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教学渠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4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有限,要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产生阅读的内动力,培养阅读的持久性,学会在课外拓展阅读。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
一、以课文为引,读系列书籍
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境界是自主阅读。但实际上,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消遣性占很大比例。教师就要发挥主导地位,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通过扩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阅读。扩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由此及彼,查找主题、写法、内容等具有相同或相近特点的课外材料,联系课文共读,以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是一篇描绘金蝉脱壳过程的记叙文,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笔者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同学们,我们认识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过程,其实,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有一计便是‘金蝉脱壳’,你们想不想了解‘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经典战例?课后,大家不妨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一周后,我们举行一场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演讲活动,看谁的故事更生动、更精彩。”这样一番话将学生们阅读“三十六计”系列故事的兴趣激发起来。在日常教学中,一旦发现可利用的资源,笔者便会激励学生去阅读系列书籍,如教学《嫦娥奔月》这篇故事时,笔者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系列神话故事介绍给学生们;学习《负荆请罪》之后,学生们对描写蔺相如的《渑池之会》《完璧归赵》等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伊索寓言》,学生中掀起了读寓言故事的热潮。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教会学生对阅读书目进行系列整合,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人物为引,读相关书籍
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笔者认为,这里的“高尚的人”既是指书籍本身,也是与书籍相关的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课本中人物的感悟去阅读相关书籍,让学生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我”在祖父的园子中得到自由和快乐,表现了“我”对祖父的无尽思念,教学结束后,学生们沉浸在“我”与祖父那份浓浓的亲情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作者萧红苦难的童年、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祖父去世后她的悲惨遭遇。听了笔者的介绍,有几位女同学眼圈开始发红,笔者接着说:“《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去世的前一年发表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回忆了萧红童年的真实生活,被称为‘回忆式’文章的巅峰之作。今天我们学习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就节选自这篇长篇小说。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对这部小说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经过一番介绍,学生们对《呼兰河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班级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这样教学,教师注意抓住文中人物,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为学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三、以教材为引,读原著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做好指导计划。如指导中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一本名著,指导高年级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读两本以上名著。教师应当从教材出发,寻找到教材与阅读名著的连接点。比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三顾茅庐》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提及《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其中几则故事,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课后,学生们急不可耐地翻开了《三国演义》,展开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阅读时光。教材中节选自经典名著的篇章还有许多,教师可借助《三打白骨精》,将学生引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之中;借助《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走进《水浒传》体悟梁山好汉的英雄情怀;借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学生阅读《史记》感受历史风貌,学生得以在名著的海洋中自在遨游。
语文是一门重视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应借助课堂教学的引导,让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最终实现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