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ST轻骑:回天术失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ST轻骑:回天术失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st轻骑年报的披露,新会计准则已经由推助业绩的“东风”变成直接导致公司巨额亏损的“寒流”。

漫漫业绩拯救之路

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600698)(以下简称“ST轻骑”)由于2000年至2002年的连续亏损,被上交所暂停股票上市交易。随着公司自救和有关部门的协助拯救,2004年8月9日,离开证券交易市场一年多的ST轻骑,戴着资本重组、引入新战略投资者等华丽冠冕,在股民们的期望中,以全新的势态重返资本市场。

然而自从重新回到资本市场,该公司不断向人们展示的,并非是与其华丽桂冠相匹配的优良业绩表现,而是在其ST帽子下面一场场惊险会计游戏。一直如影相随的ST阴影,远比虚无缥缈的重组盛宴更实实在在地摆在投资者的面前。这一结论,不难通过该公司近几年业绩得到印证。

表一披露的该公司各年盈利情况分析中,近两年稍许的盈利都是通过非经常性经营行为获得的。由此可见,ST轻骑并没有从这次复牌中重生。那么,ST轻骑得以暂时维系其微薄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又是怎样获得的呢?

非经常性损益之经常性转回

分析ST轻骑2005年及2006年公司年报对非经营性损益的披露,该类损益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前年度已经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项目。2005年,ST轻骑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499万元,而减值转回即为1536万元;2006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200万元,除财政补贴406万元之外,主要就是774万元减值转回。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以前年度已经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ST轻骑在上述两个会计年度根本无法实现微利。

然而,ST轻骑在会计报告中,并未对2005、2006年非经营性的资产转回多做解释。从2005年公司披露的合并减值准备明细表来看,主要转回的是存货跌价准备项目,金额为1505万元,而唯一可以用来解释该转回原因的,是公司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原材料涨价”因素。

2006年,ST轻骑仍然持续经营性亏损,尽管当年通过债务重组,清理了部分原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关联方欠款,并由此产生收益约1900万元。但无奈的是,在当时的债务重组准则下,该部分利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无法救助临危的业绩。于是,2006年,在非经常性损益中再一次出现了资产减值准备转回747万元。而该年度转回减值准备的资产类型却是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2005年同样在董事会报告中出现的原材料涨价问题却没有被再次采用。从2006年年报披露看,公司对该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原因分析仅凭简单的一句“由于价值回升转回”,而此时,正是新准则规定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最后期限。因此,可以说在2006年,ST轻骑搭乘旧准则的末班车,又一次将业绩成功扭转。

新准则下的回天法术

2007年,几经辗转后的ST轻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会计年度,而这一年又是如此的不同寻常。在诸多ST公司开始设法通过债务重组、职工福利费冲减等新准则内容,各显神通地开展业绩拯救的时候,ST轻骑的管理当局是否也在考虑借一借新准则的东风,从“非经营性收益”的阴影中走出来,打个业绩翻身仗呢?

ST轻骑在中报中果然不负众望,实现净利润263万元。更为可喜的是,这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保持正数为170万元。但这一扭转并没有让投资者欢喜太久,人们随即发现,尽管ST轻骑终于通过经营性活动实现了利润,但这却是借助了我们刚刚实施的《无形资产》准则。

该公司中报中披露:研发支出期末数比年初数增加17,681,295.31元,增加比例为100%,增加原因为: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要求,调整新产品研发支出的核算政策,将原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研发费用改列为“研发支出”核算。

这一信息的披露,无疑是给刚从中报业绩得到点欣喜的投资者迎头又泼了盆冷水。清醒之余,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管理当局的用心良苦。

法术失灵后的巨额亏损

事实却并非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发展。2007年10月31日,ST轻骑的三季报显示亏损,1至9月公司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08万元,并在原因分析中披露:亏损系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增加费用和成本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天,公司公告2007年预亏,原因同上。难道这一次法术失灵?

随着2007年年报的公布,再一次让我们意外。根据ST轻骑年报显示,2007年公司亏损1.11亿。尽管三季报已经处于亏损,但年报亏损的巨变还是让有所准备的我们大吃一惊。这首先就颠覆了我们历年来所建立的“ST轻骑总能法力回天”的思想。而另一方面,该公司又是如何在一个季度过后,将亏损由0.15亿变成1.11亿的呢?这近一个亿的新亏损是如何而来,难道是2007年最后一季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件吗?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亏损在损益表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三大费用在最后一季都有一定程度增长。这首先就表现在管理费用方面:三季报管理费用6556万元,比去年同期尚略有下降趋势,但年报该类费用即增加至11796万元,四季度发生的金额占全年的44.42%。另外,四季度销售费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三季报来看,销售费用为6778万元,与同期营业收入相比,销售费用率为46.56%,而至年报时,销售费用已经达到10795万元,该费用在一个季度内增加4017万元,四季度发生额占全年的37.21%,销售费用率也上升到55.84%。除此之外,其它费用指标也比同期有所增长。因此,可以看出,ST轻骑的巨亏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各类费用同时增加,使得本来就艰难维持的业绩一泻千里。

显然,ST轻骑的管理层也没有忘记在实现以往各年微利中功不可没的减值项目,而与往年不同的是, 2007年末,企业不但没有转回,而且还补提了1794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这样,与2006年转回950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相比,一提一转之差即为2744万元。因此,减值的计提也就成为引来年报巨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该减值项目主要也是我们早就熟悉的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ST轻骑来说,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还不算是个太坏的消息,因为存货跌价准备并不受该准则之束缚。所以,放开手再做点好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2007年年报披露,公司补提存货跌价准备1511万元,分别是原材料补提995万元、库存商品补提208万元、在产品补提308万元。与此同时,我们在董事会报告中,仍然可见那个曾经被用作减值转回理由的“原材料涨价”问题。像以前年度转回跌价一样,跌价的补提公司亦未在财务报告中多做解释。

尽管我们充满好奇和猜测,ST轻骑在2007年计提的准备和当年它的转回一样保持了足够的神秘感,当然也同样对当期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效果却是截然不同。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公司放弃拯救业绩呢?

两个新准则的较量

在2007年年报中,除了该年度的巨亏之外,另一事项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公司年报披露: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对于存在的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的计划,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负债。在2007年1月1日,公司需要确认满足预计负债条件的辞退福利97,960,367.82元,并调减留存收益,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减少95,392,528.90元,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权益减少2,567,838.92元。

在这一事项影响下,我们看到2006年通过新准则追溯调整后已经不再是微利,而是巨额亏损,达9673万元。这不仅让我们突然领悟,原来在第9号准则的影响下,企业的巨额亏损已经无法再用小戏法抵补。而2007年ST轻骑管理层也就失去了拯救业绩的动力,索性令其一亏到底。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为实现中报170万元盈利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也就显得无足轻重。根据ST轻骑2006年年报披露的信息,该政策变动影响2006年损益约1000万元,而2007年企业全年研究开发费用也不过3079万元左右。同时,在第6号准则的新旧衔接方面,对已经费用化的开发支出,并不适用追溯调整。因此,就算公司2006年存在足够大的开发支出,也无力挽回2006年的业绩亏损。

中报微利的反思

尽管第6号准则在年报公布后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但值得关注的是,昙花一现的第6号准则必竟曾经在中报微利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该准则至少在公司季报披露之前,在公司向市场传递美好信息方面仍然是功不可没的。中报的微利亦是向市场传达,该公司管理层2007年会像以前年度一样,继续保持努力挽救濒危业绩的热情。这就让我们有此一问:新准则将造成ST轻骑2006年度巨额亏损难到是管理层在2007年年报时才注意到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在2006年年报,新旧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就发现,企业已经明确地计算出受《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的影响,即:公司需要确认满足预计负债条件的辞退福利97,960,367.82元。可见,管理当局非常清楚,在新准则的影响下,2006年业绩将被追溯调整并形成巨亏。因此,这个亏损不是2007年年报时管理当局才注意到的,而是早就在预料之中。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管理当局在中报时就应该知道,企业的开发支出是无法和辞退福利相抗衡的。难道是我们误会了管理当局的意图吗?所谓“新准则的回天法术”不过是一种巧合,企业的确有应该资本化的开发支出1768万元,而且正巧就使得中报产生170万元的净利?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那样简单。更令人不解的是,在2007年年报时,公司却将中报开发支出资本化中的一部分计入了费用,即2007年年报,全年资本化的开发支出仅为1221万元,而截至中报时该类支出资本化金额为1768万元。并且根据披露,我们发现除费用化之外,全年并没有转资情况。也就是说,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全年才1221万元,就算该类支出全部发生在上半年,也是无法使ST轻骑的中报实现利润的。

当然,企业仍然可以说,将1768万元的开发支出资本化和中报170万元利润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是公司在中报时无意间将应该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了,年报又做了修正,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一切可以解释为“纯属巧合”,但企业的这个小巧合显然对投资者,甚至有一定财务常识的人产生了误导。从中报的微利到年报的巨亏,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玩惯了“非经营性”的ST公司而言,究竟又在向市场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呢?

(王宁供职于新联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张修路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