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强化认识 创新机制 促进食用菌产业大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强化认识 创新机制 促进食用菌产业大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用菌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正在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类农产品。我国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多,从业人员之广,稳居世界首位。食用菌生产能够变废为宝,作为发展农业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致富工程,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近况

1.1产量的增长 食用菌生产已经遍及全国,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全球总产的70%以上。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5.8万吨,1986年增至58.6万吨,1993年154万吨,1996年为350万吨,2000年663.7万吨,2003年达到1038.7万吨,2006年1474万吨,2010年产量达到2200万吨。

1.2 栽培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有70~80种,形成商品的有50种,具一定规模生产的有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3种。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7年产量居前9位的种类依次是: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毛木耳、黑木耳、金针菇、鸡腿菇、草菇、滑菇。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栽培种类不断增多,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鸡腿菇、灰树花、灵芝等都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珍稀食用茵品种的开发 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可丰富菌业的品种,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益,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食用菌产业内部的品种结构,是保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姬松茸、真姬菇、鸡腿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无论在色、香、味都较常规品种优胜,而且作为保健产品走进市场,立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4食用茵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主要由食用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包括食用菌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方法标准、物流标准和基础标准。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中,多为质量标准、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而物流标准偏少。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出口的食用菌品种中农药和其他杂菌超标,严重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仍处于分散生产、小农经济状态,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甚远。且产销单位内部各自为政,没有合力。

2.2主导品种开发率低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虽然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四季有菇,但是从主要菇种产量分析,主导菇种产量并不突出。据统计,2001年我国仍是以价位较低的平菇为主,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61.8%。而杏鲍菇、阿魏菇等一些高价位的菇还没有一个占到总产量的5%以上。

2.3产品研发利用率低 首先表现在新品种开发研究力度不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资金投入、研发水平难以与建设食用菌大区的地位相适应。其次是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健全,阻碍了科技推广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4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面狭窄,水平参差不齐,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初步统计,我国还存在大量的自主种菇、自主销菇、自主经营的个体菇农,占种菇户的46%。已经形成的专业合作组织也只限于为种菇户或提供菌种、或提供技术、或提供销售,没有一个合作组织能在组织规模化生产、参与大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上起到龙头作用。同时,各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组织与加工龙头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等沟通和交流,甚至造成局部利益的竞争。

2.5加工产业化水平低 食用菌加工企业在我国只是形成了生产格局,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没有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而且,我国的食用菌多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包装销售不足40%,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

2.6品牌市场效应率低 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导致食用菌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过硬的品牌。而且,各单位在品牌营销和打造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巨大的市场冲击力,影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3.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食用菌生产既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也是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3.1食用菌产品是健康食品,朝阳无限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防病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食用菌产品在市场上消费量不断增长。据专家分析,21世纪人类的食品将由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的二维结构,向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微生物食品的三维结构转变。食用菌作为微生物中的大家族,以其营养丰富、药用保健、绿色环保的特点,将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3.2食用菌产业符合发展方向,前景广阔 食用菌产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入世”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产业。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还是技术力量,比较优势都很明显。因此,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4.实现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对策

要按照建设食用菌生产大区的总体目标,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以规模求效益,以科技促质量,以品牌创市场”的建设方针,努力向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4.1发展思路要创新 “入世”后,利润平均化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微利时代已经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只有及时转变思想,积极营造并参与到规模化生产中,才能应对市场的新变化。因此,实现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框架下,采取政策启动、品牌拉动、科技推动、营销带动、多力联动的办法,加快绿色生态型食用菌基地建设。以食用菌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推进生产的规模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食用菌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

4.2机制体制要创新 要保持和抢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抢占食用菌市场的先机,就必须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而产业集团化发展是食用菌产业决胜于未来市场的唯一途径。针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分三步走。第一,强化标准,壮大个体。目标是推进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形成食用菌产业的快速膨胀;第二,完善网络,相互渗透。目标是加强食用菌基地、合作组织间的菌种供应、技术交流、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的网络化。形成食用菌研发、制种、栽培以及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出口贸易等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集约化发展,为向集团化发展打好基础;第三,加强联合,共赢发展。目标是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使之成为农业创汇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形成松散型或紧密型的产业集团,以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共赢发展。

4.3政策扶持要创新 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市场的拉动和农民积极性这“三力”合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农业、财政、金融、经贸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改善人民生活的高度予以重视。政策扶持要倾向于四个环节:一是食用菌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的制定,包括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后包装等,精心打造市场通行证;二是菌种的研发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把握产业发展的潮头,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实现降本增效,为菇农解除后顾之忧;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科研单位等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行业内部优势互补,提高联手闯市场的能力;四是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技改,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专业化协作和企业化管理四措并举,拉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促“星星之火”早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