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践行知行合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研融合”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践行知行合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研融合”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条件所限,教师下企业实践较少,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由于项目实践较少,动手能力有限,导致企业难于招聘到合适的实践型人才。然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产教研融合”平台,以企业真实项目来锻炼教师和学生,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教研融合”;工作室导师制;教学公司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受条件所限,下企业实践较少,实践能力不足;然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生项目实践较少,实践能力自然有局限;而由于学生能力的不足,参加工作的时候,企业就在所难免难于招聘到适合企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导致实践型人才的匮乏。

要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基于校企合作,搭建“产教研融合”平台,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企业的用人结合起来,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知行合一”的学生,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的构建出一个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在目前现行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都是浅层次的,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合作,再深一层次就是培训方面的合作。然而,真正深层次合作,应当是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真正把职业院校办成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产品科研开发基地。

笔者所在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根据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其运行良好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成立了股份制“教学公司”;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探索“工作室+导师制”“教学公司”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条“课程教学―工作室导师制―教学公司”的“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道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专业设计工作室平台,借助行业顶尖设计师,依托合作企业,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主体,带动学生进行实践研究;以“产教研融合”来实现以产品的开发来带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很好地融合,希望以这样一种模式做到知行合一,将“产教研融合”。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从课堂到工作室,工作室到“教学公司”,把课堂设在现场,把现场搬进课堂的层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与企业项目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以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制作、质量控制、日常管理等工作,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社会性,符合时展方向,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让学生真正成为“能设计、懂制作、会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

2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学生直接融入企业项目环境中学习的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制作流程;了解设计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了解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因此,学校在保证专业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它是一种让学生层层递进式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制作、管理,强调和突出实践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于方法、制作技术、与人沟通和交流、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项目驱动,学生融于企业环境中

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学理论知识,后参加企业项目实践,直接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教学模式,而边教边学、边做边学的方法,也突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基于真实项目进行学习,在现代企业环境中学习,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到企业真实环境,层层递进,通过企业真实项目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项目设计的工艺流程、职业素养要求、岗位规范,实实在在的感受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设计制作水平,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做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

2.2 校企结合,参与企业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

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该模式的重要实施者――企业,应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由企业设计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二是学生在“工作室”进行企业项目模拟实战时,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共同指导;三是学生进入“教学公司”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时候,企业负责担任指导教师和设计总监等。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延伸,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源泉,企业的设计师成为学校的教师,学校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制作、产品开发、管理等工作。

2.3 学生兼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员工

学生在学校学习,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兼职员工;在企业学习期间,其身份既是企业的一员,也是学生。学生在校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企业员工标准要求自己,维护学校和企业形象。同时,学生在“教学公司”学习和进入企业实践,企业要支付报酬给学生。因此,学生是集员工和学生身份于一体的双重身份,要在思想上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要学会如何快速进入状态,被企业所认同、接受,并且时刻以企业设计师来要求和衡量自己。

2.4 教师和企业员工兼有多重身份

学校的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是“工作室”的导师,同时也是“教学公司”的设计师,是企业兼职员工。而企业的员工同时也是学校的兼职教师,是“教学公司”的指导教师、设计总监,也是企业的员工。

2.5 模式的选择性强,对企业和专业要求高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身要求课堂既要设在学校,也要设在企业;企业要设在学校,学校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课堂。因此,该模式对于企业的选择性比较强,需要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规模的大小、软硬件基础条件、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支撑等因素。同时,“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也有一定的选择性,比较适用于专业技术含量比较高、实践性较强的设计应用技术专业。

3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规范教学体系,凝练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在实施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规范教学体系,凝练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一线培养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本行业的需求上,构建新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把课堂设在工作室、“教学公司”、企业,就充分体现了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与企业项目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以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制作、质量控制、日常管理等工作,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社会性,符合时展方向,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真正能成为“能设计、懂制作、会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

3.2 调整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是培养人才的具体体现,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要体现应用性、适用性、实用性,更要突出岗位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调整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创意能力培养,是实施“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

3.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要实施“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为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必须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技术先进。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条件。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选派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教师动手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要协调企业,选拔优秀设计师,来校进行课程授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5 开展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搭建“产教研融”平台

组织教师对企业进行开展调研,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产教研融”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必须明确学校、企业在合作教育中各自的需求,校企双方只有明确需求、各取所需、互利互惠、合作才能持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能有效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所需的员工,缩短企业适应期,为企业节省成本。同时,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也能为企业节省成本。通过合作,企业获得学校相应的技术支持,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改善产品质量。

4 结语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行,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所以只有建立在合作共赢、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合作的积极性。

在机制的建立上,学校应以育人为目的,企业应以用人为目的,教师应以教学为目的,学生应以学习为目的,依据互利互惠的原则,构建良好保障机制。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作室完成项目、在“教学公司”、企业完成项目,都要完全服从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规定,一切以项目制作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一切以实践为目的,把生产、教学、研究真正结合起来。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严格的标准,为保障教学质量和设计服务做好监督。

实践表明,通过“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贴近生产,学生“能设计、懂制作、会管理”,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教学效果显著,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

作者简介:杨雄辉(1978―),男,湖南新宁人,文学硕士,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