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胞胎《榕树三骏图》浅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胞胎《榕树三骏图》浅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05年5月宁夏某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和2007年1月黑龙江某拍卖公司冬季拍卖会的图录中,分别见到徐悲鸿款《榕树三骏图》,均为设色纸本,立轴,前幅159×83厘米(图1),后幅158.5×82.5厘米(图2)。

这是两幅一模一样,最为典型的“双胞胎”作品。其主要共同点是:1 笔墨相同。图中的马从姿态神色、线条墨迹、鬃毛细绺均丝毫不差;两株老树从主干细枝墨彩浓淡、勾皴点染也毫无二致,就连远山近草也棵棵不落。2 款识相同。图中所写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和款识的内容、位置、笔迹完全一致。3 用印相同。图中的3方印章:“徐”朱文印,“悲鸿”白文印,“生于忧患”朱文印,不仅印迹相同,其所钤位置也一点不差。4 专家鉴题相同。在两图上首均题写:“徐悲鸿榕树三骏图真迹乙酉单国强题”。不仅字迹、间隔、大小一样,而且所钤印迹也不差分毫。两图不同之处只有两点:一是画幅尺寸横竖各相差半厘米,这也是装裱裁剪所致;二是纸墨印色新旧有别。

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出现“双胞胎”自古有之,不足为奇。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宫廷里有专事古画复制的画家,摹写破旧古画,使之继续留传,这“既可希其真迹,又得留为证验”(唐・张彦远语)。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保存先贤书画,在唐代和北宋还出现了画史上规模较大的摹写活动,通过摹写将东晋至唐、五代诸多传世名画得以保存流传至今。“传移摹写”早就是中国画“六法”之一,如果是这类“双胞胎”自然无可非议。但近些年,有些用现代技术克隆出产的“双胞胎”作品就毫无艺术价值,再用它在市场上牟取暴利,更应该受到谴责。试想,如果将这两幅《榕树三骏图》同时在同一拍场亮相,还能有买家竞相举牌,并以很高的价格成交吗?

徐悲鸿是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是融中西理念于一身,传统和现代风格于一体的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他的创作饱含着时代激情和爱国热情,立意深刻,笔墨独到,极具震撼力。徐悲鸿精于画马,以此抒发他饱满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他的笔下,马是勇敢的战神和坚强的斗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胜利者的形象。在艺术手法上,他以生活为原型,以素描为基础,将形体、结构、透视、解剖原理融于中国画传统笔墨之中,使其造型准确,自然协调,神态自若,韵味十足。在笔墨运用上,以刚劲稳健的线条,准确而生动地勾画出马的头、颈、腹、臀、腿主要结构,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笔势挥写马的鬃尾,同时在局部处理上注意光影明暗,再辅以变化有致的淡墨,使马质感厚重,动感强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在《榕树三骏图》中却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是立意模糊,专家题首的画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不一致。作者的立意非常明确,那就是杜诗中的“哀鸣思战斗,迥立问苍苍”,表达呼唤热血男儿在中华民族危难之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去斗争的主题思想。徐悲鸿先生以此立意的画马作品创作时间多在抗战其间。而此图画面所反映的骏马却不像亢奋激昂、要去战斗的姿态,却有些马放南山、悠然自得的感觉。再看题款时间为“丙子初冬”即1936年冬,抗战未全面展开,即使从“九一八”至此时有此立意的画马作品,也还未到经常出现的程度,所以,才有人另命其名为《榕树三骏图》。其次是笔墨有误。远处的马姿昂首挺立,而飘逸的马鬃和翘起的马尾却应是奔跑时才有的姿态;近处低头之马本应吃草却嘴下无食,显得肢体僵持;中间的奔马臀部线条过于生硬,以致变形。至于榕树更有些不类,见过榕树的人都知道,其主干之粗、冠叶之繁茂足以遮天蔽日。笔者认为,这两幅《榕树三骏图》均为赝品的可能性很大。

责 编 雪 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