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卡贡乡的致富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卡贡乡的致富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月的卡贡,一片新绿。

群山夹峙中,红色的澜沧江迤逦向南,淌过一座座掩映在葱郁树林里的安居新房、一片片阡陌纵横的肥沃田野、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其间点缀着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间或还有忙碌的大货车和摩托车绝尘而去,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动而和谐的美好画卷。

初来乍到的人们不会知道,仅仅在2005年,眼前这个丰衣足食的卡贡乡还尴尬地位列于察雅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交通闭塞,生产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极为匮乏,当地很多群众居住在简陋、阴暗的旧房子里,人均收入仅仅1000元出头。从当年8月,卡贡乡被列为首批10个整乡推进扶贫建设乡镇以后,短短3年时间里,国家和群众先后累计投入资金804.44万元,集中建设了15个扶贫项目,同时整合农牧民安居工程、定点扶贫等其他项目,使卡贡乡的面貌迅速焕然一新,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收益明显,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比过去翻了近一倍――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过上了以前想也想不到的好日子。”

带着对卡贡乡变化的好奇与惊喜,我们踏上了这片澜沧江畔的古老土地……

从“贫民窟”到“大房子”

离位于卡贡乡曲瓦村的乡政府办公楼不远,有13座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贫民窟”的旧房子,是乡里附近贫困户为谋生计而搬到曲瓦村时居住的。这些由大块鹅卵石和木材草草搭就的房子仅仅一人来高,三四十平方米大小,过去每户平均要容纳近10个人居住。如今这里虽然已是人去楼空,但透过狭小漆黑的窗户,记者依然能想象到当年群众生活于其中的窘迫与艰难。

“住进大房子后我再回来看这些老房子,感觉还不如我家牲畜现在住的棚圈好。”“贫民窟”的老住户泽朗对我们说道。

泽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全家有11口人,老家村子里的土地由于缺水十分贫瘠,根本养不活这么一大家子人,只好搬到“贫民窟”,靠给附近的采沙场打工维生。卡贡乡实施整乡推进之后,乡政府用其中100万资金开展了扶贫点建设项目,还结合安居工程,积极为困难群众修建新居。去年,泽朗一家在象征性地出了5000元后,住进了曲瓦村临街的两层楼的安居房里。

“房子又宽敞又整洁,孩子读书也不用花钱,国家每个月给家里750元的低保,我还种了政府免费送养的经济林木,算上打工一年有八九千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太多了。”泽朗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在察雅县,卡贡的房子是出了名的漂亮,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和各村特色:曲瓦是乡政府所在地,沿着村子正中的水泥路,两边白色的安居房一字排开,喜迎各方来宾;卡贡新村重在一个“新”字,有别于传统藏式民居的三角顶,房屋整齐地聚成一个小区,天蓝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邓学村则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腰密林当中,绿树成荫,流水潺潺,蜿蜒的小径通向有着绿色外墙的每家每户,宛然一片林间别墅……

据卡贡乡党委书记达瓦斯朗介绍,3年来,乡里共实施扶贫点建设40户,安居工程275户,总计为315户群众改建新建了住房。不仅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也从整体上改变了卡贡乡过去贫穷落后的形象。“只有房子住踏实了,才能谈得上生产生活发展。”达瓦斯朗说道。

从“沙子”到“金子”

“卡贡的沙子非常有名,昌都很多大型工程都只用我们这里的。”达瓦斯朗自豪地表示。

作为卡贡乡的拳头产业,在整乡推进项目当中,村帮村的沙场建设是一大重点。通过投资89万元,沙场购进了运输车、筛石机等多台机械设备,实现了采沙、搬沙,运沙的自动化;同时,依托沙场成立了砖厂,将沙场自动化后剩余的36名劳动力转移到砖厂工作,每人每个月可以增加750元收入。

村帮村支部书记、砖厂协会会长登增算了这么一笔账:这36名转移下来的劳动力都是在沙场入了股的,年底可以分红。但是以前沙场设备少,主要靠人力运转,所以每天他们都只能在那里死打一份工。现在沙场一天只要5个人看着就行,这36个人就到砖厂干活,沙场的分红照样拿,等于同时挣了两份钱。

我们来到砖厂的时候,小伙子达瓦扎巴正坐在码得整整齐齐的水泥砖上,晃着双腿,悠闲地享受午后时光。“砖厂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我们给车子装沙都要装一天,现在每天只用打打砖就可以了,收入还增加不少,我当然喜欢。”达瓦扎巴的脸上露出了和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

登增说,以后砖厂还要盖生产车间,购入更多设备,将目前日产1300匹砖的规模进一步提高。“要让这些沙子成为我们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金子!”他充满信心地表示。

从“树苗”到“树林”

斯朗多加是村帮村的传奇人物。

在当年靠着跑运输积累一定基础之后,他做出了一件让全村人跌破眼镜的事:用自家在村里的房子和耕地向乡亲换了一片远离村子的荒地,然后举家搬迁过去,重新盖房,开垦荒地,到今天已发展起了40亩的果园,种有苹果、葡萄、水蜜桃等多个品种。每到收获季节,主动上门购买水果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也凭此成为卡贡乡首屈一指的致富模范。

“还是国家的政策好,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和种植经济林,免费发树苗给老百姓种,我只是赶上了这个机遇而已。”谈起致富经时,斯朗多加谦虚地表示。

澜沧江畔的卡贡乡属于干热河谷气候,非常适合果树和经济林的生长。整乡推进期间,乡里采取国家出钱买树苗,村民自愿种植的办法,建设了125亩果园和500亩经济林,同时利用立体养殖在林下喂养藏鸡和奶牛,积极开展特色产业项目和多种经营。到目前,庭院经济项目养殖户共产蛋1万多斤,实现现金收入5万元,出售肉鸡实现收入22万多元。

在卡贡,既有斯朗多加这样果园面积达40亩的个体大户,也有曲瓦村200亩的集体果园,更多的还是斯朗扎西一类面积不大、刚刚起步的种植户。我们见到这位老人的时候,他正在家里近一亩大的院子里散步,察看果苗的生长情况。

斯朗扎西介绍说,他主要种的是红富士苹果和桃,虽然已经结果,但要等到明年才能真正产生效益,拿出去销售。想快点看到这些树苗长成树林,是老人目前最大的心愿。

“他家这种规模是卡贡乡庭院经济的主要形式,一年大概可以增收2000至3000元。”同行的卡贡乡副乡长张勇分析道。

临走时,老人从树上摘下一个个桃子请大家品尝,虽然不大,味道却很甜。

基层设施从“薄弱”到“完善”

农牧区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卡贡乡副乡长张勇表示,卡贡乡过去的贫穷落后,主要原因就在于水利、交通和能源等设施的薄弱,使得农牧民只能过着靠天吃饭、封闭自足的生活。实施整乡推进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全乡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为此一共上了6个相关项目,包括各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同时结合昌都地区的沼气工程进行。

在卡贡乡,几乎每个村子都修建了水塘和引水渠,充分保证了当地人畜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灌溉。“以前群众用水要到水沟里挑,既麻烦又不卫生,我们喝到嘴里的水都有一股牛粪味,”张勇说,“现在新修的水渠是从高山上直接引水源下来的,保证了水质安全,减少了地方病的发生,水塘修好后对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和亩产量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拉加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70公里,路是群众在悬崖上一点一点踩出来的,极其危险,很多村里的老人从出生至今没从村子里出来过。今年1月,乡里组织修建拉加骡马驿道时,群众十分踊跃,不畏严寒,积极配合政府投工投劳,仅用了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程,村民们兴奋地对乡干部说:“我们终于可以出来看看了!”

邓学村村民索次是卡贡乡首批用上沼气的群众之一,在他家新买的燃气炉前,我们轻轻一打就冒出了青蓝色的火焰。“听说内地用的是天然气炉子,我们这个不比他们的差吧?”索次兴奋地向记者问道。

张勇说:“目前卡贡乡绝大部分的村实现了通水通电和通路,其他未实现的项目也正在调研、申报当中,我们的基础设施正在一步步从薄弱走向完善,卡贡的明天会更好!”

卡贡乡的过去、今天和明天

3年的时光不算太长,却足以让卡贡这个贫困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生活做梦都没想到过!”“旧社会头人的房子也没我们住的好!”走在卡贡,当地群众发自内心的言语随时可以听到,欢声笑语的场景随处可以见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自2005年整乡推进项目启动以后,在自治区、地区两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察雅县和卡贡乡两级党委、政府为顺利完成这一事关农牧区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式的重大工程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

早在项目启动之时,察雅县就制定出了符合实际、可行性强的分3个阶段的扶贫规划书,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保证整乡推进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做到严格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抓紧抓好项目申报、准备实施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坚持群众为主的原则,发挥贫困群众在整乡推进扶贫实施工作和脱贫致富中的主题作用,选择重点帮扶对象,树立典型模范,培养致富能人,不断提高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及数量;宣传工作深入细致,积极转变群众的思想认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卡贡乡基层组织建设,优先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将定点扶贫工作与整乡推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

察雅县县长扎西旺姆将自己的联系点设在卡贡,长期下乡蹲守,检查、指导开展工作,先后下乡40多次;卡贡副乡长嘎松旺堆大冬天一直坚守在修建拉加骡马驿道的最前线,回来后患上了风湿和关节炎,他却很快又赶往另一个项目现场……

经过3年努力,卡贡乡整乡推进工作已完成14个项目,总投资804.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8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19.44万元,整合其他项目23个,整合资金3550.08万元,使卡贡乡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文化、能源、资源等方面得到了很好改善,有力推动了卡贡乡经济社会进步。据统计,在各种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有近5000名群众受益,从中获取现金收入300余万元。

如今的卡贡乡,正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飞速前进,与2004年的经济指标相比: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07.03万斤,增加194.8万斤,肉类产量97.66万斤,增加58.95万斤,人均纯收入2600元,增加117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60元。卡贡乡整乡推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切实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面貌,也为昌都地区乃至全区类似的扶贫开发项目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提供了值得推广的经验。

2008年7月16日,从昌都行署传来好消息,作为昌都地区唯一一个自治区级的整乡推进项目,卡贡乡通过了自治区扶贫办的验收,并且获得了88分的扶贫农发项目第一高分。“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察雅县扶贫办主任江建中说,“虽然3年工作基本实施完了,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就此结束。今后我们还要积极申报农发项目,配合自治区财政厅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在已完成项目的后期管理和长远发展上也要多下工夫,同时积极争取更多扶贫项目,为卡贡老百姓谋取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