范围比较广泛,会不断产生出新的政府责任。因此,应清晰划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涉及到的各级政府事权,特别是对于新生事权进行界定,明确相应的承担主体。也有学者探讨财政对城镇化进程中各类问题的弥补作用。我国的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层级制城市结构以及认识上的偏差,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市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地产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和划分行政层级等方面提出城市运营效率的建议(吴敬琏,2013)。

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城镇化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方面。研究表明: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从城镇化的门槛值来看,城镇化发展并未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只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强度会下降;从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门槛值来看,在低财政强度区间经济增长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在高财政强度区间经济增长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邓金钱、何爱平,2016)。城镇化在短期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则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微弱的作用,而对外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只具有短期的正向作用(张东阳、彭志远,2013)。还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且西部地区效果最明显,中部次之;工业化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贺建清,201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财政支出和城镇化方面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财政支出中对城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财政教育支出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更缺乏财政教育支出对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研究。论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财政教育支出对高城镇化率和低城镇化率地区的不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其中,i代表第i个省份,t表示第t年,urb为表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edu为代表财政教育支出的指标,exp表示对外开放水平,inc表示收入水平,inf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tec表示技术进步水平, 为截距项, 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指标选取

1.城镇化率

城镇化发展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单一指标法与复合指标法,本文侧重于研究城镇化的人口方面,故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城镇化率指标来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

2.财政教育支出

城镇化率的指标是用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来衡量,而人口的素质是影响城镇化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是提高我国城镇人口素质的最直接手段。

3.控制变量

(1)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的指标是用进出口总额占GDP之比来衡量。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对外开放水平作用于高低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对我国城镇化整体影响也不相同。

(2)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的指标用人均GDP来衡量。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将带动居民消费和储蓄,随着对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促使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进而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总规模来衡量。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会带来城市化发展的“城市病”,并带来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撑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并从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的城镇化。

(4)技术进步水平

技术进步水平用专利授权量来衡量。技术进步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影响整个城镇化过程。技术进步水平的发展带来的新增就业、劳动人口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年《统计年鉴》及统计月报、统计信息网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公报,样本区间为2005―2015年。由于我国城镇化率在2011年成功突破50%大关,达到51.27%,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我国2015年各省城镇化水平高过50%的省份作为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低于50%的省份作为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来比较分析财政教育支出在城镇化水平高低地区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

高城镇化水平地区主要为中东部分省份,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并且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来看,除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进入成熟阶段外。自治区城镇化率仍小于30%,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他各个省市的城镇化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三、实证检验与模型估计

(一)统计性描述

首先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可缩小数据的绝对数值,方便计算;同时,所得到的数据更加平稳,且易消除异方差。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的平稳性以及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进行检验,使得回归结果更具有可信性。本文选取LLC检验和ADF检验。表3为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财政教育支出lnedu、收入水平lninc这两个变量在的原序列是平稳的,而城镇化率lnurb、对外开放水平lnexp、基础设施建设水平lninf和技术进步水平lntec这四个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此情况可以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面板协整检验的方法很多,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本文选择Pedroni检验法和Kao检验法分别进行协整检验。表3是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两个模型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的结果。

由表3可知,模型(1)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可以将各个变量看作是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模型各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够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

(四)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1.模型回归

本文借助似然比(LR)来检验采用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其中该假设的原假设为固定效应是冗余的,若LR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则所引入的固定效应是合适的。Hausman检验可以协助判断各模型适用于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原假设为模型设定为随机效应,若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则表明模型更适合用固定效应方法。各模型检验与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

表4显示了财政教育支出分别对高城镇化率地区和低城镇化率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情况。表中,模型(1)只考虑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模型(2)、(3)、(4)、(5)分别为逐个放开控制变量对外开放水平、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进步水平的情况下,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模型(1)单独分析了财政教育支出与城镇化率的关系。从结果来看,财政教育支出对不同城镇化率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均有显著影响,并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弹性系数分别为0.09和0.14。

模型(2)中放开了对外开放水平,综合考察财政教育支出和对外开放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从结果看,低城镇化率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之高城镇化率地区更为明显。并且,对外开放程度在低城镇化率地区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显著,却在高城镇化率地区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高城镇化率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体,对外开放对其城镇化建设的贡献在过去已经显现,目前反倒不大显著了。

模型(3)中同时放开了控制变量对外开放和居民收入水平。从结果看,低城镇化率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之高城镇化率地区更大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放开两个控制变量后,高城镇化率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系数成为负数(-0.05),但在低城镇化率的系数仍然为正数。这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在低城镇化率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是稳定的,但在高城镇化率地区却并不稳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模型(4)同时放开了控制变量对外开放水平、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结果看,在高城镇化率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仍不稳定(系数为负数),而在低城镇化率地区的影响仍然稳定且显著。

模型(5)中完全放开了对外开放水平、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进步水平等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在低城镇化率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仍然稳定且显著。同时,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显著影响此地区城镇化水平。在高城镇化率地区,技术进步、居民平均收入显著影响城镇化建设,而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不稳定(影响系数为负)。与高城镇化率地区相比,技术进步在低城镇化率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却显著。这表明,高城镇化率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质”的变化,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而低城镇化率地区却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财政教育投入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1.财政教育支出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逐一放开控制变量后,财政教育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稳定且较为显著。因此,低城镇化率地区应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份额,通过大量的财政教育投入来提高本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推动本地区人口就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促进人口更为顺畅地向城镇地区转移。

2.低城镇化率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能够为人口城镇化转移提供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同时,低城镇化率地区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城镇化建设。

3.高城镇化率地区要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质量,通过技术进步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来推进城镇化建设。高城镇化率地区已迈过了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较高程度,也吸引和汇聚了大批技术人才和技能从业者,因此目前的主要助力是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转型,要通过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继续推动高城镇化率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我国城镇化对财政体制“五大挑战”及对策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2(4): 4-10.

[2]陆成林. 促进我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2(4):11-27.

[3]吴敬琏.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解决体制缺陷[J].中国经济周刊,2013(47):20-21.

[4]邓金钱,何爱平. 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管理学刊,2016(2):35-42.

[5]贺建清. 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4):30-37.

[6]聂颖,郭艳娇,朱一鸣.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6).

[7]孙德超,周冰玉.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城市财政支出改革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

[8]刘厚莲.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人口与经济,2013(6).

[9]李润平.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金融视角的因子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

[10]宋旭,李冀.地方财政能力与城镇化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J].财政研究,2015(11) : 70-74.

[11]袁丹,雷宏振.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5(4) : 19-24.

[12]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 : 131-140.

[13]阚大学.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