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香粽子 源远流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香粽子 源远流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端午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短短一首儿歌,概括了端午佳节的众多传统活动,不过在这些活动中,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影响力最大的还要属吃粽子。端午佳节已过,人们也从短暂的休憩中重新踏上忙碌的工作征程,不过粽子淡淡的清香还在,并没有随端午的走过而离人们远去,很多人的饭桌上依然能看到粽子的身影。

提起端午和粽子很多人会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事实上端午节的诞生要比屈原更早。根据闻一多的考证,端午习俗源于古代的龙图腾崇拜。古代,江南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以渔猎为生。在水中捕捞,蛇是对人最大的威胁,因此当时人们对蛇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理。慢慢的人们将蛇神化为“龙”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并对它进行崇拜。龙舟竞渡和向江湖之中投扔粽子之类的端午习俗就是这种龙图腾崇拜的产物。但到后来,原始图腾崇拜的意味渐渐消失,只有民间习俗流传下来。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纪念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伍子胥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也要比屈原的传说早很多年。相传吴国战胜越国后,伍子胥多次劝告吴王夫差杀勾践彻底消灭越国,吴王不听劝说,后奸人诬陷伍子胥谋反,伍子胥悲愤自杀并说吴国早晚被越国灭,吴王非常愤怒,在端午这天把伍子胥抛尸河中,从此吴国百姓便在这天纪念伍子胥。到了战国末年,端午节才和楚国大夫屈原联系到一起,屈原的故事现在已是家喻户晓。虽然端午和粽子并非因这些故事诞生,但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对于端午习俗的流传都曾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有用蔬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状的“角黍”,以及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一些带馅的粽子,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是猪肉粽。晋代以后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包粽子的原料也开始以糯米为主。中国历史上制做粽子的材料一直在发展之中,品种逐渐丰富,到了明代开始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这时的粽子已与现代粽子非常相似。千百年来,粽子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明清以后,粽子已经非常流行,最喜欢粽子的皇帝非乾隆莫属。乾隆年间,端午节要摆粽子设“粽席”,表示人与神共同享用美味粽子。端午节当天,宫中几乎不吃别的东西,用膳全部是吃粽子。据乾隆十八年的膳单记载,当年乾隆皇帝膳桌上足足摆了1276个粽子,堆起来像小山一样!端午当天皇宫中单是摆上桌的粽子,就足有2000多个。再加上祭祀拜神用的粽子,供文武大臣们食用的粽子,以及分给太监宫女等的粽子,这一天宫中的粽子消耗量极大,以致宫中的御膳房都忙不过来了,不得不从别处借调帮厨的人,夜以继日地赶工包粽子。不仅如此,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厨师们还要绞尽脑汁开发新品种的粽子。从节日前10天起,厨师们就开始精心设计研发新型粽子,从外形、大小,到馅香选料等等,无一不考究。直到新开发设计的粽子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满意,厨师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能落地。对于精制的皇家米粽子,乾隆特意写诗评价:“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称赞宫中粽子独特的风格和味道。

现代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不过最主流的还是用糯米做的粽子。糯米生长在南方,在北方多叫做江米,是很多黏性小吃的主要原料,也是酿造醪糟(甜米酒)的主要原料。糯米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制成的酒,也可用于滋补健身和治病。糯米与红枣、板栗、枸杞等多种食材搭配都具有非常好的滋补作用,并有着其对应的不同疗效,再加上有些粽叶也对人大有益处,因此吃粽子对人非常有益,《本草纲目》就有关于粽子的很多药用价值的记载。不过,糯米制成的粽子虽然对人有诸多益处,糖尿病及肥胖者却要慎食。现在有很多咸粽子、肉粽子等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可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另外糯米较难消化,肠胃功能不全和消化能力欠缺者也要慎食。所以粽子虽好,可不要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