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世界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世界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世界遗产地因其价值和品位独特,已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性开发、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显著问题,本文认为世界遗产旅游地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从控制游客人数、加强立法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截至2016年7月,我国共有5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1处,世界文化遗产31处,它们是人类历史遗传至今的瑰宝。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随遗产旅游的开发,不少遗产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就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做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

1.对遗产地的开发不当

每一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收益。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忘记申遗的初衷,对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的城市化、商业化。通过盲目架设索道、缆车,盲目修建旅游宾馆、饭店,盲目修建旅游集镇等手段,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超容量运营相关旅游项目,不能按照科学规律合理规划景区的承载力,违背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极大的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始形态。

2.旅游压力巨大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遗产地的保护能促进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而旅游的开发则可以促使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一些遗产旅游项目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反而特别突出,很明显的一个就是我国巨大的旅游人口压力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遗产地旅游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迎接蜂拥而入的游客,多数的世界遗产都有超容量的旅游开发,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仅仅6年后就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而受到黄牌警告,不得不花费数亿元来修缮维护;黄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泰山的索道建设、周口店的遗址坍塌以及武当山古建筑肆意修整,都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以上种种,给世界旅游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世界遗产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多部门交叉管理,即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根据遗产的性质不同,分别归林业、文物、旅游、宗教等部门管理。例如,文化遗产类的管理属于国家文物局,自然遗产属于建设部,由于遗产涉及面广,会出现一个地方分属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弊端非常明显。不同的部门从各自管理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会产生许多矛盾,管理混乱,体制落后。

4.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遗产的保护,大多是把其看成文物或者风景名胜来对待,对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指导。

二、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

要加强对世界遗产的深入了解,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知道世界遗产对于整个人类的特殊意义,使得保护世界遗产成为每位国人的自觉行为。地方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为了当地的旅游开发,更不是为了利用遗产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的宣传与保护遗产资源。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我们申遗的目的。当局者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积极构建符合道德、文化、法规、经济与社会等多视角的利益分享体制。国家保护为主,全员参与为辅,共同促进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调控旅游接待人数

部分热点景区可采取预约购票和游客限流措施。遗产旅游有其特殊性,旅游者的价格调控区间不大,门票调控只是调节旅游高峰期的一个手段,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控制景点人数。例如参照美国黄石公园的预约制度,或利用某些景区季节性的特点,循环开放不同景区,对景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3.加快立法工作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世界遗产的保护需求与遗产开发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验证。因此,应该加快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通过立法,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立法宣传,对损害世界遗产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做到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上)[N].中国旅游报,2002-12-11.

[2]卢彩萍.处理好保护世界遗产与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J].苏南科技开发,2005,12..

[3]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6):9-11.

[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N],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N],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建筑师,199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