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家校合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学校教育中的“家校合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学校教育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甚至反其道而行,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者的理智、合作心态,“家校合力”。

[关键词]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 家校合力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56-01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因为关注度高,所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个别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便被无限制地放大,导致社会对学校教育存在不满、甚至抵触。但是,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者的理智、合作心态。

一、案例:“惧怕”老师的乐乐

乐乐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长得漂亮,身边的人都喜欢她。

乐乐妈妈工作忙,孩子几乎天天和奶奶在一起,每天的接送任务也是奶奶承担。一天,乐乐奶奶心事重重地对我说:“老师,我家乐乐有些惧怕你。”听到“惧怕”一词,我的心骤然缩紧,让孩子惧怕不代表成功,因为惧怕而听话的孩子也不是真正的乖巧。我不急于辩解,耐心地听乐乐奶奶讲述着:乐乐上厕所不敢请假,头发乱不敢让老师帮忙梳头等等。乐乐奶奶走后,教室里只剩下忐忑不解的我。忐忑是因为,让孩子产生惧怕感是一个老师的失败;不解是因为,我素来对孩子态度和缓,对乐乐也从未严厉批评过,为什么她会“惧怕”我呢?思来想去,我决定约乐乐妈妈面谈。

乐乐妈妈所讲跟奶奶所言一样。交流之后,我一方面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请家长在家里教育孩子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后,我格外关注乐乐,给她更多鼓励,当然犯错之后我也会耐心地和她讲道理。本以为会见效,可是她和以往一样,仍未改变,对于老师的提醒也是充耳不闻。我百思不得其解,便又一次和乐乐妈妈沟通,阐述了我的观点:首先,乐乐一定不是惧怕我,否则对我的要求一定会严格遵守,可是她对于我的提醒根本没放在心上;其次,我反复斟酌、反思我的教育方法,从未对孩子有过伤害言行,根本不会让她“惧怕”。综合以上两点,我觉得乐乐不是惧怕我,而是存在与成人交流的障碍,同时,我觉得家庭教育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让人忽略的问题,比如消极暗示。阐述完我的观点后,乐乐妈妈十分赞成,并说孩子的爸爸就在与人交往上存在问题,在单位总是躲避领导,同时,在家里总跟孩子说:“别怕老师,老师对你很好。”问题的根源找到后,我和乐乐妈妈达成共识:在家庭教育方面,用积极暗示取代消极暗示,要用正面评价语言鼓励她。

一个阶段过后,我发现乐乐的变化是惊人的:敢举手请假上厕所,遇到困难能请我帮忙了。更让人高兴的是,每当下课的时候,她都会来到我的身边抱抱我,然后笑眯眯地依偎在我的身上,很幸福的样子。

我的教育方法并没有改变,可是乐乐的变化却是惊人的,看来,孩子并不是惧怕我,而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庆幸,及时的思考,不躲避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改变了家长对老师的认识,改变了一个孩子的童年。

二、敢于承担、敢于表达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问题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共同联手解决的问题。倾向于哪一方面,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师与家长的科学、及时沟通更是促使教育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尤其要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不躲避,敢于承担,敢于表达。

这个案例中,我觉得作为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出的质疑,做到不急、不火、冷静、客观,面对问题,并能够思前想后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不搪塞、不敷衍,这不但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更是对学生童年的负责,对家长的负责。这种态度不但能够给自己改正教育行为留出余地和时间,更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对于学校教育,家长是弱势群体,他们爱孩子,希望老师给予孩子关注和关爱,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班额大,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不尽相同,家长在很多时候会有“难言之隐”。如果教师不能够换位思考,将学生当成“人质”,让家长有话不敢说,势必会造成教师和家长沟通上的障碍,长此以往沟通不畅,教育就不会和谐。

三、心理暗示应该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这个案例中,乐乐明显是受到了家长认为孩子“惧怕”老师的心理暗示,原本不存在的“怕”的问题,被家长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归结到“惧怕”,而将其真正的原因掩盖住。而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运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但是不同的是,教师提供给家长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因为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终孩子得以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改变——因为老师喜欢她,所以,她连平时不守纪律、爱说话的毛病都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