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嘿,你Uber了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嘿,你Uber了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uber大火,在我们心目中Uber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个惊喜?花几块钱就能让奔驰、宝马接送!

一段温情而又离奇的段子?有婚姻失败后出来当Uber司机的中年女子,通过扩大交际来缓解情伤;有厌倦了国企枯燥工作的年轻工程师,通过当Uber司机逃离温水生活……

一个有趣的商业模式?Uber先是建立车队,然后从需求端发起进攻,称为“on-demand”(按需供应)。因为不拥有车辆、司机等重资产,从而避免了固定成本的大量开支,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一个对传统制度的挑战者?对传统的出租汽车公司而言,资源稀缺性的构建基本不存在了,而数据化的应用则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短板,特别是对相对小规模的出租汽车公司而言。那些不够合理的雇佣方式(交份子钱)和不太友善的服务水准(拒载、司机服务态度不好等),只能苟延残喘地依靠所谓“合理”的管理制度而存在。

但Uber却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共享经济

事实上,Uber和Airbnb两家公司迅速崛起的核心是共享经济。

而作为共享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它们为最传统也最接近民生的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改变,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在未来的巨大潜力。

共享经济模式简单而言就是需要拥有空闲时间的人、产品和服务,他们并不是时时处于忙碌状态,而是能够空出时间为正好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其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一方面则填补了市场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巨大需求的不足,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与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零成本社会”非常吻合。他曾预言:“如果人们将只需少量的固定成本,以接近零的边际成本获取大量的自身需要或给别人提供需要,将会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普华永道(PWC)在2015年4月份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目前,全球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50亿美元,到2025年将增加至3350亿美元。这意味着,十年内全球共享经济将会增长20倍。

这大概还是个保守的预测,因为被共享经济改造的领域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巨大。

其实共享经济并非从天而降,Web2.0的内核之一就是UGC,即用户生产内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Wikipedia的壮大,最终使大英百科全书放弃了纸质版的出品,而他们的生产者都是无偿提供的,这就是共享的体现。

事实上,共享经济不仅是具有可以灵活配置的闲置资源,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效率模式,也将如永动机般不断重构人们的出行、休闲和社交场景。这一重构的本质就是场景中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人与货物、人与城市的连接方式在不断改变,连接的便捷程度与撮合连接的能力都在不断强化。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共享。然而,何谓“共享”?

这一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开放、跨界、无边界的多维度共生,也是尊重个人权利、权益,可以更专业、更跨界、更整合地生产。互联网时代,我们之所以没有更好地发现新的模式,没有更好地去改造世界,是源于我们对其解读的还不够深入。

而Uber受到瞩目或者说其可怕之处在于,它从来不只是交易,而是将社会资源重构。因此,它的领先一步就在于其对互联网的理解更为透彻。

营销启示

身处互联网时代,要时刻面对颠覆和革命,哪怕看似与自己的行业无关,也应该深入思考,找到其中可以产生的关联可能性。那么,Uber到底带给企业怎样的营销启示呢?

第一,营销要学会讲故事。

很多人“了解”Uber主要来自于朋友圈的诸多段子。在网上流传的故事中,大多是奇趣、温情,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真实与否不得而知,但却赢得了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喜爱,并具备了传播的特性和价值。Uber巧妙地将商业广告包装成娱乐性的视频、照片,并令其成为引爆点,通过故事潜移默化地使看客成为了Uber商业营销的助推者。

其中,Uber最拿手的是做事件营销。因为这符合营销3.0时代的核心理念,即人文化营销,与消费者的沟通主要诉求于情感。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而作风洋派的Uber正以高端、时尚、灵活等标签吸引到他们,成为“打车软件中的苹果手机”,同时它拥有多元化的出行体验、不断翻新的营销热点留住用户。

“Uber雪糕日”是Uber每年都会举办的一项全球性活动。2014年7月,这项活动来到了深圳和广州。在这两座城市里,多辆由Uber 定制的“雪糕”车驶向街头。用户只需在Uber 的App应用程序里选择“雪糕”按钮,离他们最近的“雪糕”车会快速将雪糕送至指定地点,用户最快可在几分钟内就能享用到雪糕。此外,Uber还会借助明星的影响力,制造有趣的事件,并将事件在网络环境中发酵,以产生更多的关注。

第二,跨界营销,惠而不贵。

Uber几乎没有媒介购买的费用。在百度上搜索Uber中国,信息非常单一,甚至连一些精彩的跨界营销案例也搜索不到。而相比于滴滴打车、快滴打车直接用红包大战攻城略地不同,Uber则另辟蹊径,通过品牌跨界营销快速占领市场。在中国市场与妈妈网、歌莉娅、宝马MINI、特斯拉以及初创公司维果清、倍轻松等品牌的合作都是最好的佐证。

Uber在品牌的选择上也非常严格,这些品牌的共同之处都是在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创新精神。因为与“气质相投”的品牌进行跨界营销,能减少和用户的沟通成本。

通过品牌跨界营销,Uber借“他山之石”更加迅速地扩大了自身知名度,并攻陷合作品牌原有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而且营销成本也大大降低。

第三,消费者参与的口碑传播。

Uber不是通过广告轰炸消费者,而是让消费者参与到传播进程中。通过非凡的乘车体验,用创意、娱乐等元素将整个服务包装得具有故事性,引发用户自愿充当传播者,帮助Uber共同完成宣传。

比如在2014年9月1日,新生入园第一天,Uber和妈妈网联合举办上学、放学专车接送宝宝,摄影师全程跟拍,记录宝宝美好、珍贵的第一天活动。Uber还表示:凡是符合报名条件,并按要求报名的网友,无论是否选中,都能获得Uber提供的100元打车基金。

该活动获得了很多妈妈的好评。不少妈妈在活动主帖后跟贴留言,如“来了个高大上的奥迪车,很宽敞,真心不错啊”等。这次活动让当地的部分妈妈认识并体验了Uber,而她们在今后的打车中也自然会想到Uber。

前文说很多人最初是通过微信朋友圈那些鲜活、生动的乘车故事认识Uber的,而因为讲述的人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降低了营销的信赖成本。

Uber的传播策略遵循着这样一个循环链条:制造跨界营销事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群体的自发传播―影响各自的小圈子―形成口碑传播。

而能够推动实现营销思路落地的关键则在于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文化。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跨界营销就像打一场短平快的战役,品牌主们要反应迅速,抓住时机,双方快速磨合。但由于公司自身体制原因,双方利益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或公司内部的重重顾虑及层层审批,让跨界营销与稍纵即逝的机会擦肩而过。

Uber之所以能在中国接二连三地推出各种跨界营销战役,和它的组织架构息息相关。它遵循的原则是:去中心化、本地化。除了美国的大本营,Uber在世界各国都没有设总部。因为Uber希望每个城市都如同一个创业公司,去因地制宜地打开市场。

营销倒逼组织架构,挑战企业文化也是试图Uber化的企业应该思考的。